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晓山
深化改革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 文/张晓山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肉禽蛋奶等农产品供给充足,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应看到,在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的同时,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农业所用的土地和水都是稀缺资源,利用效率却并不高;我国现在从事的农业生产并不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不能再靠透支环境、超标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换取农业产出;农业同样需要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注重环境保护,是否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并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是一个必须应对的挑战。
农产品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形成的价格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都持续上涨,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不断提高,导致粮棉的国内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关税配额内的同类农产品的到岸税后价格。
由于主要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必然倾向于购买进口农产品,造成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以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的农产品无法顺价销售,压在库里,仓储费用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2015年,中央粮油储备支出预算数为1908.99亿元,比2014年增长16.3%;其中中央本级预算数为1546.38亿元,比2014年增长33.2%。
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指导方针下,如何在补贴的天花板和价格的天花板双碰头、仓储费用高企的形势下保护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
通过关税保护和国内支持确保国内农产品产业的安全,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因此,我国要积极增加绿箱政策的支持,创设更有效的黄箱补贴政策,决不能放弃对国内农产品的保护。但最终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不能仅仅靠补贴,还要苦练内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 只有通过农业的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务农劳动者、经营者的收益,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