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建设中武术文化认同研究

2015-12-04 16:51王伯利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拳种门派中国武术

王 纯,王伯利

1.Chengdu Sport Universiyt,Chengdu Sichuan 610041;2.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0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已经引发了空前的文化危机。另一方面,西方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伴随着文化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造成了极大冲击,产生了价值选择的多元性,甚至产生了文化认同危机。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全球化双重背景影响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能力。中国武术的发展对培育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一些学者站在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服务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如郭玉成(2013)认为武术文化对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武术认同是基于中国认同的基础之上,既是中国认同的延伸,更是中国认同的缩影,也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基本条件”[1];杨建营(2011)认为武术国际传播应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蔡仲林、汤立许(2009)认为,武术文化传播应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贡献;方国清(2012)认为,中国武术“对外,它能够很好地标识中国、讲述中国,对内,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2]。

然而,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使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正在消失。而各种思想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对各民族文化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另外一些学者站在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认为中国武术应该树立拳种意识,塑造拳种文化认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王岗(2008,2010)认为:“对不同套路、不同拳种流派的认同,则是保持中国武术多样性的重要前提”[3],提出学校武术教育要强化拳种意识;周建新(2013)认为由于家族本位观念的存在,拳种是不同流派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树立“拳种意识”;戴国斌(2014)认为文化自觉的武术研究,须坚持以武术为中心的学术立场,不断加强对武术文化个性的认识,坚持拳种研究,推动武术的学科建设;吕韶钧(2013)对民间习武群体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概念,认为“身份认同是民间习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群体的归属感则是民族间习武共同体维系的重要纽带”[4]。

对武术在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是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载体。对武术拳种的关注,是强化武术拳种文化认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广大学者站在不同视角对武术文化认同的研究,对挖掘武术价值,提升武术文化地位,促进武术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拳种认同、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属于不同维度的认同。对三者之间认同维度理解的模糊,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冲突,不利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明确应凸显中国武术的哪一部分内容,来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梳理中国武术文化不同维度的认同特征,研究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发展路径,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示出重要的时代意义。

2 文化认同理论的内涵

认同是心理学的一个的重要概念,后来成为社会科学共享的一个理论词汇。在20世纪70年代,泰弗尔等人把认同当作是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认知和归属感,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用于对群体社会行为的解释。后来,曼纽尔等人从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个体和群体的认同意义,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应该把意义构建的过程放到一种文化属性或一系列相关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加以解释”[5],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的关注。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6]。文化认同是以个人为基本载体,当一群人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时,就形成了群体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认同“总是从个人开始的,而个人对文化的认同历程,又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也才能形成认同的一致性,使文化认同具有群体特征”[7]。如果不同群体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那么群体之间就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如果群体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群体之间文化的不认同,产生群体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文化建设而言,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认同提出的挑战,以及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性质,决定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的艰巨性。国家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有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研究,也应该围绕着凝聚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促进对中华文化认同为前提。

3 国家文化建设中武术文化认同的现代表征

3.1 现代武术文化认同的异化

发展至今的现代武术,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现代体育是“以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的体育运动,包含了以增进社会化健康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和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运动三部分”[8]。从属于现代体育的现代武术,由于对西方体育文化观念的接受,使现代武术逐渐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与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造自我,最终“造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异化,导致了武术文化个性的消失,并使人们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文化误读”[9]。在西方体育理念下诞生的现代武术,“其实是中国武术不断模仿西方体育的过程,是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被西方体育文化异化的过程”[9]。“现代武术的竞技场变相地成了西方体育价值向度的延伸或西方体育技术的比赛”[10]。种种研究成果表明,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已经远离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文化认同的异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的现代武术,自诞生起“就带有体制性、政治性,成为一种有着西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体。正因为它的政治性、体制性,使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一股重要武术力量,占据主导性,享有较大文化支配权,易规定或局限着其它武术形式的发展,能催化传统武术趋向同质化”。而且,竞技武术是“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以竞赛项目为主要训练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11]。竞技武术文化的价值观与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同出一辙。再加上竞技武术在推广过程中“国家意识”的存在,使其很快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影响着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的文化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现代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质不断消退、文化个性正在消失,其蕴含文化价值观念异化为西方体育价值,产生武术文化认同的异化现象。

3.2 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坚守

传统武术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的,现代武术文化认同的异化以及对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诱发了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和坚守。如有些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保护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传承制度、传承物质条件等,构建稳定的传承途径,形成传承梯队与传承群体”[12];有些学者从传承方式的视角,对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进行研究,认为“武术行业的师徒之间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目的、志趣的社会共同群体;然而群体之外的人要想进入武术社会群体,确认其在这一群体中的身份则需要通过举行拜师仪式,来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同”;有些学者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应强化拳种意识”[13];有些学者从保护武术门派的视角,认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根本特征就是门派林立、异彩纷呈。那么,当今面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实际局面,作为中华民族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重要载体,传统武术门派的演变过程以及发展传承应得到高度重视”[14];“也可以在不同学校设立不同武术门派或类似于武林大会等发展各地方优势门派,定期或不定期实施研讨、竞赛、沟通以形成特色,为博大精深的武术赢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15]。众多学者对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坚守,为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保护传统武术不仅可以彰显民族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强化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因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武术,产生了文化迥异、形态多样的武术拳种。传统武术的129个拳种,不仅体现着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宝库。而每个武术拳种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本位的传承方式以及带有神秘色彩的信仰崇拜思想,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粘合力,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宗亲文化”[16]。尤其是拳种传承过程中模拟家族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方式,对树立师父权威地位、塑造群体角色意识、获得群体归属感、强化拳种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不仅能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强化拳种文化认同,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然而,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而言,今天的国家形态已经实现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历史转变。任何效忠于王权、族权、宗教思想的文化认同,则不利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建设。对于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强化,也应该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提升。

3.3 国家文化建设中武术文化认同的虚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国竞争力的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语)。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17]。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凝聚着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武术,也纳入了国家文化建设范畴中。

对中国武术如何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研究,王岗提出:“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优秀因子,张扬和谐,倡导为善,抵拒暴力,追求艺术,以架构和推崇一种满足未来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为己任,树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担负美好国家形象的文化使命”[18];郭玉成等人提出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暗合了中国国家形象中和谐的核心定位。但同时也明确指出:“此处所谈中国武术主要是指传统武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武术深受西方体育影响,其对竞争的求索和西方体育几无二致”[19];方国清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和弘扬我国国家形象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阐扬民族文化价值与理念、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20];冉学东等人认为:“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反映民族特色、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积极发展和推广中国武术,对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1]。

以上研究成果无不指出,只有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个性的武术文化,才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而认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武术文化显然不能承担起国家文化建设的责任。被边缘化的传统武术因缺乏话语权,也无法满足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不加选择的强化狭隘的王权、族权、宗教思想的拳种文化认同,更不符合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潮流。因此,盲目的推广现代武术、弘扬传统武术、强化拳种文化认同,仅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厢情愿,无法满足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国武术只有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范畴下,有层次、有目的、有选择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建设的武术文化,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

4 国家文化建设中提升武术文化认同的发展路径

4.1 中国武术发展应强化武术文化认同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当下中国国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22]。但无论是国家认同或者民族认同,都无法割舍与文化认同的联系。因此,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就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也必须把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放在首位,提炼出具有凝聚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的武术文化符号。

强化中国武术文化认同,应提炼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决定了文化认同的核心即价值观认同”[23]。“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7]。同样,对当下的中国武术而言,竞技武术认同西方体育文化,即形成了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标准的价值判断。传统武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即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准绳的价值判断。两者之间价值标准判断的不同,就产生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之间文化认同的差异。然而,对当下的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而言,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都应同属于中国武术。无论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抑或是传统武术的129个拳种,都应该纳入到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中,提炼出代表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放在首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中国武术已经超越了某一个武术拳种,或者是某一类武术运动形式,而形成了一个“想象的文化共同体”,即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

对中国武术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并不是一种虚构的文化共同体的心灵再现。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武术文化精神的提炼。因为,对中国武术而言,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无论是阴阳辩证的整体思维观、仁义道德的处世价值观、崇尚和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流淌在中国武术的文化血脉中,引领着中国武术拳理、拳法的发展方向。也正因为中国武术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才成就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武术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魅力。时至今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炼和挖掘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国武术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和功能,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4.2 中国武术发展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既有占主导地位的主旋律的文化,也有多元性的其它文化形态存在。“主导-多元的文化发展态势首先表明,在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对其他文化有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主流文化”[24]。竞技武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下存在的文化形式,占据了主导的中心地位。而存在于民间的传统武术则体现出多元文化特性,处于从属的地位。以竞技武术主导其它武术文化发展,是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主要特征。然而,“主流文化主要是主旋律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它偏重于意识形态部分,体现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其主要功能是对社会稳定起着维护作用,对社会延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通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培养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24]。对竞技武术文化而言,它是模仿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物,体现的是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它作为中国武术的主流文化,并未起到引导中国武术积极向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文化多样性消失,导致中国武术文化呈现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却激起了传统武术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认同的激烈冲突。

因此,对于当下政府主导的主旋律文化而言,它体现的是国家意识,应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国家文化认同的提升。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政府主导下的武术文化也应承担起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发展具有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避免强调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同化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激发二者之间认同冲突的发展策略。同时,更应该警惕在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口号下,强调武术文化多元性,引发武术拳种之间认同冲突。中国武术发展应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4.3 中国武术发展要合理引导拳种认同

拳种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现象,不仅是武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形成习武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拳种的研究由来已久。在20世纪80年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把拳种界定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并挖掘、整理出129个拳种,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拳种文化多样性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武术传承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社会中武术师徒传承的解体,使拳种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认同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强烈呼吁保护传统武术拳种、“强化拳种意识”。

诚然,对拳种的保护的确可以彰显武术文化多样性,张扬民族文化特性。对传统武术中师徒传承方式的继承,也有利于形成拳种文化认同,促进拳种的发展。因为,拳种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传统社会中的宗法血缘关系、封闭的地域文化,在成就了拳种技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拳种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宗亲文化特质,并在这种封闭的传承系统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在每一个武术流派中,由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存在,体现出严格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和对师父权威的认同。这也成为维系武术群体认同重要情感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有利于促进对国家认同的文化。任何强调对某个王权、族权、门派以及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都是与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建设所相悖的,是需要取缔或者改造的。因此,拳种文化认同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拳种文化的发展必须加以选择。对符合现代国家文化建设的、具有不同技术风格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八卦掌等要加以弘扬。对拳种文化中体现宗教信仰、个人崇拜、族群认同的文化要加以扬弃,有选择的进行继承和发展。而对于拳种文化中残留的门派观念要淡化或者取缔。惟其如此,拳种文化认同才能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

4.4 中国武术发展应淡化门派认同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拳种的发展往往能衍生出许多流派,而流派的发展往往能诞生新的拳种。拳种流派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就形成了“门派林立、种类繁多”的中国武术独特现象。因此,对拳种流派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对拳种流派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为当下武术发展的潮流。诚然,拳种、流派的发展对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拳种、流派的传承与门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统计的129个拳种显示,以“门”命名的拳种就有罗汉门拳、字门拳、空门拳、自然门拳等几十种之多;以姓氏命名的拳种也比较常见,如周家拳、刘家拳、莫家拳、赵家拳等。不同拳种体现出的门派特征,显示出门派对拳种流派生产的重要性[25]。门派认同对拳种认同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的国家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对国家认同的前提下的。拳种流派中的门派观念并不适合现代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过度的强化门派认同,是与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相违背的。因此,要淡化、甚至是取缔拳种流派中的门派观念。因为,“门”“派”“户”“姓氏”本身就代表了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及对师父权威身份的认同。门派中的师徒传承方式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制度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它体现的是对师父个人、家族、某一个群体的强烈认同,张扬的是对族权、王权的“王朝国家”形态下的认同,不仅容易造成武术内部“门派之争”“门户之见”等武术传统陋习,也不利于当前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对拳种流派的传承和保护,也必须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甄别,有选择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不利于现代国家发展的文化。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才能在国家文化建设发挥应用的作用。

[1]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581.

[2]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36.

[3]王岗.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大武术”认同观[J].武术科学,2008(6):1.

[4]吕韶钧.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激起社会文化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8.

[5]黄雪梅.汉字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83.

[6]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A].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2002:407—420.

[7]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4.

[8]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

[9]冉学东.对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文化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43.

[10]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1):10.

[11]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7.

[12]张志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4):57-61.

[13]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6-98.

[14]薛欣.中国传统武术门派演变的内在理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4):329.

[15]薛欣,梅杭强,郭彩云.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13(1):122.

[16]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5.

[17]中国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6.

[18]王岗.“中国制造”、“中国形象”、与“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

[19]郭玉成,李守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9-17.

[20]方国清.中国符号: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9.

[21]冉学东,刘帅兵.从国家文化软实力视角看中国武术的价值使命[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1-253.

[22]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53.

[23]蒋红,王超品.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路径探析[J].思想战线,2014(2):57.

[24]中国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3.

[25]李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24,225.

猜你喜欢
拳种门派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