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作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曾连续十年保持日产石油1250公斤的水平。到1997年因保护旧址需要而停产,延一井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岁月,也见证了延长石油的百年辉煌。
延长县小学西校区,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三块黑色石头拼接起来的巨大石碑,上书“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九个大字,是1985年时任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为八十华诞的延长油田题写的。石碑背面是延一井旧址保护性修复过程的碑记。
延一井旧址占地200平方米,在一个不高的平台上,竖有一套井上抽油设备—一个刷成黄颜色的井架,以及一个黑色锅炉。据介绍,锅炉是为当时使用的蒸汽顿钻提供蒸汽用的。
记者抵达延一井旧址时,正是学校课间操时间,孩子们用“小苹果”舞蹈替代了广播体操,动作稚嫩可爱。他们对来客似乎并不好奇,或许是见惯不怪了。
1907年9月10日,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诞生。当时,很少有人想到,延一井就是点燃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一粒火星。
余元章极力主张自我开发
据记载,人们发现并利用陕北石油,始于秦汉。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淆水,可燃。”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描述道:“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发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
石油开发的最早记录始于元朝。《元一统志》记载:“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并治六畜疥癣,岁纳壹佰壹拾斤。”此井挖掘,比美国和前苏联自称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早了五百年。
明清以后对石油的记载更多,也更为详细,并附有井位图。其中,延长县城西河边有一石井,油浮水面,晴天丽日下波光粼粼,号称延长八景之“油井波涵”。
然而,清朝人对石油勘探、开采及炼制技术知之甚少,陕北石油的获取主要采取从石缝和水面上捞取的原始方式。
1903年,德国水师提督汉纳根以旅行名义第二次到延安府。他在进一步考察了延长石油资源后,设定了开采初步方案,便返回天津与德国领事及德商世昌洋行进行具体商定。在此之前的1895年,他就已经到陕北做过一次考察。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作为战胜国的德、日、美、俄都想获得陕北油田的开发权。1903年,就在汉纳根考察延长石油资源后,陕西大荔县绅董彦彪出面,偕同延长县贡生刘德馨、郑明德、宋金声、关肯堂等,与汉纳根及世昌洋行私订开采延长油矿的合同,报陕西省矿务局立案。
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油矿开采之事并无丝毫进展。“德领事以机器、矿师业经购办聘妥,立候领照开办”为由,想造成“势在必行,理无中止”的局面,而强行抢个先手。同时,各地频发反帝反清的武装起义,民众护矿护路的斗争方兴未艾,清政府怕“若竞准其开办,势必肇生衅端”,所以也没有批准开采延长油矿方案。
刚上任延长县令不久的余元章发现外国人觊觎石油资源的举动后,及时将情况报告给陕西省布政使樊增祥和巡抚升允。
如果说延一井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一粒星火,那么,余元章就是引燃那粒星火的人。
余元章,生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8年),号琴雅,清重庆府丰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有神童之誉,却未能中举。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是日见清贫,发奋读书的他赴成都府考中举人,并以“大挑一等”候缺待仕。
那是1876年,余元章已经38岁。
余元章一面候缺,一面在本县五云书院教书。此间,他还读了大量医学书籍,研习诊治疾病。他替人看病,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后来,他在陕为官时,被称为一个“前堂审案,后堂诊病”的县老爷。
余元章候缺一候就是十九年,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7岁的余元章才到陕西省怀远县,即今天的横山县任知县。四年后,他又到延长任知县。
德国人和众绅士私立合同开办油矿之事,刺激了余元章。
延长县衙后门就有石油流出。从河面上飘着的原油,以及石缝中渗出的油脂来推断,这一带应该是一个富油带。余元章从自己微薄的俸禄中拿出钱来,雇请工匠开凿土井。采用打水井的办法来开采石油,出油,但量很小,效益并不显著,却为以后阿部一行前来考察和打出第一口机器井奠定了基础。
他从土井看到了开采石油的广阔前景,三番五次亲写禀牒,呈请上峰拨银扩大开采规模。据余氏后人撰文说,多年后余公老家还能见到禀请开采石油等的多件文稿。在他的力争之下,经陕西巡抚将此事上奏朝廷,终于等来筹备油矿的机会。
向政府上级部门报请开采,并以官职身份实际开发者,余元章为第一人。
获皇帝朱批成立油厂
1905年,光绪皇帝朱批创办延长石油官厂。
此前一年的10月,延长知县余元章向陕西巡抚曹鸿勋提出考察报告,曹鸿勋便奏请朝庭试办延长“石油厂”。
据1905-1906年海关资料显示,当时中国每年进口石油达30-40万吨,需支付白银1500万两以上。国内有识之士呼吁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呼声日盛。曹鸿勋等提出“以延长煤油与外国煤油争衡”,“以中国之财力开中国之利源”。
曹鸿勋在等候的同时,为筹办油矿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他派候补知县洪寅将延长县城郊当地农民土法采出的十多斤原油样品,带到汉口请日本化学博士稻并幸吉进行化验。“油质甚佳”,“胜于东洋,能敌美产”的结论,很是鼓舞人心。
曹鸿勋亲自验证的结果是,其油“湛清洁白,燃之异常光明”,确信日本人所言非虚。
同时,曹鸿勋派去陕北勘探的人传回消息:延长附近一带产油之地极多,如肤施(今延安)、延川等县,与延长连山接脉,油质如出一源。
办矿就需要花费,曹鸿勋带上司局官吏以及日本矿师进行估算,结论是有十万两白银即可以办,二三十万两就可大办。
1905年,清政府拨地方官款—屯垦经费8.1万两白银作为开办资金,指定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筹办“延长石油官厂”。10月,曹鸿勋会同已升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向皇太后、皇上写了《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的奏折,在汇报了延长石油“油质甚佳,来源亦旺”,开采经费“少或十万,多或二三十万均可”,聘请日本技师等诸项内容之外,关键是反映“当务之急是需修通同官至延长的车路”。
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
1905年11月18日,曹鸿勋收到准其修路的朱批时,道路勘察工作已基本结束。这也被视为延长石油官厂正式成立的日子。
为保证从日本采购的钻机和炼油设备能顺利到达延长,自1906年2月始,巡抚部院调集万余兵勇分赴沿途州县,与各州县征调的大量民工一起,分段施工修路。
关于这条路的修筑情况,《秦中官报》记载:“自金锁关起,至延长县止,共长一十八万六千三百三十弓,折合五百一十七里余,南北襟带八州县,中间工程划分为一十四段,每段石工有险夷,土工有厚薄,桥工有长短。大约新改者十之有三,仍旧者十之五,补修者十之二。”预计用石工33461个,土工53147个,而当时“北山一带,丁户寥落,工人缺乏”。负责修路的“防军”和“民夫”在“委员”的皮鞭驱使下,终于在1906年底修通了这条马车道。
日本人与延一井
1906年,稻并幸吉的学生阿部一行辗转到了延长。余元章以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之外,还一同在烟雾沟、蓼子原、胡家川等地勘察了油苗,对县城西门、东门以及南门外三口用人工开挖的旧井做了考察。
阿部再度将取来的原油用小机器进行了提炼。这一次,他用了新的提炼技术,大约10斤原油可得灯油6斤,且油质“胜于东洋,能敌美产”。
余元章、曹鸿勋虽说要自己开发,但一无勘探开采设备,二无专门的人才,要真正进入到实施打井层面,还是不得不求助于外援。
1906年8月,曹鸿勋派陕西矿务总局委员洪寅赴日本,聘请日本石油技师佐藤弥四郎和日本石油技工田中久造等六人负责采油技术指导。巡抚部院还与日方签订合同,约定所有机器设备全由日本技师从日本订购,不仅所需的材料必须从日本进口,甚至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也都必须是日货。
1907年2月 ,日本技工一行押运着一部顿钻钻机抵达延长。佐藤在县城西门外勘定井位,4月安装橹台机器,6月5日开钻。因钻机是日本人用过的旧钻机,故障多,效率低。至9月6日钻到井深68.89米处见旺油,每日可产原油150到200公斤。10日钻至81米完井,初日产量1吨到1.5吨。名曰“延一井”。
延一井出油后,经用小铜釜试验加工,每日可得灯油12.5公斤。送到西安检验,烟微光白,可与进口煤油媲美。同年10月,炼油房竣工投产,装油14箱,约计334公斤,运往西安销售。
自此,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诞生。延长石油官厂的兴建和延一井的投产,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新的一页。
颇有心计的余元章为了防止日后因不懂开采技术而被外国人要挟,就派自己尚在读书的长孙孟凡给日本技师当学徒。
1908年8月,为培养本土石油人才,陕西选派吴源澧、舒承熙、杨宜鸿三人到日本越后油厂留学。学子由天章在选拔中被淘汰,便“典产筹资,自费同往学习”。这是中国第一次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石油技术。
1908年,陕西巡抚恩寿奏请清廷增拨银两,修建公路,增打油井。慈禧、光绪御批增拨官银27万两。慈禧还把美国人赠送的皇宫照明发电机转赠给延长石油厂,以表支持。
自成井之后连续十年,延一井的产油量保持在日产1250公斤的水平上。以后逐年减少,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共产原油2550吨。
1978年,延长油矿将延一井加深到118米,压裂后初日产油2.9吨;1985年9月,再次加深到152米,压裂后初日产油3吨。
“陕北高原响钻机,地层深处探精微。自从一井成功后,滚滚油龙到处飞。”这首诗恰如其分地评述了延一井对中国石油产业的影响力。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延一井列入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走过九十年风雨岁月的延一井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之最”,同时停产,其旧址成为一处供游人参观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