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阅读中诗意地栖居

2015-12-04 16:27刘俊祥
江西教育B 2015年10期
关键词:骆驼队牧童习作

刘俊祥

新课标语文教材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是按照“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组织文章和进行教学的。而“主题式”单元编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给了学生一个无限丰富的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生活的可能。但正如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所担忧的那样,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只安排了四至五篇例文,学生很难透过文字上升到文学、文化的层面。因此,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主题阅读”的价值所在。

一、统整教材,提炼主题

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和提炼主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单元学习之初,教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各部分入手,提炼和发掘主题。(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建立了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

二、细读文本,解构主题

这是“主题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要通过细读文本,了解相同主题下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构主题:

1.多时代、多国度反映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属唐代作品,《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属宋代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属近代作品,《儿童诗两首》属现代作品,《童年的发现》属外国作品。透过一篇篇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而“主题相同”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2.多种体裁展现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有唐诗、宋词、回忆录、自传体小说、儿童诗、记叙文等多种体裁。通过对比阅读,可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

3.多侧面解读主题。“主题”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解读主题,会使学生由文生意,由意生情,由情至理,进而有思考、有吸收地读书。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重在表达“童年的回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花、菜、蜻蜓、蚂蚱、小鸟、风、雨、阳光、人物,而这一切都是自由的,重在体现“童年的自由”;《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重在展现“童年的发现和创造”。所有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就是对本组文章主题的一个多元化解读:童年生活是难忘的,而又是富于发现和创造的,童年应当积极向上,惜时如金。这样解读,由单元主题到人生主题,符合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感受文化的规律。

4.多种语言风格描绘主题。本组文章有的语言凝练传神(《古诗词三首》),有的饱含情愫(《冬阳·童年·骆驼队》),有的活脱清新(《祖父的园子》),有的想象奇特(《儿童诗两首》),学生可以诵读,可以仿写,可以进行创作。教学时,可抓住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引导儿童学会个性化表达。

三、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拓展阅读可从主题出发,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书或多本书,应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发,让儿童从小能够对自身、社会、民族、世界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思考。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入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明确主题意旨”;二是从语言积累入手,达到“积淀主题知识”;三是从读书与表达入手,达到“表达主题思想”。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主题同内容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吕岩的《牧童》后,可拓展阅读袁枚的《所见》,让学生品读诗中两个牧童间的异同点。

2.同主题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拓展阅读他的《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比较诗中儿童生活场景的不同以及其中情趣、写法的不同。

3.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阅读只有栖居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才会慢慢开出娇艳的花朵。而称得上文学的文字都是有一些美的基本面的。因此,在提供儿童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富有文学情趣、美学内涵的作品。如学习了本组文章,拓展阅读柯岩的儿童诗《绝交》,体会“我”和同桌间在矛盾冲突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欲说还羞、欲做还羞,从而使儿童认识到“童年之谊”。还可拓展阅读高洪波的《陀螺》,体会陀螺外表的憨态可掬、丑陋可笑,陀螺旋转争斗时的摇头晃脑、人仰马翻以及陀螺胜利时,我的欢呼雀跃;陀螺惨败时,我的沮丧之至。这种阅读,增加了主题的内涵,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使主题更加鲜活、灵动、多样、深刻,大有“曲径通幽”之感。

4.同主题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或多本式的阅读。这是主题阅读的终极目标。学习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儿童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品读林英子的善良可爱,疯子秀贞、小桂子母子俩的不幸,宋妈的艰难无奈。也可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品读伟人童年生活的清贫、艰苦以及人物的好学、上进。这样,儿童会把这一“主题”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一个坐标,一个叩响心灵之门、命运之魂的清脆之音,由此而引发的意义不言而喻。

四、“阅读”习作,表达主题

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的。我一直不赞同过多地讲习作方法,看似走捷径,其实在教孩子“写八股”。讲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发觉得没味了,连最开始的那种萌动也一下子泯灭了。如果我们先让孩子反复读同一主题、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这一组文章连起来比较一下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只怕不去讲什么孩子们也能写出一篇好文来吧!在阅读中学写作是慢火煨汤,培育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先精神而后章法的格调,一种妙趣天成、超凡脱俗的写作境界。我认为“主题阅读”中渗透“写”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置换角色,感受语言之妙。如在学习《牧童》一文,引导学生将自己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2.先仿后创,学习语言形式。如:在读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就可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这段写得有趣吗?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从而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场景,借助类似的写法来写《童年趣事》。

3.主题习作,学会多样表达。按阅读主题习作学生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大可取代日记和日常零散的小练笔。(1)以品读作品中的人物为主的习作练笔。(2)以品读作品中的事件为主的习作练笔。(3)以品读作品语言为主的习作练笔。(4)以对主题的思考为主的习作练笔。这样的练笔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既有对阅读的深层理解,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栖居,是指人在精神的层次上,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审美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当孩子真正把阅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一种人生的主旋律时,透过文字而传承的文学、文化便会成为一首典藏心灵、温润生命、清新流动着的诗,那么儿童在阅读中“栖居”就不再是一个神话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教研室)

猜你喜欢
骆驼队牧童习作
牧童学画
牧童
从儿童视角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该怎么走
寂寞的牧童
骆驼队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