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伯行
历史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历史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较为特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动机,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热爱历史,才能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热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历史的实用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学习历史,明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苏联在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了避免德国侵略,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加强东部的开发建设、将重工业转移到东部等。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后取得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借此,教师可以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我国开发西部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只要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讲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联系鲁迅先生的《药》一文,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应当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寻找阅读的重点。在寻找阅读重点时,教师可教给学生寻找技巧,如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对整段内容的概括。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高度集中”就是非常重要的词语,需要深入了解。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探索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本问题。如果学生认真思考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找寻知识点间的联系。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由于历史事件大多是借助文字来表达,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相关历史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联系时事剖析现实,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历史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引入现实事件,贴近社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回忆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引未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热点问题,观察世界形势。
在我国近现代史中,革命伟人非常重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在一些伟大的历史事件刚刚开始时,革命伟人就能够把握事件的本质,联想到事件的结果。当今世界的热点事件能够反映出世界的格局变化,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的“桥梁”就是历史规律,也是世界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带领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只有了解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学生才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