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婷 钟昌标
摘要: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早已成为学者的共识,出口转型升级是中国出口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出口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口发展潜力。通过对1998-2013年中国27个省际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方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1)总体来说,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不同贸易方式的作用存在差别。一般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于加工贸易,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加工贸易,有一定自主性,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潜力较大;(2)出口对于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按东中西递减。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本文提出政府在东部地区应制定中长期战略,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中西部地区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带动下,为其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出口贸易方式;经济增长;一般贸易;加工贸易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5)04-0083-06
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极大地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2014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自金融危机之后,对外贸易增速一度在20%之上,在贸易总量不断攀高的情况下,2012-2014年增长率仍旧保持为正,如此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孙楚仁,张亚斌等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具体到出口或进口的影响研究也屡见不鲜,但主要都是以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为主,进一步深入到一国之内的区域内部针对贸易方式层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实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但是这种驱动力是否可持续发展值得深思,尤其是在外部经济萧条和国内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双重夹击下,出口的作用能否进一步维系存在疑问。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或要素禀赋是一国开展贸易以及福利增加的源泉,周茂荣等指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是出口的法宝,出口长期依赖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细分考察不同贸易方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受制于统计数据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当然本文也印证了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在总体分析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东中西3个区域内出口贸易方式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总样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对于区域经济均显著为正,分样本中的东部、中部地区的实证结论亦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在西部地区样本中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可能的原因在于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地位位置的约束,这也是国家大力建设“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原因。
1文献回顾
自从古典经济学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以来,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其理论主要有:早期的亚当-斯密有关“剩余产品出路”学说;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继而到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论述等。
学者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广泛又深刻的成果,Bela B以11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的影响;张红等利用1978-2001年全国及各省市年度数据所做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他们通过对全国总体以及东中西三个地区因果检验表明,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许先普等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就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贸易权重和外溢效应等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胡朝麟等(2012)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浙江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远大于进口,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杨晓明等则把研究视角放在一般贸易较发达的浙江,研究结果发现出口和进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都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对外贸易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出口贡献大于进口。
学术界在从总量角度对出口贸易研究的同时,对贸易方式的研究也日益增多。Jarreau基于出口成熟度视角加以分析,发现出口成熟度对经济的影响只限于一般出口贸易,在加工贸易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Lee探究了国家间不同技术特点的出口贸易模式对贸易型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分析基于7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或低技术的产品,高技术的产品出口对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有利。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贸易方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许和连对我国贸易方式增长效应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效应比较方面,他认为加工贸易出口有显著的作用。陈春慧等关于广东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得出:广东省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加工贸易,两者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刘正良则指出中国出口贸易外溢效应发挥的主体是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则不明显。刘正良对江苏省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一般贸易出口与其他出口贸易的积极效应开始扩大,而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正在弱化。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无论是从总量角度,还是从贸易方式都是以整个国家或某一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多,究竟是何种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结论也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各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全国整体的特征并不相同,深入到一个国家内部,研究区域贸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典型意义和实用价值。
2提出假设
出口作为经济部门之一,其对经济的作用已纳入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但其对经济影响机理是多维度的,除了通过刺激其他经济部门,还可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与技术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来说,一则出口的增加必然催生新的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出口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提高消费水平;另外出口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来拉动经济,而FDI的所产生的出口溢出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上的革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极其显著的。通过上述两种作用途径,出口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建模之前提出假设1:
假设1:出口对经济增长是促进的。
不同贸易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加工贸易主要依赖于本国的劳动力优势,通过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受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外资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逐步转移至东南亚。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会对国内同行业的发展造成挤压效应,减少国内投资,进一步削弱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的来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确定,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加工贸易对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一定,具有不确定性。
对一般贸易而言,往往通过国内投资来扩大出口规模。类似于对假设1的理论阐述,一般贸易更可能提高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因此,一般贸易有助于经济增长,进而提出假设3:
假设3:一般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
3实证分析
3.1数据描述和模型设定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样本数据对样本空间进行了筛选和取舍,删除了存在遗漏变量的省份数据,确立以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后,在收集数据中发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统计口径与其余省份相差较大,数据不具可比性故而舍去,而云南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在贸易方式方面并没有细分下去的数据,而本文着重考察的就是不同贸易方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考虑及此,也将这4个省级行政区删去,最终选定我国27个省的面板数据来研究不同出口贸易方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研究中的主要解释变量“贸易方式”上,结合数据可得性本文仅细分至一般贸易和出口贸易,一般(进出口)贸易指一国进口另一国利用该国自己的原材料生产的商品,或者一国利用自己的原材料和技术生产产品出口的贸易形式。传统贸易理论基本上把视角放在一般贸易的作用上,然而,加工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极为突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统称为三来一补)。不管哪种形式,加工贸易都体现出“两头在外”的特点,即原料来自国外,产成品销往国外,主要是利用国外的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这种贸易方式依赖的现实基础有别于传统的一般贸易,一般来说,加工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越大,该国发展空间越受限。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更贴近国际市场,更容易扩张,更能接触到高端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呈现有别于一般贸易的特征。针对出口贸易中这两种不同的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分析。
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1998-2013年16年的数据,全部数据来自于各省1999-2014年的统计年鉴及其年度统计公报,其中各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历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量,一般贸易出口额(General Trade,GT)、加工贸易出口额(Processing Trade,PT)和出口贸易额(Export,EX)分别为模型中的主要解释变量,借鉴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的控制变量选择,确定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分别为:人力资本(Labor)、固定资本投入(Invest)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人力资本用各省年末按三次产业分就业总人数表示。贸易额均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平均汇率水平进行折算。
检验一个地区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较有代表性的是费德尔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巴拉萨把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改造为出口函数:Y=F(L,K,X);其中Y表示总产出,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投入,X表示出口,经简单推导,以上函数可变为回归模型:
GY=C+C1GL+C2GK+C3GX+u。 (1)
其中:C为常数项,被解释变量GDP,u为随机变量,C1、C2、C3分别为劳动、资本和出口的产出弹性。为深入探究出口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变形,以达到研究目的。此外,借鉴已有文献中(文献[1])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方式,为消除异方差性,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即建立如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其中:i表示地区下标,i表示时间下标。为考察不同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所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如下展开研究:资本投入(invest)、人力劳动(labor)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控制变量始终在模型中出现,分别将出口总量和2种不同贸易方式的数据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回归检验。当出口贸易总额(export)纳入模型时,研究贸易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当一般贸易额(GT)或加工贸易(PT)纳入模型时,研究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根据上述方式,分别进行拟合估计,从而得到出口贸易及各种不同贸易方式分别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在实证过程中,本文所有的模型都尝试了三个基本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构建,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出最佳模型,经检验,本文模型的最佳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3.2实证结果分析
总体回归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从控制变量来讲,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经济萧条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之对应,但是在分样本时发现中部地区劳动对经济的影响较弱,这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对人力资本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吸引力较高,抑制了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作用。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各表模型1中FDI系数均不显著,主要的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出口实现,出口对经济的作用已然包括了外资大部分作用。而从表1(总体回归)模型2中可知FDI系数显著为正,也就是说内资企业通过学习外企出口行为,加大模仿和研发力度进而开始或提升生产和出口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表1总体回归的模型1中可以看出,出口的确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假设1相符。从模型2和模型3中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均显著为正,但是加工贸易系数较小,也就是说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的作用较弱。再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时纳入至模型中(模型4)可知,进而可以观察到加工贸易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加工贸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潜力较大,上述实证结果证实了假设2、3。
从分样本的结果来看,东部地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作用基本相当,可能的原因在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东部沿海的发展较为长久,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共同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从中部地区可以看出,主要还是利用劳动力优势进行发展,也就是说相较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作用更为显著。从西部地区的样本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系数均显著,但是数值较小,印证了上文提到的出口对西部作用较弱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可能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进料加工贸易抑制了中间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表2所示。
3.3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部分省份存在年份缺失情况,为避免因样本缺失带来的模型估计问题,本文选择了平行面板加以验证。根据统计局1998-2013观测值完整的样本,本文选择上海、天津、广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市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3所示。
表3关于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也印证了关于控制变量的上述结果,即出口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区域经济也是显著为正,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可能的原因是稳健型检验样本的局限性所致,样本以东部地区为主,结果与东部地区基本一致。
4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论证不同出口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结合文章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策优惠应有意识的向内陆地区倾倒。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分样本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了出口对3个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有利地理位置的优势,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地区位置的约束,相较而言发展迟缓,借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针对这些地区政府应出台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设。
(2)重视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调整贸易方式和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一直依赖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很快地让我们融入了国际贸易当中,但必须看到加工贸易所打出的中国制造的名片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实现质的发展,对于一般贸易的发展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此,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其次要建立一般贸易出口促进机制。对一般贸易企业,也要积极转变其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贸易的发展是符合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生产力的科学的发展,各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应当大力鼓励支持重视一般贸易的发展。
(3)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由于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但加工贸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会是我们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存在,今后仍将是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而是需要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编辑:厉艳飞]
参考文献:
[1]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06(3):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