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文+何蛟龙
摘 要:就业资本、就业单位性质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息息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就业中,人力资本优势越明显,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比例就越高,社会资本优势越明显,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就越高;市场分配机制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更大,社会网络机制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私有制的作用更大。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应依据这两组结论选择正确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就业资本;就业单位性质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上世纪末取消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从而为大学生就业计划分配占主导的时代划上了句号。主动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方式。而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屡创新高,但就业岗位相对增长缓慢,这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据报道,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初次就业率继续走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业结果、就业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为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建议。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孤立地研究这些问题,而缺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资本、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关系的探索与分析。
就业资本是前提,就业机制是过程,就业单位性质是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关系,不分析清楚这一关系,就无法充分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与就业现状。现有研究仅有边燕杰涉及到求职者如何选择就业机制这一问题,他将就业机制划分为计划分配机制、市场分配机制与社会网络机制三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经济体制下,各种类型的就业机制所发挥的作用{2}。然而,边燕杰关注的焦点在于经济体制与职业流动者就业机制间的关系、以及与职业流动者关系资源类型的关系,而不是特定经济体制下,就业资本、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实证角度探讨就业资本、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假设
不同类型的就业资本适用于不同的就业机制。市场分配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人力资本适用于此种就业机制。社会网络机制讲究亲疏远近,社会资本适用于此种机制。不过,这种相关性是相对的。首先,就业是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往往要根据就业资本的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存量来选择就业机制,因而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确切来说应该是就业资本优势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就业资本优势是相对的,这也就决定了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有相对性。其次,大学毕业生总是同时拥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求职中也往往是两个机制都利用,因而现实中这种关系是一种概率上的相关性,即当大学毕业生拥有某种就业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优势时,选择相对应的就业机制(市场分配机制/社会网络机制)的概率就更大,而选择另一种机制的概率则更小,反之亦然。张文宏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本缺乏的人更可能频繁使用社会资本以实现职业流动{3}。田亚伟对大学毕业生动员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相对劣势往往是动员社会资本的第一诱因{4}。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佐证了以上推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A: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存在相关性。拥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比例更高,而拥有社会资本优势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更高。
在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就业资本的作用空间不同,这决定了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私有制单位,员工的能力与企业的业绩存在直接关联,因而单位所有者必须“任人唯贤”,因而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会更需要。尽管彭玉生的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私人企业家普遍“任人唯亲”的现象,但他认为私人企业家之所以要利用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规范为自己的企业保驾护航,是因为正式的市场制度不健全{5}。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早已在私有企业领域建立起较完备的市场制度。因此,在私有制单位所有者必须重视“任人唯贤”是有根据的。然而,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公有制单位的影响并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此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力度远远小于私有企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有制单位的资源控制者并非单位的所有人,而是其代理人。对代理人来说,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寻租或送人情是极具诱惑的选择。边燕杰的研究在权力维续假设上的发现则说明了即使存在市场化的总趋势,政治权力仍然牢牢掌控着资源(主要指公有制单位){6}。在公有制单位,人力资本优势并没那么重要,社会资本的优势倒有可能更加重要。因而,本研究推论:人力资本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空间比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更大,同时比人力资本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空间也要大;而社会资本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空间比人力资本的作用空间更大,同时比它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空间也要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B:市场分配机制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大,社会网络机制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更大。
2. 变量界定
(1)因变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就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方式。就业方式可分为被动就业和主动就业两大类。前者是指大学毕业生是否就业及在什么岗位就业是由制度或者他人安排好的,大学毕业生只是被动接受。后者是指大学毕业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就业。被动就业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制度内的计划分配,即政府劳动部门将待业者以计划的方式分配给就业单位,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或者学校与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接受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其单位实现就业;另一种可称之为“接班制”,这通常发生在家族企业内部。不过,在被动就业中,大学毕业生未使用就业资本,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被割裂了,因此,本研究不将被动就业的机制作为因变量。
主动就业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岗位,即大学毕业生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共同竞争岗位,通过应聘的方式实现就业,而用人单位则是根据业务需求来选拔应聘者的就业机制。这是就业的市场分配机制;另一种是通过“关系”获得岗位。“关系”不但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带来就业信息,还可能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单位人事决策人的“特殊关照”。“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享有特殊优势,从岗位竞争中胜出,这便是就业的社会网络机制。这两种主动就业机制是本研究的因变量。
(2)自变量——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资本可以理解为大学毕业生为获得岗位而可资利用的所有资源。就业资本主要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等能为所有者带来收益的因素。接受学历教育是当今社会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而学历的高低则是判断人力资本多少的主要标准。因此,本研究将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操作化为最后学历的等级。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能为所有者带来收益的社会结构资源。它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对于大学毕业生,先赋型社会资本是他们可资利用的最佳社会资本。而父母收入越多,往往意味着父母拥有更好更多的社会资本,而且也意味着他们更有能力“跑关系”。因此,本研究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操作为父母收入。在将就业资本这一自变量操作化后,可以将假设A分解为以下两个分假设:
假设a1:在剔除计划分配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学历越高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分配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更高,选择社会网络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更低,反之亦然。
假设a2:在剔除计划分配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家庭收入高的大学毕业生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使用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更高,反之亦然。
我国根据单位所有权的归属来确定单位性质。所有权属于私人的单位称为私有制单位。所有权属于集体或国家的单位为公有制单位。所有权部分属于私人,部分属于集体或国家的单位称为混合所有制单位。不过,混合所有制单位难以准确反映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关系,故本研究不将混合所有制单位作为自变量,而仅将私有制单位和公有制单位作为自变量。公有制单位可以分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类。私有制单位则可以分为私有制企业(包括自主创业者)、外资企业和民间组织三类。
3. 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对湖南省随机抽取的2011至2015届大学毕业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该项调查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5份,有效回收率为84.58%。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置信区间为95%。
三、结果分析
1. 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的关系分析
以人力资本为自变量,以就业机制为因变量,对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和就业机制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0.05的显著度下,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结果显示,学历越高者选择市场分配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越高(硕士及以上为84.9%,本科为69%,大专为66.2%),而学历越低者选择社会网络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越高(大专为33.8%,本科为31%,硕士及以上为15.1%),这说明人力资本与就业机制选择之间存在相关性,人力资本优势越明显,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比例越高,而人力资本劣势越明显,则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越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相关性,本研究加入单位性质这一限制性条件。表1结果显示,在公有制单位中,相关性并不明朗。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毕业生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高(83.3%),而本科最低(62.3%)。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毕业生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37.7%),而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低(16.7%)。在私有制单位中,这一相关性显著。学历越高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分配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越高,且不同学历所占比例相差较大(硕士及以上为87.0%,本科为75.5%,大专为53.5%),而学历越低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社会网络机制实现就业的比例越高,且不同学历所占比例相差亦较大(大专为46.5%,本科为24.5%,硕士及以上为13%)。研究假设a1部分得到证实。
以社会资本为自变量,以就业机制为因变量,对大学毕业生父母总收入与就业机制间的关系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在0.05的显著度下,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显示,基本上,父母总收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越高(20万以上为45.6%,11~20万为35.5%,5~10万为28.7%,2~5万为31.1%,2万以下为19.5%),而父母收入越低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比例越高(2万以下为80.5%,2~5万为68.9%,5~10万为71.3%,高于11~20万和20万以上的比例)。而在私有制单位中,这一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假设a2部分得到证实,因此,假没A部分得到证实。
2. 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的关系分析
以就业单位为自变量,以就业机制为因变量。本文对就业机制与就业单位性质进行列联表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对应关系,本研究将公有制单位和私有制单位均细分为三类,再进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就业机制差异的比较。表3结果显示:无论是哪类私有制单位,其市场分配机制的作用总是高于社会网络机制的作用,高出范围在30%至62.2%。同样地,无论是哪类公有制单位,其市场分配机制的作用也总是高于社会网络机制的作用,不过高出范围缩小到了19.4%至56.2%。这说明了私有制单位与市场分配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强于与社会网络机制的相关性。
而不同就业机制在不同性质单位的作用不同。按降序排列,市场分配机制在各类就业单位中运用的排序是民间组织(81.1%)、政府机构(78.1%)、外资企业(75%)、国有企业(68.3%)、私有制企业(65%)和事业单位(59.7%),相对来说,市场分配机制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大。而社会网络机制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大。
因此,假设B也是部分得到了证实。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人力资本优势越明显,选择市场分配机制的比例越高,社会资本优势越明显,选择社会网络机制的比例越高。市场分配机制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更大,社会网络机制在公有制单位的作用比在私有制单位的作用更大。
就业资本与就业机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指导性意义。私有制单位与市场分配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和人力资本与市场分配机制的相关性启示大学毕业生在向私有制单位求职时,应着力提升和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本,通过竞聘来获得工作机会。公有制单位与社会网络机制的相关性以及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启示大学毕业生在向公有制单位求职时,不仅要着力提升人力资本,还需要拓展和积累社会资本,通过市场竞争和社会网络双重机制来获得公有制单位的工作机会。
注 释:
{1}法制晚报:中央电视台聚焦大学生就业难,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5-08-30.
{2}{6}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3}张文宏:《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社会》2006年第6期。
{4}田亚伟:《大学生就业中社会资本动员的个案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Yusheng Peng:“Kinship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9,200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Capital,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Unit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 Study on 2011-2015 College Graduates in Hunan Province
CHEN Cheng-wen,HE Jiao-long
Abstract:Employment capital,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unit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the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of human capital,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market allocation mechanism,the more evident the social capital,and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mechanism. The role of market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ivate ownership units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public sector,and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e public ownership units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private ownership units.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uld rely on these two groups of conclusion to choose the right employment strategy.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mechanisms;employment capital;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units
(责任编校:文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