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房山区中学生国防教育培训中心 王春
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主体是以院校(高校、党校)为主,而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国防教育的职责越来越多被培训主体所承担。国防教育内容所具备的内在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从教育内容与教育意义来看,都具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教育本质。由于教育主体的一致性,教育意义的深远性,如何整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教育资源,成为当前二者结合的关键问题。
(一)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德”育,国防教育则是将“德”的高度置于“家国天下”的高度,应该说,国防教育本身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机组成。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偏重于“德”育而非知识性的“智”育,二者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的共通性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另外,国防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升级与拔高,是对当前已经处于“普适”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改进与加强,如军训,从行动上的规范强化国防教育的理念,军事理论课程,则从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以及军事策略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见,国防教育的理念是爱国主义,并为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培养坚定信念的“四有”青年,同样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德育,从规范学生的行为出发,以推进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建设为教育目的。因此,二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具有一致性,具有结合的基础内涵。
(二)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程的方式从行为规范与理论知识双重建设,并且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强化国防知识,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完全涵盖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加强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防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全面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精神领域的德育出发,旨在培养社会主义青年高尚的品德、作风、情操,以此作为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约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上要求人从内在的“小我”出发,在建设国家具有“大我”的奉献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我”教育意义,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意义上内在一致性,在教育内容的外延与框架上具有更大范围的共同性,这就为二者的结合奠定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上的基础。
(三)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资源基础。如前所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出发点、目标与教育内容上,都具有广泛的一致性,这就使得二者的结合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硬软件两个方面: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资源。从课程教育来看,展现课程的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通过完善的教学资源展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助于二者结合的效果。从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即课程资源软件方面来看,融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化教育课程资源与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二者的本质与意义;尤其是针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内涵与外延框架的互通,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优化二者的课程设置,节约教育成本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基于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广泛的互通性与一致性,二者的结合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来看,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防止二者结合过程中“欲速而不达”可能导致的种种问题,诸如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二者本身的特色,未能达到融合后优化教育资源的真正效果。因此,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长远教育战略,需要在当下采取可行的策略,更便于二者结合措施的切实推行。概括来看,主要从教育理念、课程内容与师资资源建设方面进行对应的策略制定,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目标落地。
(一)强化全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通过偏重于德育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教育载体,予以执行,具有实质性推进的价值。因此,应当继续强化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贯彻在具体的教育课程与教育流程中,保证具体采取的策略,能够始终贯彻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并体现各自的核心价值。例如,从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来看,教育理念上坚持既体现爱国主义又体现推进高尚道德情操的德育建设,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二大教育结合的有效性。实际上,推进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既是保证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精神支柱,也是检验二大教育体系结合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有效贯彻这一理念,才能够推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面结合。
(二)健全课程设计机制,推进课程优化设置。建立在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内涵与框架的一致性基础上,推进二者结合的落地措施就是在课程设计上,主要通过两个层次来予以实现:一是建立健全二者融合的程设计机制;二是推进课程优化设置的内容。建立健全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课程设计机制,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的科学论证,如应该基于当前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各自的优势,建立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与改进,并通过专家论证与试点试行的方式,建立系统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价反馈机制,最后才决定是否对课程设计进行推广。
推进课程优化设置方面,具体而言,如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课程为例,可以设计成既体现二者特色又具有一定共同性的实践课程。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博物馆,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学习革命先烈为国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或是参加帮扶老红军的拥军活动,既聆听老红军为学员讲述革命战争史实,也真切感受具有高尚情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而且在帮扶老红军老革命的过程中,提升了“小我”的奉献精神,更切身投入了照顾老弱病残的公益活动,无论是从爱国主义还是从思想道德素养,都得到了实际而全面的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对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如国防教育一般来说“重行为规范,轻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课程设置的节奏上容易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恰好相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又往往将“德”育流于形式。结合两大教育体系的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在内容上互相补充的同时,从教育形式克服彼此的“短板效应”则能更进一步实现教育目标。
(三)整合师资资源,提升教育成效。师资资源是教育竞争力的内在核心,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能够提高教育的成效,促进教育目标的尽早实现。应当关注的是,既集合了国防教育资格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师资,对于当前的师资队伍来说,是极其匮乏的。一般来说,国防教育师资往往来自于军队或是专门的培训机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则相对来说比较多。结合两类教育体系的师资,需要重新整合原有分开的师资队伍,如培养军训教官的思政教育业务素质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国防意识与理论知识,通过全面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推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工作。
另外,就推进过程的节奏来看,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如从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容易结合的社会实践开始展开结合进程,因为无论是军训指导员还是思政教师,都能够从体现二者结合的社会实践开始,并且相对容易从结果上体现二者结合的教育成效,这将产生促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动力。
(四)促进教育硬件资源的共享,推进教育平台建设。促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硬件资源,无需增加额外的教育预算支出,打造国防驾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平台资源,切实推进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路径。公共教育硬件资源,如利用现有的国防教育基地,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构筑出“一基地,多功能”的教育平台;同时,切合两大教育体系的融合进程,通过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事迹与人物宣传,营造国防教育氛围;通过交流平台的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国防意识强化与潜移默化。
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渗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教育改革发展工程,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国防教育内容所具备的内在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二者广泛的共通性与一致性,从教育目标、内容与教育框架体系,二者的结合将更有利于事关国计民生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视角,提出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导,科学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设计为主导,健全师资资源建设,打造硬件教育平台的国防、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为推进我国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改革展开,进行积极的探索性思考。
[1]刘秋生.整合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6:112-114+129.
[2]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复旦大学,2009.
[3]胡勇胜.高校国防教育载体选择与运用[D].中南大学,2011.
[4]李科.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而不同”的两个教育领域[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03:78-81.
[5]陆海燕.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路径探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3,03: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