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娇 江志鸿(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体军部 浙江杭州 311121)
基于运动承诺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心理因素探索①
许娇江志鸿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体军部浙江杭州311121)
摘 要:以运动承诺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出影响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4个中介心理因素。通过对133名城市居民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之间成正相关,拥有较高行为承诺的个体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也较高;(2)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和行为阶段之间成正相关,说明随着参与者所处的休闲体育行为阶段上升(准备→行动→坚持),其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也渐增强度;(3)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是影响个体能否积极参与和坚持休闲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休闲体育行为坚持运动承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3Z70)。
江志鸿(1964—),男,浙江奉化人,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体育。
目前,对运动承诺模型的运用研究方面较多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对休闲性、娱乐性、市场化等体育运动的解释存在缺陷,且对非竞技体育运动情景下的预测能力远不如运动员的实证研究。因此,应大力扩展运动承诺模型的研究领域及人群,如休闲体育行为领域的、女性方面的等研究。近几年,相关研究证实了运动承诺理论适用于普通人的锻炼和健身领域,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该模型对锻炼坚持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但对休闲体育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心理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因此,该文试图以运动承诺理论为基础,探索出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主要心理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和促进策略提供依据,也希望能为休闲体育行为领域中的运动承诺的本土化和跨理论研究的开展和适合中国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研究做出一点努力。
目前,1993年Scanlan提出的运动承诺理论可能是对运动行为坚持最有针对性的。运动承诺理论模型认为:运动承诺(Sport Commitment)是“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参与机会5个因素决定。
2006年Panayotis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和2007年陈善平结合认知决策理论,这些学者们把运动承诺理论与其他理论充分整合,更好地阐释人们运动参与的运动承诺的前因变量及影响因子,以促进人们的运动参与和坚持性。陈善平等人在验证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以行为承诺为核心的认知决策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该理论模型没有全面反映运动行为坚持影响因素的局限性。该文试着从心理决策过程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4个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进行探索研究。
2.1研究对象
以H城市的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等运动俱乐部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61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率83%。其中平均年龄30.4岁,最大的68岁,最小的20岁。
133人中处在前预期阶段15人,占11.3%;处在预期阶段10人,占7.5%;处在准备阶段47人,占35.3%;处在行动阶段22人,占16.5%;处在维持阶段39人,占29.4%。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查阅了关于休闲体育行为、运动坚持、运动承诺理论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影响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4个中介心理因素是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研究工具
根据该项研究的操作定义修订,休闲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内,为了健身、娱乐、消遣、宣泄、刺激等目的,有意识利用身体练习的方法与手段,并追求一种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审美、娱乐等方面积极体验的一切活动。对于普通锻炼者来讲,身体锻炼属于休闲活动。
采用自编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性测量表》,同时采用经引进并标准化的《变化阶段分量表》(1个项目)(司琦,2005),其中修改的变化阶段分量表为:(1)坚持这样的休闲体育行为已经超过6个月。(2)坚持这样的休闲体育行为还位超过6个月。(3)偶尔参加这样的休闲体育行为,打算以后经常参加。(4)不参加这样的休闲体育行为,但打算在6个月之内开始。(5)不参加这样的休闲体育行为,且在今后6个月之内也不打算参加。
2.3统计工具
在统计分析中使用了SPSS17.0软件。
3.1心理因素与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相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4个中介心理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关系,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休闲体育行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与行为承诺都呈显著正相关,休闲体育行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因素与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过程阶段也都呈现显著正相关。
可见,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之间成正相关,拥有较高行为承诺的个体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也较高。换言之,若能找到方法提高个体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将有助于提高其对于休闲体育行为的承诺。另外,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和行为阶段之间成正相关,说明随着参与者所处的休闲体育行为阶段上升(准备→行动→坚持),其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也渐增强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于动机、效果评价和自我效能对行为承诺的影响关系,均表现出对行为承诺度的显著正影响。说明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四个中介心理因素的均其内在的作用。
3.2心理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预测
为了进一步预测和解释4个中介心理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2=0.362,F=19.694(P=0.00 <0.01)。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因素可以预测其所处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过程阶段,对总变异的解释量为36.2%,4个因素中的自我效能(t=3.55,P=0.01<0.05)和行为承诺(t=4.88,P=0.000<0.01)对所处休闲体育行为坚持的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坚持过程阶段的解释量为36.2%,自我效能、行
为承诺对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行为所处行为阶段的预测能力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是稳定影响个体能否积极参与和坚持休闲体育行为的两大主要因素。
关于动机与坚持性相关的研究,Ryan等人研究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内在动机越强,就越能坚持锻炼”。当一个人参与某项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越强,他坚持这项休闲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动机反映的是个体为什么参与休闲体育行为,即希望通过休闲体育行为来满足自己一些特定的需要。通过休闲体育行为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要或需求,如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改善社会关系、增强体适能水平等,这些作用是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根本动力。每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并处于不同程度的唤醒状态,需要只有处于唤醒状态下,才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坚持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是看这个人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理由是不是还存在。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继续参与休闲体育行为,就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并激活这个人的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需求。
关于效果评价与坚持性相关的研究,驱力理论认为个人的效果对其行为执着程度影响很大[1]。当一个人在参与过的休闲体育行为之后获得很满意的效果体验,那么让他坚持下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大量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因为经常有规律的参与休闲体育行为,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精神十足、心情愉悦等效果时,他就会反复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冲动和趋向,而他因为参与了休闲体育行为之后带来运动损伤、占用工作时间等不好的结果时,他就会放弃参与休闲体育行为。大家都一样,当我们对休闲体育行为的自身价值和作用产生正面的、好的结果认识和评价时,我们越有可能坚持休闲体育行为。该次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对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的影响中,效果评价也起到作用。另外,我们还要明白一点,让人变得放松、愉悦、快乐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很多,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会选择休闲体育行为和不选择看幽默书看喜剧电视等其他行为呢,关键是比较下来哪个行为会让人产生更多、更满意的效果,这个跟驱力理论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因此,想要促进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提高休闲体育行为的效果,改善个体对休闲体育行为效果的评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关于自我效能与坚持性相关的研究,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2]支持行为坚持的自我效能是运动承诺的前影响因素,A jzen合理行为理论的“行为控制感”[3]也同样支持前面这一观点。国内学者司琦(2007)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是稳定影响能否积极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事实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大量人群中,那些相信自己会坚持下来的人往往越有可能坚持。其实一个人的自我效能除了影响他选择什么样的休闲体育项目以外,它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在参与这项休闲体育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他在面临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四个方面的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时对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性和耐力。每个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人都会遇到以上提到的四方面休闲体育行为的限制因素,有的人进行了很好的变通,于是这些人就坚持下来了,而有的人不会变通,于是就放弃了。如因为天气下雨导致室外无法进行网球运动时,有的人会想办法找室内场地,有的人还会通过换羽毛球项目进行变通,继续参与活动,用他们的原话讲,不运动难受,我会想尽办法进行活动,而有的人不做任何努力和变通,直接就选择放弃。当一个人的自我效能也较高时,他对于自己完成休闲体育行为的自信程度也会很高,这样的人会更有可能进行积极变通,自然坚持参与休闲体育行为越有可能。当然对自己完成休闲体育行为的自信程度,会受到他个人的运动能力和他的运动经历的影响,同时也跟他参与的休闲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有关。因此,想要有效地促进一个人坚持参与休闲体育行为,可提高个人的运动能力,多一些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经历,选择容易掌握的休闲体育项目,通过提高他对完成休闲体育行为的自信程度,来提高自我效能,从而更好的坚持休闲体育行为。
关于行为承诺与坚持性相关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同承诺反映是个人行为过程的坚持状态,或者是关系的稳定和持续。Kiesler认为承诺产生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内在本质。对于休闲体育行为的行为承诺同样产生于我们参与的态度和休闲体育行为的内在本质,本次研究中发现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和自我效能心理因素就会影响到其行为承诺水平的高低。而心理承诺的后果是实际的行为直接导致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和退出。关于行为承诺的相关研究表明,参与者的行为承诺水平越高,其行为坚持情况就会越好,越不容易出现锻炼退出。陈善平等人(2006)研究证实心理承诺是继续坚持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行为承诺水平越高,其休闲体育行为坚持就会越好的情况。因此,想要促进一个人坚持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提高其行为承诺水平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可通过挖掘休闲体育行为的内在本质的好处与作用,增强人们对休闲体育行为的依恋与偏向。
综上可得,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越强,行为承诺水平越高。认识到好的效果会提高行为承诺水平,认知到效果越好,行为承诺水平越高。对自己坚持休闲体育行为的自信程度影响锻炼承诺的形成,行为坚持自我效能促进锻炼承诺。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对心理决策过程的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承诺是促进其坚持休闲体育行为对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1)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之间成正比,拥有较高行为承诺的个体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也较高。因此,若提高个体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将有助于提高其对于休闲体育行为的承诺。
(2)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之间成正比,说明随着参与者所处的休闲体育行为阶段上升(准备→行动→坚持),其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也渐增强度。因此,若提高个体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效果评价、自我效能、行为承诺,其越有可能往休闲体育行为的坚持阶段发展。
(3)自我效能和行为承诺是影响个体能否积极参与和坚持休闲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4)由于该次研究的范围及样本小,因此外部的生态学效度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丁庆建,张瑞林,孙庆祝.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4):41-44.
[2]陈善平,李树茁.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83-1484.
[3]何小珍.国内外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68-571.
[4]司琦著.阶段变化模型的现场应用及启示:以体育锻炼行为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许娇(1983—),女,浙江奉化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c)-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