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青
[摘要]湖南戏剧面临年轻一代观众生活方式、审美心理与需求的改变,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冲击,政府的投入、自身发展方面的不足等诸多障碍,必须进行变革与转型,而产业化是其尝试的路径之一。把握湖南戏剧产品的双重属性(精神产品与商品)、提升产品品质、从单一突破到规模化突围等是湖南戏剧产业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湖南戏剧产业化要防止走向忽视戏剧精神产品属性、过于重视商品属性而唯利是图的歧途。
[关键词]湖南戏剧 产业化 精神产品 商品属性 规模化生产
湖南戏剧剧种繁多,有湘剧、花鼓戏(包括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等)、祁剧、辰河戏、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近20种。近十年来,由于年轻一代观众生活方式、审美心理与需求的改变,加之受到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的冲击,以及政府的投入、自身发展等方面的不足,湖南戏剧已难现往日盛况,主要表现在:一是观众群在不断缩小。观众是艺术的生命线,没有观众,任何艺术都没有生命力。李跃忠在《湖南地方戏剧生存现状探析》中提到:“笔者带着一个考察组在平江县呆了几天,看3场酬神的皮影戏。第一天晚上是在农村看的一家因生儿子而演出的酬神戏。开场时,除去我们考察的5人外,只有十五六个观众,两个小时后就只剩下五六个老年人坐在台下。”由此可见,戏剧的观众群体基本上只局限在中老年人群,而年轻一代对戏剧则没有多大热情。二是一些剧种正在慢慢流失。例如,湖南木偶戏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便失传了,邵阳独角戏也在本世纪初基本失传。三是戏剧演员后继乏人。戏剧如果没有优秀演员的承接,那么这门传统艺术就难以发扬光大。戏剧演员老年化,年轻的优秀演员后继乏人,给戏剧的传承设了一道大关卡。四是演出活动渐渐减少。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演员,没有演员就没有戏剧,这种恶性循环不打破,戏剧事业就很难繁荣兴旺。近期湖南衡南县剧团的演员罢演、声称十八年未领工资,揭示出了湖南乃至全国戏剧院团的生存窘境,给戏剧变革敲响了急迫的警钟。湖南戏剧要如何走出低谷、迎来春天?笔者认为,产业化转型是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一、产业化的前提:准确把握戏剧的产品属性
产品有精神产品、物质产品之分,而戏剧一直被当作一种纯艺术性的精神产品来对待,很少将其商品化,甚至认为,商品化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其实,在商品经济社会,我们要正确认识产品特别是精神产品的物质性。我们虽然不应该被其全盘裹挟,将戏剧的全部价值价格化、商品化,但也不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准确区分其精神与物质的两面性。
湖南戏剧在这一方面有了不少的尝试。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大型音乐剧《同一个月亮》是湖南戏剧转型的代表作之一。它选取了蜂拥进城的打工大军中,一对在农村相爱、怀着梦想来到陌生城市的青年男女酉生和风英,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勾勒剧情,用歌舞的形式展现了农民工与现代都市生活潮流的撞击、冲突和纠缠。《同一个月亮》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城市和乡村、关于善良和人性、关于理想和碰撞的故事。该剧既有湘湘特色,浓郁的湖湘文化、风土人情渗入其中,人物的语言、唱腔极具地方特色,但它又大胆吸收了国外戏剧的流行元素,将两者进行了良好的结合。编剧和导演把农民进城这种有点土气的题材,用最时尚的音乐剧来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它将湖南花鼓戏、时尚rap、通俗音乐、西方街舞熔为一炉,中间穿插诙谐的对白和夸张的舞蹈,增加了幽默感。尤其是幕布上的繁星点点,紫色灯光打在演员纯白的裙子上,为主人公的爱情抹上了唯美的色彩,充分地发挥了音乐剧综合艺术的优势。因此,它在全国连续演出,引起了轰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与商品属性。
二、产业化的关键:从产品品质属性上下功夫
当我们把戏剧仅仅定位于精神产品的时候,我们不会太在意它的商品属性,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当我们把戏剧既当作精神产品,又当作是物质产品,并且是可能出售的商品时,我们的观念就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作为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我们就要考虑它的买家是否愿意购买,就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而不只是单一地传达自己(编剧、导演、经营者等)的意图。
将其向商品转化,湖南戏剧就要提升产品品质,从内容与形式全方面人手加以变革。
在内容上,可在湖南传统戏剧中植入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新鲜血液流入其中,使之重开生命之花。以花鼓戏《刘海砍樵》为例,花鼓戏《刘海砍樵》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的一部湖南传统戏。如果只是照搬过去传统戏剧,那么,它极可能因为内容为观众所熟知而遭到观众的遗弃。基于这一考虑,《刘海砍樵》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改编,成了一台大型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在人物形象上,它保留了传统花鼓戏爱情戏剧中湘妹子的多情和泼辣的形象,如胡秀英内心是一个娇媚柔弱的女子,但更是一个拥有崇高爱情观的直率小妖,为爱而不顾一切。而刘海的湘汉子“霸得蛮、吃得苦”的精神则得到了升华。在这部剧中,一方是狐仙胡秀英为救夫君,毅然吐出宝珠,助刘海得道成仙,自己却化为原形,不得不躲回山洞修炼;另一方则是在仙境苦思娘子的刘海,不畏威胁、诱惑,毅然下凡寻找狐仙,夫妻破镜重圆,共谱了一曲忠贞爱情之歌。《新刘海砍樵》中新的人物形象有唱摇滚的弥勒佛、跳街舞的蛤蟆精、玩魔术的狐仙、对唱情歌的刘大哥与胡大姐……人物增添了时尚感,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形式上,湖南戏剧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恰到好处地加入多样化的各种艺术新元素,比如摇滚、魔术、街舞、音乐等,使其变得通俗、时尚,让观众爱看,从而使传统戏剧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比如,湖南曾尝试给54个地方剧种的精品折子戏穿上时尚动漫新衣。有的文化公司将花鼓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湖南传统戏剧进行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试制,既体现戏剧的精髓,又披上动漫的新衣,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的则将湖南传统戏剧与地方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张张具有湖湘特色和艺术含量的湖南旅游文化名片,使其立足湖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三、产业化的成败:规模化生产的制约
湖南戏剧的产业化要走出单打独斗、个卖零售的状况,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进行规模化经营,才能带来整个戏剧的春天。否则,一草一叶不是春,湖南戏剧产业化之路,不是某个人、甚至某个剧团能够做到的,零星的改革、仅有少数个体的努力,那只能走向失败。要想成功,就必须通过多方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大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湖南省委、省政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2013年底,湖南省对国有文艺院团进行转企改制,成立了由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大剧院、湖南省演出公司、湖南文化娱乐中心、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湖南省文化物资公司等八个单位组成的湖南省演艺集团。这是湖南文化产业进入重塑市场主体,大胆走向市场,促进演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是形成集创作演出、营销策划、剧场运营、演艺设备、影视出版、戏剧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机制,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经营、重复劳动。剧团自身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变,从独立经营发展为规模经营。这样,就将一些零散的、经营不善的剧团与那些发展良好的剧团组织联合起来,督促剧团创作一批优秀戏剧,以优秀剧团的发展带动发展受阻的剧团的发展,或者强强联合,实现共同发展,让湖南戏剧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湖南戏剧产业化是一种尝试的路径,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剧种得以保留与发扬,使面临倒闭的剧团得以焕发青春。然而,戏剧是一门艺术,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具备精神产品的特性,不能作为一件纯商品为了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而进行生产与销售。它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而非物质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所以,如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艺术性,一味迎合一些人的低俗趣味,那就得不偿失,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绝对产业化之路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