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高文智
(1.绥化学院 体育系,黑龙江 绥化 152061;2.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吉辽地区,是我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冰雪体育文化氛围最为浓厚、冰雪体育运动开发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近年来,在旅游经济的强力推动下,政府对冰雪体育的支持力度和人们的冰雪消费意识也正在逐渐增强,冰雪体育运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冰雪运动设施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万达、万科强力支持下的吉林,我国滑雪运动源头的新疆,以及冬奥会联合申办成功的北京、石家庄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以哈尔滨、吉林为中心的东北区,以新疆为中心的西北区和以北京、石家庄为中心的华北区三足鼎立的局面。
朝气蓬勃、极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高校大学生是冰雪体育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践行者和重要潜在消费群体。冰雪体育运动弥补了北方高校冬季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的空白,践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更磨练了学生意志,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冰雪体育文化的传播[1]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传承创新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并列的高校四大功能之一。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以其可塑性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成为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生源范围的广泛性、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也使高校为成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冰雪体育文化是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在内的北方人民在同冰雪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体育运动及娱乐方式[2],是北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地域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有义务和责任,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认知这一文化形式,培养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兴趣和热情,为冰雪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储备人才、营造氛围,培育群众基础。
北方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极大制约了人们的户外活动范围和运动热情。据调查显示[3],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冬季,每周只进行1次或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男、女同学比例分别达到63.3 %和86.8 %。90.4 %的同学称自己冬季体育锻炼的次数比其他季节减少或减少很多。冬季室外运动的缺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健康身体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焦躁、不安的不健康心理状态。调查显示[3],兴趣缺乏、设施场馆建设滞后、科学指导不足、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氛围缺乏等,是造成冬季户外运动开展不足的重要原因。北方高校冰雪运动的系统化开展,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冬季体育锻炼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为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寒冷环境下的室外运动,能够有效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勇于战胜困难和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的养成[4]。冬季户外有氧运动,也可有效锻炼学生坚韧的性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5],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集体竞技,也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积极参加冬季体育锻炼,会增加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高度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5],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冰雪运动、冰雪雕塑、冰雪摄影、冰雪娱乐等冰雪体育文化形式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造热情。
高校是社区文化的引领和传播者。北方居民是冰雪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冰雪体育运动以及大型冰雪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强化北方年轻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热情的同时,也将冰雪体育文化影响扩展到高校所在社区居民,为北方冰雪运动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东北高校每年录取数十万南方省份大学生,他们的冰雪体育意识和科学冰雪体育文化体验,必将会对其亲属及周边群体产生积极的扩散效应。
冰雪体育文化运动作为北方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在“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指导下,多数北方高校均开设了冰雪运动项目,开展了冰雪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但基于安全、经费、运动场地、设施及高校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仍存在运动形式单一,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氛围缺失、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师资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成本、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以及空间、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制约,高校往往倾向于在冬季减少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或尽量利用有限室内空间,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忽略了冬季冰雪运动对学生意志、品格锻炼等方面的隐形功能。据调查显示[6],沈阳市19所高校中,开设滑冰课程高校仅占52.63 %,开设滑雪课程高校仅占21.05 %。黑龙江省35所本科高校中,仅有14.3 %的高校,开设了滑雪课程[3]。高校冰雪运动选修课程资源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匮乏,高校认知深度和指导力度的不足,极大制约了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
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体育运动,对空间、场地、设施需求有着较强的特殊性。滑冰、冰球是北方高校普遍较易采用的冬季运动形式。沈阳52.63 %的高校开设了滑冰课程,其中有400 m标准速滑场地的占16 %。在开设滑冰课程高校中,有60 %免费向学生提供滑冰鞋[6]。黑龙江64 %高校浇冰场,冰场面积满意率为64.3 %[3]。部分高校基于条件限制,通过使用结冰湖面或与其他高校共用冰场等方式开展冰上运动。
在滑雪项目上,沈阳和黑龙江的开设比例仅分别为21.05 %和14.3 %。因滑雪场建设、维护成本过高,几乎全部开设滑雪项目的非体育类高校,均采用了租用滑雪场的形式。因滑雪专业设备购置及滑雪场租赁费用高昂,学校大多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自主选择。
体育宣传是传播体育信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体育习惯,营造体育氛围的重要手段。目前北方许多高校,基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冬季体育宣传严重不足[7], 甚至陷于停滞。调查显示,87.5 %的黑龙江高校学生认为冬季体育宣传十分重要,97.3 %的学生认为冬季体育宣传比其他季节有所减弱。
在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塑造上,大部分高校仍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发的无意识行为,且大多集中于签名、海报及俱乐部活动等简单形式,缺乏统筹规划。采取开展冬季运动会、冰雪摄影大赛、冰雪体育文化征文、冰雪雕比赛等有组织的、较大规模活动的高校比例过低。部分高校虽组织相关活动,但由于缺乏学校层面的有效支持,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摄影、征文、冰雪雕等作品过于粗糙[8],难以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育。
基于场地、设施、经费、安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开展冰雪运动高校,大多选择开展速滑等对场地要求程度不高的冰雪运动形式。在课程开设形式上,以必修课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为照顾零基础的多数学生,强调基础性;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层次以及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9]。据调查显示,黑龙江省高校对于冰上课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仅占40 %左右。教学内容的娱乐性、趣味性不足和学生运动项目可选择空间狭小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高校体育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滑冰、滑雪、冰球等冰雪体育项目的实践指导经验。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有机会到冰雪运动专业场所进行进修学习。冰雪运动景区的大规模发展,优厚的薪酬待遇,也严重制约了冰雪专业人才向高校的流入。冰雪体育运动开展有着较强的季节性,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也使高校很难大规模引入冰雪专业人才。
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学生个性、兴趣培养和文化融合、交流传播的重要舞台。高校应充分营造和引导学生认知各地域的优秀特色文化,并充分发挥学生来源的广泛地域性优势,传播和强化优秀地域文化。青少年是中国冰雪体育等传统文化形式的最主要潜在消费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传承和发展者。
高校校园是学生了解、认知和体验冰雪体育文化形式的最重要途径。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讲座、宣传,冰雪运动比赛,征文、摄影等冰雪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冰雪雕等直观冰雪景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北方冰雪体育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和体验欲望,唤醒其内在的运动热情[10],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冰雪体育运动不仅弥补了北方高校冬季运动项目的不足,寒冷的户外环境,竞技比赛,冰雪摄影、征文、冰雪雕等艺术创作形式,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体魄、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大局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1]。冰雪体育不仅是一项健康体育运动形式,更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消除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重要工具[5]。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冰雪体育运动的隐性功能,将冰雪体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高度,积极从经费、场所、设施、教师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和大量教学、行政及附属用房的兴建,大大压缩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空间。专业的场地、设施要求以及经费的制约,使许多高校不得不放弃冬季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高校冰雪运动开展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体质,培育学生的冰雪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的。竞技不能也不应成为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的主要目的[12]。在缺乏标准冰场建设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依托校园水域湖面,空闲水泥场地浇筑,甚至可以与其他高校或滑雪场、滑冰场合作开展冰雪运动课程教学。对于教学成本较高的滑雪课程,可以采用选修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自由选择是否修读。
作为非体育类北方高校,冰雪体育运动大多作为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开展的,这就决定了培养竞技性高水平运动员、冰雪运动指导员,不应成为此类高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此,高校不应拘泥于专业性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应着重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开发多样化的冰雪体育运动形式,体现运动的参与性、大众性和娱乐性[13]。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专业化程度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的层次和组别划分,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差异化[14]。对于零基础学生,在经过初期的简单基础训练后,应侧重运动内容的趣味性,强调学生冰雪运动热情的培养以及科学训练方法的培育。冰车、冰嘎等各种传统趣味性游戏、娱乐活动,都是培育学生的冰雪运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冰雪运动欲望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其冰雪运动热情、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冰雪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效果。高校一方面积极通过组织短期集中培训班,脱岗轮训等形式,积极提高现有教师指导水平,同时积极与各级冰雪运动协会、俱乐部、冰雪运动景区等合作,外聘优秀一线指导员、训练员来校担任兼职指导教师[15]。对现有体育教师,亦可将冰雪运动校外企业实践经历,作为双师型教师评定、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师参与培训进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方独特而丰富的冰雪资源,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创造出独特的冰雪体育文化形式。高校冰雪体育文化运动在锻炼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磨练了意志,提高了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焦躁情绪的缓解。高校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和培育者,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科学训练方法的传播,必将为冰雪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群众基础。高校基于场地、设施、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在冰雪运动重视程度、开展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足。对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冰雪体育运动的隐性功能,提高认识,开拓思路,培训师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氛围,有效推动冰雪体育运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1] 刘冬. 冰雪资源优势背景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冰雪选修课的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
[2] 白雪. 发展东北三省冰雪体育文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J]. 中国职工教育,2014(14) :149–150.
[3] 李福祥,李兆元,于兴洲. 黑龙江省高校冬季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研究 [J]. 冰雪运动,2008,30(2) :69–72.
[4] 祖晓牧. 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隐蔽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J]. 冰雪运动,2013,35(2) :74–76,96.
[5] 王淑艳,张伟. 冬季户外有氧运动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 [J]. 冰雪运动,2013,35(3) :74–77.
[6] 侴丽萍,孙伟东. 沈阳市高校冰雪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冰雪运动,2008,30(6) :77–80.
[7] 鲍国利,刘勇强. 大冬会对黑龙江省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J]. 冰雪运动,2008,30(6) :49–52.
[8] 张佐娟. 黑龙江省高校冰雪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冰雪运动,2014,36(1):66–69.
[9] 袁红. 北方普通高校冰雪运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 冰雪运动,2006,28(3):96–97.
[10] 孙尊航,汪旭. 浅析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8):113–114..
[11] 王淑华,张桂新. 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 [J]. 冰雪运动,2012,34(2) :69–71,80.
[12] 黄玉涛,白铂. 冰雪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59–61.
[13] 孙宏伟. 高校冰雪运动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 冰雪运动,2007,29(2) :68–69,86.
[14] 张桂新,王淑华,唐敏,等. 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滑冰教学中的构建和实践研究[J]. 冰雪运动,2014,36(3) :75–79,88.
[15] 唐敏. 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教育价值与实施途径 [J]. 冰雪运动,2011,33(2)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