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才是教育

2015-12-04 16:26谢宗春
江西教育B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机智老师教育

谢宗春

“鼓励是教育之帆。”一读到这句话,心就被它倏地击中了。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故事历久弥新:“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第一块糖鼓励学生守时;“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第二块糖鼓励学生尊重他人;“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第三块糖鼓励学生正直;“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最后一块糖鼓励学生识错改错。陶先生春风化雨,以出其不意的鼓励教育,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细想一下,哪一块“糖”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结果呢?

反观此事,若落在我们手里,一场训斥、责罚可能就无法避免。至于能不能趋利避害,把坏事变成教育契机,我们可能就想得更少了。

学生对了鼓励,错了批评,这很正常,且教育也少不了必要的批评,但凡事有度。有的老师秉承奖惩分明的原则,或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或因学生听讲不专心而大声训斥,或因学生顽皮叛逆而大发雷霆……这些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强攻有余智取不足的做法,扰乱了师生双方的心绪,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造成不好的教育影响,也严重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和成就感,实在是“双输”。因此,增加教育智慧,优化教育方式,调整教育姿态,像陶先生那样,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冷静机智地从错事中找到鼓励点教育学生,既是我们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理应追求的教育境界和努力方向。

曾与一年轻班主任搭班,小伙子治班严格,学生敬而远之。某一学校值日老师为半夜网归翻墙入校的学生搬一把下墙的椅子,他对此不屑地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学生,下马威的批评才立竿见影,要不然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再说,当老师的,有必要这么卑微、纵容吗?这不是怂恿学生迷途不返吗?”

应该说,这种看法不会是孤例,尤其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但“椅子”老师不是卑微,而是细微;不是纵容,而是宽容;不是怂恿其迷途不返,而是鼓励其迷途知返。对越墙学生,老师当然可以声色俱厉,但未必就能立竿见影。我们当然都希望学生能善解人意有错就改,但现实却常常毫不留情地把这一想法击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也很容易受不良诱因的侵袭,言行不一,自以为是,桀骜不驯。但谁能无过,如果不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一旦学生再次犯错或出问题,我们就可能因心理落差过大而大发雷霆,心平气和、理性机智地教育学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在帮助学生改错的过程中,我们应力求用触动学生心灵的办法,巧妙出击、点化顽石、淬火成金——这不仅是理念,更应是智慧和行动。而鼓励,正是支撑这一过程不可忽略的底色。

鼓励既是对学生的认可、包容和接纳,也是对学生的提醒、期望和要求。存鼓励之念,我们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资本,才会对教育、对学生心怀感情,才会自我激励地怀着一份责任,平心静气地去面对那一个个“优点与缺点同在”的学生,才会想方设法地贴近学生,用独特的慧眼去发现,用细心的耳朵去聆听,用赤诚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悉心发掘他们身上、尤其是错误中的“鼓励点”。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鼓励点”,也是我们教育的自信点、希望点和突破点,从而有助于我们理性分析,机智应对。我们才能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增进我们创造更多教育精彩的信心和勇气。其实,我们鼓励的,又岂仅仅是学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吴圩中学)

猜你喜欢
机智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机智闯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机智的斑马线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