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兴才
人生之大事,教育之担当
—— 我的写作教学观
◎ 陈兴才
我们为何要教学生写作,代表的是常识和最基本的出发点。用这个常识和最基本点去考察我们的写作教学,既可看出我们的窘境,也可明了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写,为什么教,也就是作文教育的担当或目的是什么。简单点说,一是为“文”的,二是为“人”的。前者着眼于提高学生对未来的写作适应性,即提升写作能力;后者着眼于滋养学生的德性,启迪智慧和思想,培育美感。换个说法就是,一是写文章的本领,偏重于表达能力,观察、思考、想象、描摹、整理的能力以及写作的兴趣;二是作为人的成长,偏重于有思辨、有理性、有健康、情感良好的公民。这里我们可以把“人文”一词拆开来解,“人”与“文”,这两种担当是缠绕在一起的,互为依托和表里,最终要达成的是“培养公民的语言表达素养”。这里面有两个要素:一是“语言表达”,二是“公民”。在此意义上说,写作和教写作并非人生余事,而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极重要途径,写作的过程也正是这个任务实现的过程。
从作文本质来看,写作是整理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担当与责任,后者是教学的入口与途径。再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愿景来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些认识和理解,我们最不缺,但在应试格局中的写作教学很难催生出真正的好才思、好文章。有时,我们会被学生的文笔不好蒙蔽,认为只是文章本身不出色,但语言乏味和面目可憎的内里其实是“思想”出了问题,无情无思无我、空话套话是学生“思想”苍白的体现。众所诟病的学生文风的浮夸不实、套话连篇反映出其“育人”的功效很是糟糕。其危害又超出作文本身和教学本身,是对于“人”的危害—— 一代代学生历练而成的本领是,面对一个无聊话题玩尽虚头巴脑的花活,一会儿典故,一会儿童话,一会儿名人轶事,最后虚花花地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把那点人人皆知的事儿说得天花乱坠,还又能堂而皇之地摆出正经面孔。这种真性缺失,道貌岸然,是不是很可怕?
我也一直主张在目前高考背景下,写作教学有两种价值起点,一种是为考试的,一种是为公民的。即使应试的价值观无法一日除尽,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或者说把高中几年写作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公民”和“让学生有想法”上。对于应试,出于所谓“对学生负责”的缘由可以做,但如同种树(真实的写作)和制器(应试)的关系,我们不能照着器物如一个小板凳的样子去种树。种树乃根本,制器可适当为之。即使两种价值取向都需要遵守——这是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无奈之举,但心里得有数有底,根本价值要常守于心中与课堂。
陈兴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骨干教师共同体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讲座专家。写过诗,担任过区作协副主席。
在《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名作欣赏》《文汇报》《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半数以上为中文核心期刊,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分别由东北师大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名著深度导读之边城》。目前正主持一项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和国培示范性项目特级教师研修作文工作坊。
笔者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真正的写作,另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写作,这是“假写作”。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因为它纠合了八股、伪圣、言不由衷、无用等所有坏毛病。
什么是假写作?即凌空虚蹈的道德布控、大而无当的价值蕴含、抽象虚无的哲学指示以及矫揉造作的情感造势。在《中国式假写作》一文中,我曾把假写作的第一根由归为命题之假。
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学生的写作就像一场红头文件宣讲会。如果说红头文件宣讲会是关学生的笼子,这个笼子有两层铁栅,一层是“被立意”——让你思考,但必须思考我给你的意旨,这是规定你思考的方向。第二层是“被说教立意”——“被立意”倘是“好意”则罢了,事实上这些“意”可从命题材料中“思辨”得出,而当写作时,它不过是一个浅显、无须费舌的人生说教,写作成了代“红头文件”立言。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这样的作文命题,不是激发、点燃一吐块垒的欲望,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从做事要坚持、讲诚信、要奉献、拒绝平庸到善于发现美、做好细节等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个体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拒绝平庸”“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青春不朽”诸如此类的种子绵延不绝于今,不是个例,而是多数,蔚为大观,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老生常谈”。学生呢,18岁,似乎早就参透了名与利、进与退、功与过、拿得起与放得下、想得开与看得透等各种人生真谛,他们都是《增广贤文》《菜根谭》里的孔孟式、老庄式。2015年高考命题,确实如余党绪老师所说,“矫揉造作的煽情造势”终于退场,“凌空虚蹈的道德口号与抽象虚无的哲学玄理”开始收敛,但湖北的“泉水”,湖南的“树”,安徽的“蝴蝶”,四川的“聪明”,山东的“丝瓜藤肉豆须”,广东的“天光云影”,福建的“路”,上海的“坚硬与柔软”并未走出玄言鸡汤的路数。
“真实的写作”包括三个要义:写出真性情真观点的文章,合乎写作规律的真实的指导,求真的命题和评价。其最终目的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文如其人,也可能文不如其人,但教写作,肯定是在教做人。
▲教师下水是个好东西,跟学生一起写作,可以获得甘苦,理解写作心理规律,指导学生作文便有了更多的合理性。但又有一个问题,教师影响学生最终靠的是思想、情感。教师写作最怕的是迁就考场作文的套式套路,那种八股冬烘气无异于施毒于学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写作,“下”的应该是“海”,而不是一个应试的小池子。
▲微写作,只是应“微时代”而生的新名词,很难把微作文与片段作文、小作文的提法分开来,其实它真正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45分钟课堂写作训练更多以微写作出现;构建某方面的教学训练小体系;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针对性练习。
▲应试价值统治下的作文评价常常看中表达形式而不是观点与感受的深刻。名言加事例加寓言,带些漂亮的花式语言,并不构成对观点的分析论证,但中国历来有“以赋代论”的传统——比如《过秦论》,其实只是列举而并不讲逻辑。中国学生议论文的“不讲理”是有源头的,最缺的是批判性思维。
▲以考代教是个很坏的现象,有老师凡到作文时间就是拿个考题给学生写了评分,评了再依照考试评价模式修改。其实平时教学如同种树,考试作文如同制器——比如一个小板凳,我们的平时教学不能只制器不种树,更不能照着器的样子去种树。树种好了,养大养粗了,最后的制器就应付有余,否则只能捉襟见肘。
▲苦难哲学、成功哲学、发现美学,是写作中最著名的几道滥情鸡汤,这几个东西是最经不起推敲的。
什么文章是好文章?这是作文评价。弄清评价的教与写,才有价值起点,才有真题真教真写,才有真文真人。
扭曲的衡文观与互相派生的糟糕命题沆瀣一气,共同切割学生的性灵。它有三个重要表现:
一是椟珠不分,虚头巴脑的东西被追捧。虽然说各种作文评价标准中都有把思想深刻之类当作首要,但由命题切割真性情开始,长此以往,真知真性情已经被逼退,形式主义的东西成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能表现积极的人生大道理(与深刻和创见无关)、能漂亮说教(有较好的形式和语言)、充满套话空话的文章被评为好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只有三类:不会说教、会说教、漂亮地说教。考察每年满分优秀作文,竟有多篇立意(说教)既定、形式包装、真我退场、有死人有名言有美词、就是无自己的性情和个性的文章充斥其中。某省满分作文《铭记与忘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文章作者本来很有才华,但文风令人厌。作为议论文,不谈思考和观点,全不讲理,玩弄文字游戏,卖弄阅读量,逻辑可疑,只列举不分析,以言辞华丽作为包装。这样的文章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但常常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可见在评价上问题有多严重。
第二是怪胎的高考作文模式成为理所当然。它是第一个表现的延续,延续到作文教学中,即普通教师和专家都一副悲天悯人状说,出于对大部分考生负责,要以“会写出高考作文”来评价作文教学。语文界一直把教师下水写作当作一个宝贝,诚然它是一件好事,教师应该获得写作体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写作,而且下水本身就是评价及其示范。教师下的不是海,而是应试作文的小池子;不是性情写作,而是迁就所谓高考作文模式画瓢,彻底地表现出衡文观的沦陷。试看一文(某省高考作文题发布后,一积极教师立即试刀而发表在当地报纸),题目是《早》: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个“争”字昭示我们早立志、早行动是早成才的关键。
早立志往往是大志。俗话说得好,“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只要有根,就会开出花朵;只要有志,就能干事业”。法国的巴斯德也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个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为什么要早立志呢?……
早立志有利于早行动。……
早行动有利于早成才。……
歌德说:“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从青年时开始。”
真佩服这位教师敢如此示范,全文就是说“要早”。笔者很疑惑:作文是要说观点的,要有价值的,如果是说一个根本不用说、不用证明的话,意义何在?难道这就是现代的文风——说废话、套话?(当然,这也要怪到命题上去——浅薄的人生说教)。但此文,唯一的优点是结构清晰,开头、结尾用上了“名言”作为花样,然而这个优点只能是针对不会写作文的学生的优点,不是真正的“优”,是个学生腔的东西,因为它与观点的深度、文章的价值无关。甚至,我觉得,写文章喜欢用名言的,往往正是没有自己真观点的表现,有拉大旗作虎皮的意味。
我们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作文,什么才是好文风。从写作的根本目的出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去写作,作文水平应是基于公民素养的思想和表达的水平。我们本当鼓励老师与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但得亮出你的思想、观点,显示你的深度、广度,不能也是一副学生腔。作文到了“无情无性无我”地步,很可悲,这个文风,也许会影响世风。作文评价是社会风气的体现,反过来,我们的作文评价应该去引导社会文风。作文教学以及语文教师应该负起一个责任——为孩子,为文章,为人生,为社会。尽管每一个个体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但卑微者也有担当,正是希望。某种程度上说,救救作文,就是救救孩子和未来。
扭转“无情无思无我”的写作现状,有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让写作具备真实的写作冲动与表达目的——作者立场、读者意识、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表达、怎样表达,等等。
写作需要在“表达目的”观照下进行,干预现实、反映生活、交流沟通等都是“表达目的”,即使只是个人情绪的流露,表面上与别人无关,但对于自己来说,也包含了宣泄、反省等隐性目的或称初衷。所以,写作其实是离不开表达目的的,无表达目的则无写作。写作教学的设计自然离不开“表达目的”的观照。在“表达目的”观照下去写作,是为“目的写作”。
“表达目的”在教学中一贯失位,也是写作教学终极价值实现不了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是,在教写作时,我们给学生出个题目,最常见的是给一个类似高考题的东西,或直接命题如“选择”;或材料式命题,给你一个寓言故事,从中提炼一个所谓生活哲理然后去论说或演绎它。过去我们经常会分析这些题目的优劣,合不合理,学生好不好写,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事实是没有“为什么”(除了一点:为了考试),于是学生的写作完全呈现一种无目的状态。如果说高考考场迫于无奈如此出题(其实也不是真正的万般无奈,好的命题自然可以包含较强的“目的性”,这也是高考命题研究的问题)尚能理解,而平时的教写作也成为无目的的举动的话——设想,我们做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不得已的应付,没有动因,没有助推与催化,如何能做好这件事——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低效的原因了。
作文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往往从“写作技能”“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模块教学,这样的研究和教学以注重作文的结果为评判标准来反推写作指导,基本上属于应试研究;而笔者根据2003年—2013年知网搜索的结果,发现与作文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多达一万多篇,而真正与写作目的有关的作文教学研究甚少,说明“目的”并未引起广泛重视。但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也特别令人激动,特别是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和李海林的“真实写作”取得了众所认可的显著成效,他们没有直接提出类似“目的控制下的写作”的概念,但他们的实践,无论是“营造情境”,还是追求“五真教学”,都切切实实地以“表达目的”为核心。
为何“目的性”在学生作文中有如此重大影响?一是让学生有写作冲动,二是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激发,三是为了达到目的,学生自然主动地选择和优化表达形式。平常我们拿学生打趣,说作文写不像样的学生写起情书来倒是文采不错且情能动人,这里面包含的正是写作的“目的性”意义。反过来看,我们学生经常遇到作文中的最大困惑——不知写什么,一边说生活是丰富的,一边又觉得没什么好写,纠结的根本点在于“无目的则无写作”。还有个现象,作家写不好高中生作文题,老师写不过学生,把这种现象全然归罪于试题不好或是作家写作与学生作文标准不一样,就太表面化了,其深层问题正是在于“目的缺失”,无立场,无身份,无表达对象,无表达冲动,有谁愿意并能够写出好文章呢?老师们还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学生的随笔往往有“我”有情有趣有思考,但一到所谓大作文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虽然有限制的宽与苛之差,但自由写作时的目的性强与大作文的目的性弱之区别,肯定是更重要的原因。近年有老师实验的公民写作并把它作为写作教学的努力方向,也是从目的——基于公民身份的干预生活——上提供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中国古代较早的对于写作目的的表述如“诗言志”“不平则鸣”“言之有物”等理念,实际上指向了写作目的,但过于笼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反对浮靡,主张实用文风,这个“实用”可不是指“应用文”,体现的正是写作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性,要求作文教学“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1990年以来,不少国家在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下,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身的作用。美国对教师提出的建议是:“应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意识到对所写内容认真投入的重要性。”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为“为自己写作”,表现出西方作文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个体人格和“写作目的”的一面。
(江苏省苏州市西交大苏州附中;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