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
原因及对策分析①
周平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摘 要:高校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的开展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有较大关系《,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针对“宅”为主流的大学业余生活,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宣传教育和管理,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健身理论教育,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引导学生从“宅”到自觉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运用科学训练方法,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 课外体育 终身体育 身体素质
作者简介:①周平(1970—),男,浙江永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c)-006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061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健身越来越深人心,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壮大,随着2022年冬季奥运会花落北京,全民健身热潮将再次席卷全国。然而,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体质却逐年下降。据《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显示,与2005年相比,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浙江省2013学年(2013年9月开学到2014年6月)的17万大一新生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平均分为68.82分,合格率为86.77%,良好率为10.23%,优秀率为0.33%,引体向上(男)和仰卧起坐(女)两个项目上,合格率仅50.23%。大学生身体素质好坏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外在体现,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体育的重要课题,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也是高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两部分组成,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和补充。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内容或训练方法,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与课内体育的统一大纲,同一内容,同一训练方式不同,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内容或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充分体现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反映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2007年,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仪式正式启动,要求全国在校大、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达到1h以上,以增强学生体质。然而我国高校除体育专业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每周体育课为1~2次,大学三年级开始,由于就业及实习等原因,大部分学校停开体育课,由此可见,仅仅靠课内体育并不能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也起不到靠课内体育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相对与课内体育的时间少而言,课外体育的发展前景宽阔,大多数高校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很多大学生课余花在电脑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每天1h,如何引导和规范高校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整体体质意义重大。
3. 1体育教学模式制约课外体育开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很大部分沿袭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结构模式,普遍存在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以讲授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方法,其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体育技能成绩,忽视体育理论指导和兴趣培养,评价方式注重“量化”忽视“质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养成,不考虑学生个体身体素质阶段性的成长。长此以往,制约了高校课外体育开展。首先,学生没有学会体育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能力,课外体育很大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教师指导,缺乏体育训练理论支持的学生,虽然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向往,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其次,评价注重“量化”,造成部分体育素质较好学生不需要课外训练也能拿到高分,失去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
3. 2高校学生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影响课外体育的开展
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大学生突然从家庭管理到自我管理,难以适应,加上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运动保健、心理保健等方面知识了解较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能很好感知,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万学生体检,血压偏高者有近300人。加上大学生都比较年轻,身体机能正处于黄金时期,而身体机能退化较慢,总感觉身体健康问题离自己比较遥远,而没引起重视,“宅”成为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等到真的出了问题,再开始体育运动为时已晚。有些学生感到身体机能下降,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使身体得到改善,但不知道合理的训练方法,运动量少了,感觉不到体质的提高,运动量过大,反而损害身体健康,迷茫中也停止了体育锻炼。
3. 3学校对课外体育重视不足和评价机制缺乏
高校课外体育主要由晨跑、广播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自主课外训练等形式组成,方式多样,有统一活动,也有自主选择,初看比较完善,然而,统一活动的晨跑、广播操,样式永久不变,体现不了学生的个性,评价机制简单,只统计出勤率,做好做差一个样,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形同虚设,只注重成绩较好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活动目的和要求,往往成为与训练队同等模式,为竞技体育服务,学校也把有没有出运动竞赛成绩,作
为评价社团、俱乐部好坏的标准;自主课外训练缺乏教师指导,没有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等,虽然学生能自我选择训练时间、内容和方式,但很难达到最大活动效果。
3.4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大学校园建设也达到一定高度,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但随着高校扩招,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人均占有率还是很低,特别是室内运动设施更是缺乏,使用过程中还得优先满足各种训练队的需要,很多人想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发现除了操场之外,适合自己或感兴趣的活动因场地有限等原因,无法开展,也逐渐失去了活动兴趣。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体育设施老化,器材破旧,没有专人指导器材使用等,造成部分器材损坏严重,更是形成运动器材紧张的状况。
4. 1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必须要让学生加强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靠体育教师来直接指导和管理,面对成千上万学生,教师肯定无法兼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内体育教学中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讲授运动技能同时,多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方法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创造出和谐、愉悦互动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制定训练计划、选择训练方法、自我评测、自我改进的学习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方向,并从中体会到体育活动中自身机能提高的喜悦,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 2加强身体健康教育,制定体育运动处方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体魄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当前有些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已导致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体重超标、血压高、脂肪肝等,学校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如:体育运动可以预防肥胖、降低血脂、减少冠心病、脂肪肝发生等。根据学生体育训练理论不足的状况,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和医务室医生一起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处方进行体育运动,使其依照运动处方的内容从事运动项目,不仅能让学生的各项机能、素质得到提高,减少运动损伤,同时,还可以帮助其学会科学的体育知识、方法健身,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3加强管理,完善课外体育评价体系
课外体育对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属于额外工作量,学校对教师课外辅导考核基本还是停留在运动竞赛成绩为主,体育系部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造成现在看似多管齐下,却收入甚微效果。学校需要改变当前课外体育开展形式,将课外体育开展好坏纳入教师考核范围,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变统一的晨跑、广播操等项目,可以采取训练打卡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项目,但必须达到一定时间,也可以通过多开选修课形式,扩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比例。规范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管理,定期对社团负责人和俱乐部管理人员进行指导。针对体育教师不足问题,可以发挥学生辅导员作用,学生辅导员能够比教师更灵活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4. 4合理安排运动场馆和器材,利用社会体育资源
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是全国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希望短期内得到缓解难度较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需要加强管理,寻找问题,制定合理方案,充分提高现有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部分使用人员较多场馆器材可以实施按时间段分年级进行,尽量争取每个人都有活动机会,鼓励多开展自发性各种竞赛类群体活动,既能更合理利用场地资源,也方便学生辅导员课外组织。对经济条件较好学生,鼓励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场馆进行活动,学校做好统计监督,把校外体育活动等同与校内体育活动,并纳入考核,充分利用社会现有体育资源,解决校内体育活动资源不足问题。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意义重大,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体质提高。针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学校要进行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能力,加强身体健康教育,让学生从被动进行体育活动变为主动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习惯,使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全体学生体质作用,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廷安,霍少华.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49-50.
[2]王益权.制约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6):64-67
[3]许文鑫,吴燕丹.我国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69-71,75.
[4]赵霞.“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