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林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专家论坛
关于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张瑞林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本文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研究背景,回顾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功能,提出了在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体育训练与竞赛一体化、体育科技创新与智库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等方面。
体育产业;城市规划;建设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4年10月出台,《意见》的颁布可以看作是今后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意味着体育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战略意义[1]。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体育产业功能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多元价值被不断发掘,如何将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部门作为谋划城市发展的新战略。鉴于此,本文针对体育产业如何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实现路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只是福利性事业,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所需费用均由国家包干,当时只有“体育事业”的概念,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深入,体育产业概念开始出现。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在此方案中,体育产业被首次吸纳进入第三产业,其经济作用由此被逐渐发掘并得到重视[2]。1992年,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发展第三产业的热潮,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也根据此决定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的指导及规范下,体育产业由自由发展和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政府指导发展阶段。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业界普遍认为政策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的价值还可得到进一步挖掘,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指标要求,比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有5亿人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全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两个百分之百的全覆盖”的重要概念。《意见》出台意味着今后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按照相关标准配套健身设施,并且明确了具体标准,如室内人均体育场地占有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0.1平方米,室外不得低于0.3平方米,并且要求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与住宅工程不可分开,需统一纳入设计施工,没有达到标准即违反国务院规定。由此,体育产业如何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可持续化发展、差异化发展成为城市面临的战略选择。城市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4-5],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标识语就深刻揭示了城市的不断发展的背后推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观念不断转变、余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将越来越浓,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体育正在成为人们提高生命质量,充实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体育,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体育产生的摇篮[6]。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4%,成为世界上首个城市化国家,伴随着城乡人口发生巨大调整,大量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聚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与规模,产业工人在余暇时间乐于进行体育活动消遣,尤其是城市的逐步完善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平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因城市资源短缺及环境恶化而向城市之外转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城市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演进,新产业形式(如体育产业)出现以弥补城市产业空洞,推动城市的功能转型,城市服务与创新功能日渐增强,生产功能不断弱化,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最终,英国成为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源地[9]。同样,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了游戏场运动,短时间内美国建造了近10000个高尔夫球场地,竞技与娱乐、健身和休闲等体育活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现代商业在城市的出现也与体育产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竞赛常被经销商作为推销产品的有效广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成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6]。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几乎涵盖了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并且体育产业具有关联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产业链长、综合效益明显的特点。体育产业在国家与城市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世界许多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体育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功能。体育产业作为形象鲜明的特色产业,又是绿色和环保复合型新兴产业,具有独特的综合效应,将成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片。从体育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实践上分析,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一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需求及消费观念正在由物质向精神生活转变,人们健身娱乐、竞赛观赏及体育用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体育健身及相关消费将在城市经济体中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进而发展为消费和投资热点;二是通过举办体育竞赛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功举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有效牵引城市各项事业协同发展[10]。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区别于以往的那种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而是要转移到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形态。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很多国家城市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11]。
3.2 提升城市形象与影响力
体育场馆建筑通常因其独具特色的设计与个性,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修建的“鸟巢”、“水立方”,不仅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和城市旅游的主要景点。此外城市还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大型赛事,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城市发展的主题、精神等内在的一面展示给观众与游客。
3.3 促进城市再生和产业结构优化
城市再生是针对城市在工业化后期呈现出的衰退老化现象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根本目的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转变城市功能、重塑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发展能力。体育产业作为城市再生内容被欧美城市所推崇,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强大的辐射与波及作用在实践中为城市再生发挥着重要价值,成为城市再生和空间拓展的有效载体和催化剂。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融入相关产业如旅游、娱乐、会展等涵盖各种类型横跨不同产业的产业链,有效升级和整合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4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节假日等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更多的转向关注和追求身心健康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充实感。体育愈来愈成为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体育也已由单一向多样化的功能转变,成为集竞赛、休闲、体验和观赏于一体的大众服务产品,成为希望与梦想、健康与时尚、自由与价值的载体[11],尤其在缓解工作压力、释放心理紧张及预防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功能的多样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5 增加就业
体育产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助推作用。首先,体育产业包含多种服务内容,其诸多服务项目有着现代技术无法取代的特点,因而体育产业发展所需人员岗位比其它产业更多。其次,体育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强,在自身发展迅速的同时,能有效地带动旅行、酒店、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另外,体育产业作为以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在提供各种直接体育服务外,还要提供实物体育产品、培训、教育等多种辅助性服务,从而增加就业机会。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就业方面的贡献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纵观国内外体育产业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意见》精神,未来十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呈现利好的态势,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助推器[12]。分析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结构,比重最大的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而体育组织管理业比较落后,缺乏国际性的品牌赛事,健身休闲业处于起步阶段,群众体育文化意识不强,健身设施布局不合理,健身服务水平低,体育用品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品牌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13],笔者认为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应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4.1 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
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人才立国为基本国策,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体育产业领域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匮乏必然限制体育产业的发展,阻碍体育产业的进步,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历史背景下,体育产业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共谋发展,且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14]。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是当前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培养体育专门人才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投资培养,尤其可协同体育专业院校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同时,支持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形式多样化,讲求效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点到面辐射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积极投身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研究,促进体育产业迅速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4.2 体育训练与竞赛综合服务一体化
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的国际化、训练的市场化和竞赛的商业化趋势均对运动训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训练的市场化要求运动训练过程从体育市场中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体育人力资源等。能否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占有充足、有利的运动训练资源,成为运动训练机构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训练基地的发展将由此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体育训练与竞赛综合一体化是集训练、竞赛、健身、娱乐、商业、文化、博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训练基地,除了要满足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功能外,还要满足运动员的住宿、餐饮、娱乐、康体保健等功能,同时通过各类空间不同功能的转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满足民间比赛、群众健身、商业活动、旅游疗养、休闲娱乐等复合型的新要求,具有既可满足各类运动员体育训练与竞赛的要求,又能满足群众休闲健身以及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建立体育训练与竞赛综合服务一体化对于宣传、促进城市发展、加速城市经济的腾飞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让世界了解城市经济发展,了解城市独特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势,促进训练基地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4.3 体育科技创新与智库建设
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有一个加强创新的问题,体育科技创新和智库建设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就发达国家而言,体育科技创新和智库体系是其活力的来源。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与扩散已经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体育产业领域体育用品业我国面临着自主创新、升级换代和品牌塑造的机遇与挑战,而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管理、自主创新、升级换代与可持续发展等意义重大[15]。
由于缺乏创新,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停滞不前,甚至一些原有的优势项目出现倒退和下滑,在参与世界高水平的体育竞争上乏力,特别是在体育用品和器材装备、体育科技公关保障和管理思维与方式方法方面的落后更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严重肘掣,竞技体育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反映出该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16],体育产业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与智库建设为引领。把增强体育用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促进体育用品行业向高科技、低能耗、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制造更加符合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需求的体育器材;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与竞技体育关键技术优化、全民健身关键技术升级、体育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把科技创新与提高国民体质、提高全民科学健身素质和健康水平紧密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17]。
4.4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设施及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城市生活配套工程之一。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应围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打造融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体质监测、健身培训、健身宣传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鼓励市民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是城市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与城市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6]。
围绕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三边工程”为出发点,以“市民”为中心,以“服务民生”为目标,以体育设施为载体,以健身指导为支撑,以智能化为纽带,使市民就近、方便地找到体育健身场所参与健身,并通过赛事活动培育市民养成健身习惯,使体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体育无处不在,健身处处显现的场景,从而使体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引领城市体育文化思潮,加速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4.5 体育旅游休闲观光
体育旅游休闲是城市健康活跃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的有机成分,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实践中的交集和融合现象不断显现,体育旅游活动日益活跃。体育旅游是城市居民运动休闲和度假的主要形态,开展体育旅游不仅需要体育资源、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而且对与之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发展体育旅游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长城市就业有显著的作用。随着体育主体旅游的逐步兴起,一个以体育观赏和体育参与为主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充分利用城市自然优势,如东北城市可有效利用冬季气候地区优势,推进冰雪项目产业化发展,形成冰雪体育产业优势,对外加快合资运作,突出可持续发展,形成集群性冰雪体育旅游规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 9152.htm
[2]廖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体育学刊,2005,12(4):28-32.
[3]刘鹏.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建设体育强国服务经济民生[N].中国体育报,2014-10-2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7.
[6]易剑东.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策略[J].城市观察,2010(6):46-51.
[7]刘鹏.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人民日报,2014-3-31(7).
[8]赵巍.体育经济功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223-224.
[9]邱雪.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发展探究-以英、美两国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6):102-106.
[10]鲍明晓.论体育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1-8.
[11]许峰,张明伟.体育元素在城市品牌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J].体育学刊,2012,19(2):31-34.
[12]常伟,盛春媛.试论高校体育产业化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9):88.
[13]张瑞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2):21-26.
[14]刘毅,孙思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 (2):32-36.
[15]王先亮,张瑞林.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13,20(5):49-52.
[16]田文秀,冯练世.体育科技创新与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25-827.
[17]蒋志学.促进体育科技创新,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在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主题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3-7.
Sport Industry Involv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ZHANG Rui-lin
(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Based on the document“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Sports Industry to Promote Sports Consumption”issued by State Council,the thesis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and analyzed its function to the urban growth and gav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the process that sport industry involved i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focusing on sport professional training;integrating athletic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innovating sport science and thinking tank construction;providing the public service of sport for all and constructing sport recreational travel and sightseeing.
sport industry;urban planning;construction
G80-052
A
1672-1365(2015)01-0001-04
2015-01-10;
2015-02-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8-0342)
张瑞林(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