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说”

2015-12-04 11:57郑艾玲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

郑艾玲

【摘要】“诗缘情而绮靡”,此中之“情”,一般都理解为感情、真情、情怀。人心最敏感,感外物之变而嗟叹感怀,而后作诗抒情,往往能以作品中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陆机为何如此提倡诗赋之“情”,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个人条件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同时“缘情观”的提出,标示着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社会氛围;国破家亡之痛;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陆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残酷,文人们有的忧谗畏讥,有的感怀身世,普遍存在着生存焦虑,作诗时自然会包含作者强烈的情感。而汉代确立起来的儒家地位也受到了释道两家的挑战,使得创作者对于文学的关注开始从政治教化向对审美功能的转变,更体现作家个性。

儒家中诗的感化作用、功利作用弱化,文人们开始在诗文中自觉创作,关注文学的形式技巧,把诗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言志表达理想,可以用来描绘当时社会生活,可以用来抒情反映离愁别绪,可以用来娱乐。例如曹丕的《燕歌行》,是以妻子的口吻来表达对远游丈夫的思念,是一首闺怨诗,脂粉气足,志少而情深。建安文学繁荣发展,《宋书·谢灵运传》:“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点明了该时代感情丰厚的特点。而正始文学更甚,诗人多是抒写个人忧愤,“忧生之嗟”。陆机曾说:“颐情志于典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在前人经验总结中,他提出“诗缘情”也无可厚非。

陆机的诗作“述情则婉转惬心,每有感恨之辞,时出新辞美意”。陆机之悲情来源于他国破家亡之痛。陆氏家族先后仕吴,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他有高贵的身份,加之少有异才,文章为人称道,想必当时是意气风发。一切美好却在他20岁那年陡转直下,“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赴洛道中作》)“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门有车马客行》),家国不在,无处可依,当时亲友欢聚一堂,如今四处飘零,生死未卜,他犹如孤雁离群,孤独而哀怨,而破落的贵族身份更使得他在政治上十分尴尬,写作时哀伤之感流露是自然而妥帖。

当然陆机创作也受到屈原的影响。吴楚均处于南方,屈原自由而酣畅地抒情,陆机不管在地理上还是传统上都更容易受到《离骚》这种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感染。陆机与屈原一样同病相怜,同是才华横溢的贵族,却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同样是国破家灭的命运,所以在创作实践上难免会产生感情的共鸣。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文章的用韵夹杂南方楚地的音韵(刘勰指出“士衡多楚”),还表现在形式上“绮靡以伤情”。

然而陆机所谓“诗缘情”,既有区别于宫体诗的靡丽轻艳,又并非与“诗言志”泾渭分明。诗之“情”与“志”应是交融的,而外显于情之抒发。《文赋》小序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重视,而“缘情”则是他自觉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人是一种感性的、愉悦于美好事物的动物,“缘情”“绮靡”实为给读者带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美感享受,比起简单的哲理诗、言志诗更接近人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文字的力量,读者或随着诗人的得志而意气昂扬,或随着失意不遇而怆然悲戚。喜、怒、哀、乐、爱、憎的情感是人类所共有,情之抒发有时便能唤起读者相似的感受与回忆,打破时空的力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所以当被贬谪的迁客骚人们看到阮籍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时会黯然神伤,当亡国遗民者痛苦时也可能仰天长叹:“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缘情说”中可以看出诗的逐渐成熟,在注重内容的基础上,追求语言形式与感情表达之美感,使之成为一门文学艺术,体现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也体现当时西晋的文学走向。诗不仅是富有音乐美感的文字表达形式,还有血有肉,寄寓诗人情感。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有一定的道理,凡是酿出千古名作的诗人,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正是这些历练,才对人生有精辟而深刻的见解,才有厚积的情感喷薄而出。从心理学上说,诗是诗人宣泄情感的渠道,具有治愈减负功能。人的心理就像是一个房子,承载太多的情绪与压力就会濒临崩溃,所以很多像屈原这类的诗人,在苦于寻不到出路的时候,只能通过诗作“发愤以抒情”,宣泄郁结于心中的不平之气。缘情作诗是一件自然而然,真情流露的事,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并非苦心孤诣堆砌辞藻出来的。如此说来,一些儒生(如纪昀)所说的抒情要受“止乎礼义”的限制,岂不是就是对人性的遏制。情感的水龙头若能收放自如,恰到礼仪,难免会有刻意修饰、文章生硬的瑕疵。

参考文献

[1][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开明书店,1946.

[5]曹础基著.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马若环.陆机“诗缘情”说新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李翰.从“温柔敦厚”到“发愤”、“绮靡”——对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说的再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
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