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琪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结晶,具有独特完整的审美体系和创作原则,始终没有忘记呼唤人性之美和正义良知,在让观众欣赏舞台机趣儿并获得乐趣的同时,传承了文化,还承载宣扬正确价值观念和可贵精神。
[关键词]明理教化 道义担当 精神教育 思想启迪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性格的形象体现,艺术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而中国戏曲就是文化结晶的典型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早已确立了自身的独特审美体系和创作原则,在让观众欣赏舞台机趣儿并获得乐趣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呼唤人性之美和正义良知,创作者们在运用种种成功的艺术手法之外,往往还会以高度浪漫的神来之笔,予奸佞邪恶砰然一击,以此寄托爱憎之情,显示正义的强大力量。例如在传统剧目《窦娥冤》里,那“血染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临终宏愿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作品用浪漫手法设置了超现实情节,用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来反映出广大民众要求伸张正义和惩治邪恶的强烈愿望。而山东梆子剧《两狼山》以主人公杨继业身陷绝境时的慷慨悲壮和宁死不屈,让观众充分感受了英雄的豪迈坚韧和爱国情怀,同时唤起了人们对奸佞的强烈愤慨和对英雄的由衷敬仰。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新编淮海戏《皮秀英》则以一个柔弱女子不畏权势,历尽艰险,呼唤正义,但求公理,别开生面地演绎一部人间传奇,这在当今“将权力装进笼子”和“以法立国”的社会大局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日本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生在日本一生不登一回富士山,不看一次樱花,不懂得欣赏歌舞伎,就称不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本人。有中国人为此总结了一个对应说法——如果一生不知孔子、孟子和老子,不懂得欣赏书画,不懂得欣赏中国戏曲,就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以上两种说法,都是纵观人生历程和精神寄托之后得出的形象化结论。先看日本,富士山是日本的圣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这三方面集中代表着日本人的精神寄托、志趣审美和文化传承,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历史人文、精神追求和情感性格,并促成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再看中国,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老子是道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儒、道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修齐治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家国情怀”,可以集中代表中华文明与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更可以代表中华精神和民族性格;书法和国画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学养、层次与品位的象征,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精英阶层的身份标志和精神寄托;中国戏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承担了基本的娱乐功能,更发挥了重要的化人功用,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前,普通民众少有机会识字读书,可是因为有了戏曲艺术,他们不仅得到了娱乐,还从中体验了情趣情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底线原则,不断接受形象而生动的精神教育。作为一个中国人,出生伊始到最后离世,几乎都离不开戏曲相伴与启迪,戏曲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广大民众的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通过自身的不断演绎与张扬,让没有机会识字读书的大众阶层理解接受并培养了“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家国情怀”和基本的人伦道德,从而完成了对中华文化主流儒、道精神的理解、认知与传承。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在娱人之外还担当了化人之责,这是异常可贵的道义担当。中国戏曲艺术之于中国人,实在是相伴始终,密不可分,而那一部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高度融合的佳作,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趣味横生,酣畅淋漓,妙不可言。
淮海戏《皮秀英》在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基础上老戏新排,更加精彩。这个剧目的情节大意是,在豪华府第的祝寿酒宴上,家道中落的未来女婿李贤贵前往拜寿并带去嫂子皮秀英用心准备的寿桃,结果遭到宾客奚落和嘲笑,嫌贫爱富的岳父黄阁老深以为耻,遂生毁约之心,但黄府小姐非但没有嫌弃李贤贵,还派贴身丫鬟秋菊暗送财物资助勉励。没想到,窥悉黄阁老秘事的更夫皮盾掠财害命杀死秋菊,黄彦忠怀疑李贤贵并行贿知县戈自明将其屈打成招,皮秀英前往申冤被乱棍打出,面对权势勾结和巨大冤屈,皮秀英恳请胞兄皮盾陪同进京寻夫告状,良心泯灭的皮盾竟在中途将胞妹勒毙而归。未料皮秀英大难不死,苏醒之后更加坚定地闯京告状,即使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辞。她拦轿鸣冤,一告阁老黄彦忠嫌贫爱富,不仁不义;二告知县戈自明草菅人命,枉法贪赃;三告胞兄皮盾天良尽丧,其罪当诛;四告夫君李贤明情义疏离,无有担当。可巧轿中高官恰是夫君李贤明,于是演绎了一个“连环四告”的离奇故事,最终夫妻相认,正义昭彰,讨还了公道,也惩治了恶徒。该剧以曲折动人的戏剧语言,将人间“真善美”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集中展现,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在看完淮海戏《皮秀英》之后,观众几乎都是感慨万端并在钦佩叹赏之余进行了一次美与丑、正与邪的道德评判,同时还领受了一次生动的精神教育和思想启迪。
“莫道女子肩嫩,大山也能担承,心中认一个理,只求世道公平。”这是编剧廖寿儒着意安排在全戏序曲开头的词句,也是全戏的魂。剧中的皮秀英作为一个青衣形象,跟通常所见的“肃婉静”明显不同,她在丈夫十年未归和困窘之中依然持重厚德,更有以良善为基础的刚毅果决、嫉恶如仇和百折不回。在强势强权重压之下,看似柔弱的皮秀英为正义,为公理,不退缩,不妥协,历经艰险,勇于担当,她那只认一个“理”字,但求世道公平的呐喊,不仅是该剧灵魂所在,还堪称呼唤正义和依法立国的有力号角,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担当精神。同时,作品对人物的集中塑造和烘托,还让这个美好女性的舞台形象更加丰满,让剧情意蕴深厚,更加动人。另外,皮秀英的颖悟达理,良善崇德,不惧艰险,嫉恶如仇,以及诸般美好品格也使其人物形象在情节演进过程中熠熠生辉,既符合各层次观众口味,也贴近现代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皮秀英》剧目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那浓重的地方特色,紧凑的故事情节,到位的唱腔和身段表演,华丽的舞台美术设计,能让人长时间沉浸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当中,而淮海戏那独特而动人心弦的韵律则在耳畔久久回荡。这一作品带来的种种美感与美妙,总是让人思绪绵绵,欲罢不能。我很想认真地对各位朋友以及正在跟我一样探索美术和视听艺术的道友们说上一句——到剧场里去静心品味几场戏曲吧,或者从戏曲音像资料里感受一下灵魂的触动和艺术的集约之美,因为那其中拥有太多我们正在刻意找寻的、意想不到的灵感启迪和意蕴精神!
关于中国戏曲艺术,著名剧评人张敞先生曾由衷感慨道:“以我的审美,再没见过比戏曲还时髦、现代、超现实却又妥帖的东西。它的手段、逻辑、方法、审美、境界……全世界的戏剧都在向它学习……可我们的很多人却急不可耐地要扔下它,有的根本就不了解甚至不懂戏曲的妙处。真是悲哀!”张敞先生是在深入研究中外戏剧之后由衷感慨,绝非兀自妄言。中国戏曲的舞台处理手法,包括美术、服装、化妆都是一流的,其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更有诸多不可比拟之处。事实上,戏曲艺术早已融人中华民族血脉之中,而且一直在发挥着超凡作用。
妙哉!中国戏曲艺术。伟哉!中国戏曲艺术。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须有良好风貌和担当精神,一部好的戏曲作品更是如此。中国戏曲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由于长期占据文化传播主流的戏曲艺术的独特功用,大到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小到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都能在戏曲当中生动再现,代代相传,戏曲艺术不仅传承了文化,还宣扬了正确价值观念和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大众于戏曲艺术当中,实在是乐在其中又获益良多。长久以来,一部部精彩的戏曲艺术佳作,不仅自觉担当了明理教化作用,更是一部部具有精神内涵和道义担当的良好的人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