申明玉(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随着健美操的流行,初高校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之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通过健美操考试而升学的人,且这类人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或迫于比赛压力,或迫于考试压力,不得不进行力度较大的高规格、高标准健美操动作训练,这使得运动员运动损伤指数迅猛攀升,这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解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问题势在必行。
伤病率,即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某一特定时期固定人数运动员中出现损伤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技术以及竞技能力等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在这项高难度、严要求、复杂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伤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初学者以及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更易出现损伤,而累加损伤则成为其成功的标志。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主要发生在肩部、肘关节、手腕、腰部、大腿、膝盖、小腿以及脚踝等几个部位。腕关节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最易发生的两个身体部位,竞技健美操很多动作对这两个部位要求很高,稍不注意便会造成严重损伤。如动力和静力性支撑难度,各种快速跑跳、跳起支撑、空翻、手翻等都以造成关节损伤,对运动员伤害极大。
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运动员的损伤程度主要有轻伤、中伤和重伤三种类型。运动员在受伤后仍能继续进行训练的损伤称为“轻伤”;受伤后需要停止运动训练,或只能避开患伤部位进行训练的伤病称为“中伤”;受伤后必须停止训练并前往医院治疗的算上称为“重伤”。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可根据身体损伤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
对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来讲,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性、阶段性与地域性。气温较低的冬季是运动损伤高发季,而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人体的各项机能都能顺利进行,如肌肉的弹性与耐力也明显增强,故运动员伤病率较低。从训练计划来看,训练周损伤次数最多,恢复周最低。从赛前技能体能训练来看,技术训练伤病率最高、素质训练和综合训练较低。
竞技健美操项目本身特点是致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运动员在健美操比赛期间,必须在l min30s±5 s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成套健美操动作,严格的时间要求、难度较大的动作要求,以及连贯的配合性动作等使运动员稍不留意就会发生运动损伤。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健美操中又出现了很多高难度、创新性动作,如侧手翻、软翻、空翻等动作的引入也极易使运动员出现损伤。
训练因素是导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又一原因。在健美操训练中,运动员可能会因为准备活动不科学不合理、在训练时调整与放松不够、局部训练负荷过重违背训练规律、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不够等训练因素导致训练效率不高,且发生严重身体损伤。以正确的训练途径、内容,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顺利克服伤病。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要想提升自身竞技能力,多途径提升体能水平是基础。毋庸置疑,运动员体能状态是否优良直接影响着运动损伤是否发生。如果运动员身体素质低,亦或是身体上有旧伤,都可能诱发运动员运动损伤。竞技健美操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如果运动员力量、柔韧、协调、灵敏、耐力等素质因素不达标、或身体原本有旧伤,损伤便在所难免。
在运动中,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也可能因为技术不规范、技术不熟练或技术欠缺等导致运动损伤,从人体解剖和运动力学来看,运动技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基于此,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技术,提高自身技能。再者,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员出现心理状况不佳,防伤患意识薄弱都可能直接导致运动损伤,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伤害。
保持充足的体能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这需要运动员加强体能训练。在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时,运动员首先应严格遵循训练要求,做到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兼顾。在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运动员应注重配合非专项身体练习对身体形态进行系统改善,提高身体机能,推动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专项体能训练时,要基于竞技健美操特点进行专门身体练习,着重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成绩的运动素质,如力量素质等。
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不合理很容易导致运动员身体疲劳,继而产生运动损伤,调查显示,45.45%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示曾因局部训练负荷过重而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故要合理控制训练运动负荷。应基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实际水平与能力,进行训练内容与训练负荷的安排,安排强度运动负荷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原则。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运动员负荷较大、且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应进行专门性训练,做好赛前热身活动,确保比赛的高效性。
竞技健美操的运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负荷阶段、身体疲劳阶段、消除疲劳阶段、恢复提高阶段。在运动员进行高负荷运动后,急需放松与恢复时间,适当的放松与恢复能使运动员保持平静,养精蓄锐,降低运动伤病率。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提升运动员运动技能的绝佳手段。在运动员放松与恢复阶段内,可通过睡眠、增加营养的方式使肌肉活动趋于安静,并恢复身体能量。除此之外,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还可以借助中国按摩术以及西方专门仪器达到恢复放松的目的。
近年来,竞技健美操逐渐朝着高技术、高难度的方面发展,结构复杂多变、类型多种多样的技术动作让运动员在练习时手足无措,这时运动损伤便很容易发生。因此,运动员在进行难度动作训练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动作结构和动作技术,迎合提升训练技能。例如,在高校健美操体育训练中,针对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一定要对动作技术进行正确解析,必要时可借助其它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并引导运动员基于人体运动规律进行训练,这样可尽量减少运动损伤。
功能性训练包括损伤预防训练以及伤后恢复训练,预防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运动感觉、运动平衡等。例如,针对易伤关节可进行力量训练,通过力量训练可加强易伤关节,如腕部、踝部、膝部关节周围的力量,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损伤后进行恢复的功能训练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在医生的嘱咐下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功能恢复训练,切记要注意训练的度。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避免运动损伤的内在途径,因此,运动员应在教师或教练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竞技见没做运动员在竞赛中很可能因为情绪低落、心理素质等出现动作失误、控制感差的情况,这极易导致运动损伤,影响比赛结果,故运动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可将平时训练当做比赛来看,一旦出现心理急躁、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应及时深呼吸,并提醒自己保持平静,从容应对比赛突发状况。
在竞技健美操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损伤的发生十分常见,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的原则。对于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严禁其演变为难以治愈的慢性损伤,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阴影。在治疗与恢复期间,要暂停健美操锻炼活动,严尊医嘱,做好治疗与恢复工作。以高校竞技健美操教学为例,教师一旦发现运动员出现严重身体损伤,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救治,必要时送医院治疗。在恢复阶段,教师可针对运动员伤病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的恢复计划,促进其高效恢复。
认真研究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并对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是解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问题的基本前提。针对运动员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可通过强化体能储备、合理控制训练负荷、确保放松与恢复时间、重视技能训练、强化功能性训练、保持良好运动心理、注重治疗与恢复等途径实现运动员运动损伤问题的解决。
[1]张艳青.我国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28-31.
[2]张如磊,蔡赓.对江苏省第18届大学生运动会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1):59-63.
[3]孙涛.黑龙江省高校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