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霞
数字化校园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中小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中小校园的运行效率,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名校的特级老师给普通学校的学生上课,山区里的孩子坐在自己的教室里一样可以同步听课;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使用当今最先进的学习软件学习等等,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数字化校园不啻一场革命。
用数字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镜头之一:“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曾专门为盲童创作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爱的人间》,现在请大家先欣赏歌曲。”在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的音乐观摩课上,刘静波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视、听、唱、说、演等多种形式,将一堂音乐课上得绘声绘色。
而该校语文老师陈星在教学生认识生字“喜”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喜”字拆分成“壴”和“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壴”的形体像一面鼓,其本义就是“鼓”,鼓乐加笑口,表示有“喜”事。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与文化。该节课代表福建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镜头之二: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道德讲堂厅,数学老师陈华和学生一起向全市2200余名教育工作者奉献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包装的学问”。
“同学们知道包装什么形状的东西才能最节省材料吗?”课堂上,陈老师首先提出了问题,学生们四个一组进行了大讨论,随后在各自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列出最优方案。随后学生通过投票将最优的三个方案选择出来,学生们依次上台,在电子白板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其他同学也从不同角度进行补充回答和不断优化。经过激烈的大讨论,同学们达成了统一意见,包装形状近似正方体的物体最节约材料。
去年,成都市教育局印发了《成都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从8个方面列出22条在信息化建设上该市所采取的措施,信息化教学将覆盖全市中小学,覆盖各个学科。原来传统课堂上教起来费力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化繁为简,更适合使用平板电脑上课的知识点。专家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育装备的提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镜头之三: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钱同学在家学习微课程时,家长高兴地跟着她一起学习。她说:“这种学习方式很好,能够培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课堂上讨论时间多了,课业负担减轻了。”
铜陵市实验小学已实现了共享1000M带宽网络进校园,全校教师及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31个教学班安装了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实物展台,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建成的两个60座的计算机教室,不仅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还是语、数、外等学科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多功能媒体报告厅一间,专用多媒体教室两间。教师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及办公室一体机电脑一台;建成录(直)播教室一间,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实录和校园电视直播;建成机器人教室一间,开展机器人普及教学任务和参加比赛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董艳副院长认为,协同是当前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常态,发展才真正是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而这样的协同与发展建立在一批高层次的专家参与,实践人员“遇见与分享”的基础上,是良好的交流平台。
让所有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做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的纲领性叙述,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区域层面的综合统筹,关注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2013年,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落实到了云南勐海县布朗乡阿克小学,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分配到了学校。设备刚进校时,已经执教18年的李桂英和张荣仁夫妇都不会使用,只能求助于县城的年轻教师。勐海县教育局及时组织了多次教师培训,帮助他们安装、调试设备,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设备开展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张老师只能依照课本给学生进行字面讲解。有了电子白板和电子课件,学生可以跟着课件内容学习生字的读音、结构、组词,还可以在白板上进行生字练习。这样不仅纠正了学生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还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用了电子白板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
2014年,互联网接进了村子,李老师从网上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她还学会了使用电子教案备课,如何唱歌、画画,能更好地给学生上美术、音乐课了。由于学生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入学时都不会说汉语,有了“电视老师”,学生的发音更标准了,还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了。
在勐海县像阿克小学这样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有40个。如今这些教学点的设备已全部到位并且正常使用,实现了数字资源全覆盖,帮助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实现了就近入学。在布朗山乡,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有32个,占了全县教学点的大部分。这些教学点的数字资源设备已经全部配备到位,使偏远农村地区的儿童享受到了优良的义务教育资源。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桃花沟教学点,虽然仅有一名55岁的教师,但他一个人利用项目设备与资源为3个年级的7名学生开齐了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而在安徽、湖北、湖南等地,还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形式,真正实现了让山里娃娃与城镇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随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
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区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接入光纤,网络通到了教室、功能室、办公室,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城区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班班通”,全区中小学校仅去年就添置了370多套“班班通”设备。实现“人人通”。该区创建了区级“教研博客网”,全区教师可在网上学习和交流。目前,该区的“数字校园示范校”已建成完善的校园网,全区有“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教育部信息化试点校”1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校”8所。
在安徽省肥城市,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教室内外、走廊、校园,处处建成网络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优秀教师的导学案、微视频走进了农村小学,走进了偏远山区学校。57岁的王庆营是边院镇过村小学数学教师。他自称是这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作为年龄偏大的教师,王庆营常年坚持的教学方式就是自己讲、学生听,很辛苦却并不出成绩。现在的他上课变得轻松了,微视频用起来越来越顺手,学生在课堂上像看电影一样,学习兴致极高。
不久前,教育部科技司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从项目执行情况来看,农村各教学点的的确确利用这些资源,开齐课、开好课,“用”的目标基本实现,“用”的效果也初见成效。农村教学点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在教学点实施过程中,会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动态地调整,以确保教育的神经末梢不拖教育改革后腿,使我国教育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让所有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数字化校园建设亟需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
“数字化校园发展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副教授表示,这些问题包括:集约与创新的协调、技术环境的构建、数据体系的建设与生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区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服务环境的建构与持久化。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支持区域统筹下集约与创新的数字校园建设,以达到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低成本、高可用性、低维护”等最佳特征提供了方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也具有参考意义。
近些年来,“微课培训”“微课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育界。但在实际教学中,专家发现,有些微课制作粗糙,有些应用“微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流于学生过于自主,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避免“微课”的建设误区,微课资源的设计需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尽可能减少需要用户记忆的内容。微课所表现的知识单元,在内部需要是连续并有所重叠的,方便学习者从任何一节开始都知道自己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微课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更重于内容的设计。从结构看,微课之间能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社会认知网络。通过对信息的链接发展成为对人的链接,从而实现物化资源与人的资源的联通,让知识成为人的连接通路。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互联网可以“教之以事”,却不能“喻诸德也”,遑论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特别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老师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意义尤为重要,其作用“身教重于言传”,这显然是单凭互联网无法做到的。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认为:“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发展数字化校园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当前,有些地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过度关注技术而忽视课程本身,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其实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个误区。任何教育技术的运用,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就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情况来看,发展数字化校园,存在基础设施、师资、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难题,如果这些差距不能尽快缩小,数字化校园只会拉大他们与城市地区的教育鸿沟。近几年来,不少省份的教育经费投入尽管在逐年增多,但很多农村学校才刚刚“触网”,还有相当部分尚无力“触网”。“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三通两平台”建设,补足中西部地区农村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的短板。同时,通过“分层推进和帮扶机制”,帮助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逐步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学育质量。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表示,人们最期待的信息技术发生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化学效果”是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让“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