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沣
从1905年的清末迄今,延长石油先后登上一吨油,十万吨油,一百万吨油,一千万吨油等一个个台阶,连续三年迈入世界500强,在特低渗透油田上不断书写着中国石油工业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延长油矿为玉门、新疆、大庆、长庆等油田输送了14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被称之为“中国石油之母”、石油界的“黄埔军校”。
10月10日,延长油田集团召开了今年三季度安全生产和经营分析会议,会议通报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延长原油产量924.23万吨,完成全年计划的74.47%;销售收入实现259.3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5.86%。
油溪油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百年油田,资源枯竭后荒废为农田,而延长这个已有一百一十年历史的油田尽管拥有的是一块极为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但原油产量至今依然保持连续八年达到千万吨的水平。
延长的活力之源在哪里?
中国人能打油井了
1928年底,延长石油官厂划归陕西省建设厅管理,该厅委任包恩(马余)为延长石油官厂的监督,角色类似于厂长。
包恩上任后,总结过去钻井经验,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一是选用方便运输、节省燃料的轻便钻机打井;二是加大钻井的深度。他利用以前石油官厂以及美孚遗留下的旧钻机,先后钻了新一井、新二井、新三井、新四井、新五井等五口井。其中四口井或是干井,或只有很少的出油量,但新一井却引起了轰动。据当时报纸称,“赴厂参观者达数万人”。
新一井于1929年5月开钻,8月完钻,初期日产原油3.25吨,具有工业价值。这口井的不同寻常之处,是其属于中国人自己勘定井位并打出原油的一口井。自1907年到1912年,延长所打的四口油井,都是与日方合作的。
1907年,延一井出油后,中方与日本技师、工匠签订的合同就已到期,尽管后又续了半年合约,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器材,钻井工作无法继续开展,合同期满日本技师便回国了。
1909年初,延长油矿监工姚振国筹措到白银2000两,准备钻第二口井。井位定在第一口井西边的老营盘。钻探遇砂石层,日进尺仅0.15米,不久,因工人取暖时煤气中毒而停止。
1910年,中方第二次与日本人合作。这次打了三口井,但真正合作的只有一口半。第二井虽出油,但最高日产只有0.14吨,产量很低;第三井钻至一半时,日本技师合同期满回国,余下的工作由中国工人进行,井打成后只见少量原油。第四井由石油官厂的工人独立打成,打井深200余公尺,却无功而返。
与日方合作时,日本技师和技工怕中国工人偷师学艺,严加防范,只让他们干最笨重的体力活,但打到第四井,中国工人已经掌握了钻井技术。
辛亥革命后,延长石油官厂历经几任主事,但有作为的不多。
1923年10月,陕西省实业厅委任赵国宾为延长油矿总理。他在任时打了三口井。第五井是用人工试凿,无油;后用日本人以及美国人留下的旧钻机凑成一部钻机打第六井,在100米处见油,初丰后减;在延河南岸凿第七井时,因机器发生故障停工。
赵国宾去职后,油厂总理一职改称监督,延长进入包监督时期。于是,有了前文所叙的中国人自测井位打井见油的一幕。这口井打成后,改写了延长油矿前二十二年仅靠延一井产油的局面。
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延长石油官厂进入一个兴盛期,1930年产量达峰顶,年产110吨,随后便开始递减,1932年下降为39吨。
石油第一村
延长有两个第一:一个是延一井—中国人自己勘定井位并打出原油的第一口井;另一个是石油第一村—七里村采油厂,这是延长的老家底,也是毛泽东题词“埋头苦干”的诞生地。
1935年4月27日晚,延长城里一阵“劈劈啪啪”枪声过后,刘志丹率领陕北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继而解放了永坪。同年5月,延长油厂开始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两个月后,国民党“以二十倍兵力克延长”,延长一度处于双方“拉锯”状态中。延长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大批农民,协同油厂职工“将可移动的机器材料,移山中坚壁”起来。
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红二十五军会师,在永坪改编,成立了红十五军团。油厂给每一个班发了一瓶擦枪油,还发了灯用煤油,均为油厂的产品。
这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先遣支队到达陕北,红军将陕北油矿探勘处和延长石油官厂合并,改称为延长石油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决定恢复延长石油厂的生产,以供应中央机关和红军的需要。国民政府任命的延长石油厂厂长严爽继续留任,高登榜任特派员兼党代表。
很快,延长、永坪两地生产得以恢复,炼出了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供应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此间,毛泽民多次到延长石油厂视察指导工作。
冬天,经过长征的战士,脚上裂开了道道血口,疼痛难忍,影响行军作战。严爽以石蜡为原料,成功生产出了凡士林,供应红军部队。治疗效果很显著,使用一两个星期就痊愈。
1936年1月28日,毛泽东东征路过延长县,在工人何延年的窑洞里住了四天,并召开了重要会议。毛泽东视察了石油厂的炼油、制蜡等工作。
据毛泽民《陕甘苏维埃区域的经济建设》记载,1936年1月到3月,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7万余斤,每月平均炼油三锅,生产发挥油400斤,汽油2000余斤,头等油13500斤,超过国民党任何时期的平均生产额,并附属生产了大批油墨、石蜡、凡士林。除充分供给红军和机关外,还大批运输出口,共盈余2000余元。
1938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玉门油田进入开发期,延长除将两台闲置钻机调到玉门,还派去了熟练技术工人参加开发。
上世纪40年代,延长石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40年春,延长石油厂工人用自制的木质钻机钻成延19井,井深约100米,初期日产原油1.6吨。此井被称为“起家井”。
1941年,延长发现七里村油田。此前,延长石油厂所打的二十几口井都集中在烟雾沟、延长城关两个区域,产量都不大,而且受钢丝绳长度的限制,不能向更深的岩层钻探,急需寻求新油区。
这年6月, 延长石油厂开钻七里村的七一井。“打到80米左右,见到油层,比延长新井油多。”曾在延长石油厂工作过六年的徐昌裕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七里村的打井经过。
1943年春,油厂在七里村对岸的槐林坪打第三号井,结果喜出望外,这口井成为延长地区一口空前的旺井。
这一年,延长油矿产油1279吨,相当于1935年以前十四年石油产量的总和。炼油量由过去三天一锅改为一天一锅,月炼油产量由2700小桶提高到15000小桶,不仅满足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用油,还可从国统区换一些紧缺物资。
1944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的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上,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被授予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称号,毛泽东专为他题词:埋头苦干。
从此,“埋头苦干”成了延长石油的魂。
1949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820吨,仅次于打出喷井的1943年;全年全厂加工原油628吨,产汽油176吨,汽油产量比1943年翻了一番多,为历年最高纪录。
开辟后续油田
1949年10月19日,中央燃料工业部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8台钻机,石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1950年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发出“加强陕北勘探工作”的指示。5月,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大队勘探大队成立。
这次对陕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工作持续三年,但受技术条件限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青化砭构造是1953年陕北勘探大队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进行地质详查时发现的。1957年和1958年,延长油田两次进军青化砭,终于发现了工业油流。
1967年,青化砭油田正式进入开发期,成为延长油田第三个开发的油田。1971年,青化砭油田生产原油6509吨,占延长油田当年产量的35.12%。
1970年到1973年,延长油田组织钻井队对甘谷驿油田进行详探,探明含油面积64平方公里。1974年进行试采,1975年采用油层压裂技术全面投入开发。到1985年,甘谷驿油田产量达到了5.5万吨,成为延长油田的另一个主力油田。
1979年3月,子长油田开始勘探,七年后进入试采期。
1982年,石油工业部顾问焦力人一行来到延长油田,给延长带来输血加造血的支持性政策。石油工业部每年给延长250万元,陕西省每年给150万元,此为输血。油田每年包产7万吨,超产部分按出口原油计价,收入作为勘探开发基金;油矿每年上交延安地区利润120万元,超过限额的部分返还油矿作为勘探开发基金。此乃造血。这个被简称为“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方案,从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上解决了延长石油开发中资金不足、速度不快、动力不足的问题。
面对低渗透、低产量、低油气比的生产条件,油田采用“三简”工艺,即简化钻井工艺,采用以顿钻为主并与旋转钻机相结合的方式,裸眼完井,不用泥浆,此方法利于保护油层,搬迁方便,钻井费用低;简化采油工艺流程;简化原油集输流程,单井设罐,汽车运输。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1983年,生产原油9万多吨,超过包干指标32.2%。1984年,原油产量达10万吨。1985年,油田在延长县王家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钻采公司。同年,姚店油田开始试开采。一年后,全面推行钻井承包制度,形成多层次开发石油的格局。
到1997年,延长油田原油产量达107.2739万吨,突破百万吨大关。
新世纪的转型
2005年9月14日,延长油田迎来百年华诞之际,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组建。
此前,延长石油有过几次体制上的变化。
1958年,延长油矿由中央下放给地方,由陕西省管理。
1966年6月,延长油矿下放给陕西省延安地区管理。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大重组,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属延安市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和原属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合并,组建省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
2007年,延长石油的原油采、炼和产品销售三项指标均突破100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1031.69万吨;2010年生产原油达到1190万吨;2012年延长油田完成原油产量1250.5万吨。
十年间,延长原油产量从100万吨上升为1200万吨,其增产秘密何在?
首先是加大了勘探力度。2005年,油田勘探投入资金461139万元,是1997年十倍多。勘探突破“三边”(村边、河边、路边)地形局限,终于上了山。通过采用非地震物化探技术和丛式井技术,实现了陕北石油人多年的梦想。
其次,科学技术促进了钻井工艺的提高。1997年,延长油田新投产井数为292口,2005年增加为3460口,接近1997年的12倍。2000年4月3日起,顿钻钻机停用,全面采用旋转钻机;2003年,开始采用丛式定向井的钻井工艺。
压裂技术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单井产量。从“七五”到“九五”,油田压裂工作量基本稳定在6000多次的水平,“十五”期间激增到21724次,比“七五”到“九五”的总和还多。另一个变化是,压裂技术由胍胶液加砂压裂全面代替了清水加砂压裂。
如何让百年油企续写延长传奇,突破单一的油经济是必然选择。
自“十一五”以来,延长石油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利用”的产业战略,重点规划、开工建设了五大特色产业园区—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榆横煤化工园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化工园区、榆神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和延炼石油化工综合园区,开启了“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创新转型之路。
油气煤盐综合利用项目,创造性地把多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进行深度优化和科学配置,建立起集约化并具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一体化的产业集群。中外专家评估结论是,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7.55%。
2014年7月31日,全球首套以煤、油、气为原料制烯烃的联合装置—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试车成功。该项目主要包括年产180万吨甲醇、150万吨渣油催化热裂解、120万吨聚烯烃等8套主装置,其中年产180万吨甲醇装置合成气压缩机组为全球最大。项目通过优化组合碳氢化学元素,跨界集成创新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碳氢互补、节能减排,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今年3月份,榆煤化合成气制油项目开始试车。9月25日,产出石脑油、柴油和LPG合格产品。这标志着全国首套采用钴基浆态床进行费托合成反应间接煤制油技术成功实现工厂化生产。
记者了解到,未来延长在坚持以油品为主线的同时,将朝两个千万吨炼油基地、两个废旧合成制油基地、三个油煤共炼基地,三个大型化工园区和一个合成油调和中心的新型产业结构迈进。
2015年揭晓的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延长石油位居第380位,利润排名世界500强第308位,在上榜的106家中国企业中排名第43位;营业利润率排名世界500强第253位,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32位。这已是延长石油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之列。
稳油、增气、扩化,走过一百一十年里程的延长石油,将沿着新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