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于法稳
水土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 文/于法稳
1.农业用水总量持续增加,旱灾受灾及成灾面积依然很大
2013年,全国农业用水总量为3921.5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比例为63.42%。尽管如此,农业生产受旱灾的影响仍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计算得出,2004-2013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平均为17780.4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为9148.5千公顷,成灾率为51.45%。
2.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水源更加短缺
根据《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对全国20.8万公里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8%,Ⅱ类水河长占42.5%,Ⅲ类水河长占21.3%,Ⅳ类水河长占10.8%,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4.9%。全国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8.6%。同时,依据1229眼水质监测井资料显示,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上海、江苏、安徽、海南和广东10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的分类评价,水质适用于各种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比例仅为2.4%;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0.5%。
3.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1500万亩,来自地方的用地冲动非常强劲,可见未来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难度之大。
根据《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40.2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32.18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占用将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
4.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劣质耕地将进一步增加
根据2014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全国18.26亿亩耕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数据)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1-10等。其中,评价为1-3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表明,我国优质耕地资源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所占用的耕地都是土地生产率很高的优质土地。尽管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而这些增加的所谓“耕地”的土地生产率极低,甚至在短期内根本就不可能有生产率。因此,劣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
5.耕地资源污染日益严重,从局部向区域蔓延
我国重金属污染正由大气、水体向土壤污染转移,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一个“集中多发期”。受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物和施肥等原因影响,工业城市和冶炼企业周边,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带入土壤中的重金属量可达到施肥带入量的几十至几百倍。此外,畜禽养殖饲料中添加的铜、锌、砷等元素绝大部分随废弃物进入周边水体和农田,成为土壤中铜、锌、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4月17日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 和1.1%。对耕地而言,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近30%的蔬菜和水果重金属含量超过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值。
1.农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与水资源保障程度下降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水资源的有效保障程度不但影响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水资源被配置到工业生产、城镇生活或景观灌溉,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与清洁水资源保障程度日益下降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2.促进农业发展的水利项目的增加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相关部门也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建设,以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笔者通过对山东、黑龙江、四川、湖北4省30多个县实地调研发现,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越来越多的高产农田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从长远看,这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3.农业发展对耕地资源需求与优质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来自地方的用地冲动,特别是“造城”运动对农田的占用非常强劲,导致优质耕地资源减少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同时,我国耕地的重金属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质量。
4.农业发展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与后者对水土资源污染加重之间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农业发展对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依赖性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同时,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杀虫剂等的污染也日益加剧。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长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仅增长4.55%。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34.72%。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更多的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农业发展对有机肥的需求与规模化养殖污染之间的矛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牧养殖)施用可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高产与提高肥料利用率,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及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但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的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对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现明显递增态势。农业发展中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人为隔离,导致了农业发展对有机肥的需求与养殖业污染之间的矛盾。
1.以“三条红线”为原则,提高粮食生产的水资源保障
以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原则,确保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为此,要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为着力点,明确节水的重点区域,并注重不同区域的技术开发与集成;要以区域水环境保护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切实为粮食生产提供清洁灌溉水资源,从而实现粮食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
2.加强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模式及技术研究,减少污水污染农田
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进行选择。实施污水再生利用技术要充分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在技术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对各种先进、经济、适用的技术进行综合与集成,采用适宜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案,以满足所设定的水质水量再生与资源化目标。尽快研究建立各类用途再生水的水质标准体系,逐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配套政策,确保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3.以土地生产率为准则,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的耕地面积,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衡量,需要以土地生产率为准则进行衡量。具体来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所占据的都是土地生产率较高的耕地,因此,就以区域土地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对补充的耕地进行折算;其后随着对地力的培育,逐渐进行折算。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改善耕地质量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优质的耕地来保障。为此,应当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率。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精神,对不同区域耕地逐步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同时,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特别是应注重我国粮食主产省、重点县的基本农田建设,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质量为目标,加强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是保障未来耕地质量安全的重要领域。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通过创新水质监测技术,减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通过创新测土配方技术,提高化肥使用率,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创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包括作物的替代技术;对于小规模的污染农田,可以采用换土办法,把城镇化过程、道路建设以及其他占用的基本农田的表层土,转移到污染农田,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6.集成土地整理技术,缩短培育地力的周期
对整理区水土重构、生态防护和景观改造、高效施工和生物-理化联合改良等技术进行集成,革新土地整理高效施工工艺,改造整理区生物-理化联合改良技术,实现整理区水土系统的有效调控,缩短土地地力培育的周期,迅速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项目施工提供技术指导,为项目设计、工程招标和工程监理提供技术依据,为行业管理部门对项目质量监督检查提供标准规范,从而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7.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尽早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制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标准、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合理协调不同耕地保护主体间的收益关系,改变耕地利用与保护中成本收益承担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耕地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8.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
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规模化养殖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用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逐步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
9.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有资质的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 编辑:田佳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