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探究

2015-12-02 08:44沙马达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归纳总结动手能力兴趣

沙马达石

【摘 要】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高段数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动手能力;归纳总结;思维力度

一、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重视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教师“全包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断地被教师塞进知识,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新时期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所学的新知识才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教学时,我大多数是开门见山,直奔本堂课的重难点提出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我们都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材上的小朋友围绕圆形花坛转一圈到底有多少米呢?这节课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呢?接着,我就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标出了圆的直径,组织学生用准备好的线围绕着圆量出圆的周长。引导学生用圆的周长除以所在圆的直径,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3倍多一些。此时,教师及时介绍圆周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最后针对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最有效的巩固练习,教师及时辅导。

三、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问题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解答分数问题的基本步骤,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边形的内角和,显然学生不能用动手量这一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作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和不同种类的三角形),由学生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可能也会用剪拼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使得以后学四边形内角和知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内角和的认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三个三角形……

四、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分析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结构、性质、难度,以及课题与以前解决的课题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解题沿着正确的、有意义的乃至最佳的思考路线进行;解题中,要引导学生随时根据解题的进展和要求,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向;解题后,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案。

如六年级数学,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推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

学生进行了思考,并经过讨论,认为这种牙膏原来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改为6毫米,这样可得,原来出口处的直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的比为5∶6,即可得,原来出口处的半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半径的比也为5∶6,而原来出口处的面积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面积的比为则为(5×5)∶(6×6)=25∶36,又因为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均挤出1厘米,因此可得,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挤出的牙膏的体积比为:(25×1)∶(36×1)=25∶36。因为在推出新包装时一支牙膏可用36次,因此可得,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的次数次数则为:36÷36×25=25(次);或为:36×25/36=25(次)。

总而言之,“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志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吕新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纳总结动手能力兴趣
浅析助词「は」和「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