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畔领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研室 江苏苏州 215131)
苏式教育的实践表达①
——以苏州市中小学生“伙伴计划”为例
王畔领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研室 江苏苏州 215131)
苏式教育是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形成的教学流派,苏式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作为口号和标签,而且扎扎实实落到实践行动之中。自2006年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逐渐在全国开展,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点,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展多年,成果初现。苏州市中小学生“伙伴计划”由“校园行”活动演变而来,2008年“校园行”活动利用北京奥运契机,推出“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特别活动。目前,“伙伴计划”已经成为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的品牌活动,并以其实践成果表达着苏式教育的发展景象。
苏式教育 阳光体育 伙伴计划 实践表达
苏派,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教学流派,代表江苏教育的风格、气象。[1]且在江苏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不同的区域来研究。苏式教育是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形成的教学流派。[2]苏式教育是苏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苏式教育具有自己的代表教师并在江苏省内外拥有辐射力,苏式教育拥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团队并形成影响力。苏式教育依靠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以及共同的成长背景,通过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苏州印记。
苏式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是求真和尚美。苏式教育倡导“以生为本”,即苏式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是苏式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坚守师生平等、尊重学生是苏式教育的伦理观,呵护学生幸福是苏式教育的生命观。苏式教育的风格精致与自然、清洁与丰厚,此种风格具有鲜明的苏州特色韵味。
理想的教育区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地、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地。如果据此来评价苏州的教育,应该说苏州教育正在向理想的方向迈进。苏式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生为本”的教育主张,形成了“精致与自然,简明与丰厚”的教学风格,但是又“和而不同”,因为,个体具有独特风格。
首先,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其次,2006年12月23日,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逐渐深入人心。最后,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保障措施。国家成立专门资金,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设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阳光体育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在于让广大的青少年透过阳光,走进大自然,走向操场,以积极的态度来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们的体育兴趣,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体质。[3]阳光体育运动要实实在在的执行,需要国家、学校、师生等利益共同者的齐心努力。国家政策的保证是前提,基层学校的执行力是关键,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合力是保证。[4]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展多年,成果初现。直属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十分重视,利用校园媒体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报道,并将阳光体育运动放入学校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中,早操和课间操进入课程表,并能正常开展,体质健康测试能够按时完成;[5]高新区部分中学,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将定向运动列为体育课程;[6]吴中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内容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学会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以上等级;[7]工业园区部分小学将小众项目——花样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特色项目。[8]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教育实践也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我们需要及时地运用新理论、新成果指导并推进教学实践改革和发展。苏式教育还在探索中,因此,苏式教育不仅仅停留于理念层面,仅作为口号和标签,而且扎扎实实落到实践行动之中,从点位上的苏式代表教师的涌现,到面上的“首批全国均衡教育市”的创建,以及下面要讨论的“伙伴计划”开展,苏州都以自己的实践成果来树立苏州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先驱者。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春夏之交,苏州各中小学的校园里面,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景:几十个学生腿绑腿,肩并肩的来回奔跑。一个人摔倒,全队人都会摔倒。他们摔倒了又继续爬起来,这就是苏州市中小学生“伙伴计划”,它是由苏州广电总台、苏州市教育局和苏州团市委等部门开展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大型“集体真人秀”,截至2014年,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6届,在社会中取得良好的反响,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2005年苏州广电总台、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团市委等部门共同发起“校园行”活动。2005年“节约苏州校园行”,苏州市十二中“新苏州人”在“生活上不攀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行为,如同一阵清风,刮进了每一个“老苏州”的心里;2006年“感恩父母校园行”活动中,各校积极参与活动,开展了班队、家书征文、短信互动等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与支持;2007年“特色文化校园行”,活动范围涉及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对戏曲、手工艺、书画和民乐四个类别特色文化的体验、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通过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传承苏州传统文化。3年的时间,“校园行”活动,已经成为苏州市校园活动中的一个品牌,也逐渐形成了苏州中小学生“伙伴计划”的雏形,更践行着苏式教育的品牌发展之路。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为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拼搏精神,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水平,“校园行”活动结合奥运这一契机,推出“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特别活动。即在苏州中小校园中开展与奥运精神结合的集体运动项目竞技赛—“30人31足”,用电视镜头记录下学生在集体运动中的原生态表现,通过团队协作激发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素质潜能、磨练积极的生活性格、携手并进的团队精神、不畏困难的毅力与品质,体现学生的阳光健康形象。
2008年的“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活动,基本确立了苏州小学生“伙伴计划”的基本模式。随着活动影响力的发展,“伙伴计划”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完善。首先,“30人31足”改为“28人29足”;其次,取消初中学生参加“伙伴计划”;最后,历届主题与时俱进,又体现苏州学校特色。例如,2008年“奥运精神校园行”,2009年“少年中国校园行”,2010年“世博苏州校园行”,2011年“红星闪闪校园行”,2012年“雷锋精神校园行”,2014年“少年梦·中国梦校园行”。规则、形式、参与对象、主题等等的变化,都是符合时代要求,浸润苏州文化特点,并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是为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而这正是契合苏式教育“以生为本”的主流价值观。
“伙伴计划”以竞技活动为载体,以赛场内外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以健康、清新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展现自我、激励自我的绿色空间,展现出了“励志+娱乐+体育”相结合的魅力。活动以学校为主要参赛队伍,通过预选赛、晋级赛、挑战赛、复活赛、总决赛等,直至产生最后名次。在这样来来回回的奔跑与竞赛中,“伙伴计划”改变着苏州孩子的未来。
“伙伴计划”从当时的无人知晓,到现在大家越来越了解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参与“伙伴计划”让他们从中明白了相互之间的需要团队、协作和坚韧的态度。很多学生表现出不惧怕困难,经常有一种愈战愈勇感觉,也许,这就是变化。目前,“伙伴计划”项目已发展为运动、爱心、科普、亲子、生活、实践等多主题的综合性活动,除了运动类的“28人29足”外,还有不少如益智动手类、感恩母亲节、援助灾区希望小学等公益感恩类活动,让孩子们身心都能得到成长。
苏式教育还在探索中,它需要继续的挖掘和整理,并进行反思,进而逐步提升。苏式代表教师是苏式教育的引领者,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是苏州教育发展难能可贵的动力。而苏式教育的实践探索,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发现,这种发现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苏式教育的发展成果。
[1]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教育精神的实践表达—试以典型现象为例考察“苏派教学”的实践品格[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3(1):29-33.
[2]曹国庆.苏式教育研究刍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4(4):39-43.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4]蒋玉红.对阳光体育落到实处的理论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4):20-23.
[5]张剑峰.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8-9.
[6]刘小平.阳光体育背景下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实验研究—以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0):83-86.
[7]周卫琴.吴中区“阳光体育”模式实施与效果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6):144-145.
[8]韩郁香.飞扬的“绳”采[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3):1-2.
[9]刘海元.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14):9-14.
G80
A
2095-2813(2015)10(b)-016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65
王畔领(1981,8—),男,汉,安徽亳州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