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新春天助推区域经济大发展

2015-12-03 14:00吕英
关键词:职校经济发展新常态

吕英

摘 要:近年来,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紧贴产业结构调整,直接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职业教育就业率一直保持高位,2014年中职生就业率接近97%,已连续9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将近64%的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接近91%,就业对口率逐年提高,2014年中职就业对口率近76%、高职64%,而且后劲很足,毕业后3年,月收入比毕业后半年翻了一番还要多,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水平的增幅,职校学生就业后被单位认同、被社会认同已成为大趋势。

关键词:职校;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将经济目标调至7%左右,这无疑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到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直接引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空前关注。从全省层面上,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豫政〔2014〕7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深入实施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方案的通知》(豫政〔2014〕3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豫政〔2014〕4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技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豫政办〔2014〕61号)等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政策,为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见效最快捷。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关键转型期,除了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 河南经济新常态对职教新春天提出新要求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策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4年11月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其中全面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3个主要特征: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经济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努力实现全方位转型升级:一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二是主动适应经济增速调整要求,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主动适应保障改善民生要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四是职业教育要适应人才需求结构要求,打通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生、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夯实中专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引导本科转型,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技能型“立交桥”。

2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承担新使命

河南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促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以“一个载体,四个体系”持续建设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和升级发展的新机遇;以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的新机遇;迎来了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机遇;迎来了以实施人才工程为契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一个时期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工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省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进入一个井喷时期。

职业教育承担历史使命,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省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各层次院校数量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链条和互通的通道;二是升格转型院校先天基础不实,后天发育不良,没有形成省内强势院校和特色专业,也没有打造出一批名师和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各类院校在同类院校中竞争力弱、不具吸引力,难以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导致招生困难,招生计划远远不能完成;四是各院校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机制,横向沟通、纵向衔接较少,人员交流、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五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远没有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校企融合度与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差距较大。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我省中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办学活力,与国内一流职教院校办学水平相差较远。

3 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河南经济新常态

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我省职业教育必须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规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要以建立大中专院校合理布局、相互贯通、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加速推进我省大中专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是构建“哑铃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哑铃”的两端分别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段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尽快实现转型;中职教育不断增大体量,以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品牌校、特色校辐射带动其它中职学校尤其是各县职教中心,合理布局专业,凝练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当“承上启下”关键环节,合理设置与上下游院校和我市产业布局相衔接的专业,增强实训能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适度扩张办学规模。二是构建“金字塔”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按《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提出的“职业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需求。到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20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60万人,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层次、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30万人;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在读研究生规模的50%以上。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300万人次。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放大职教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思路、新出路,促进政、校、企、地四方深度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凸显职业教育品牌效应。

一是积极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职业院校布局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等的基本内容,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布局,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县为主、合理布局、服务产业、培育特色”的原则,通过整合、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加快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促进省属职业院校与省辖市、县(市、区)属职业院校之间,市、县属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力争到201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由目前的900多所调整为500所左右。二是校企、校校、校地联合办学。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校校联合招生、校地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推行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本、公办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不同资本合作投资新办职业院校、PPP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等方式,促使职业校企深度融合、校地联合办学,实现互利共赢。三是要坚持多头重视和并进,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发挥各部门、行业优势,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强化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有力支撑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

积极推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我省可以在适度加大对职业院校持续投入倾斜的基础上,发挥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合理统筹现有职教资源,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资本和民营企业投入其中,鼓励院校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支持校企密切合作、校校深度联合和校地有机融合,大力推进职教集团和行业办学的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

猜你喜欢
职校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的职校我的梦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