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校带的是历史课,笔者认为历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素材。历史是某一时段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在时间和空间的一门学科,即时空观的综合概述。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初中的同学而言,由于接受的事物有限,知识构架也很不完整,对历史有一种凝惑感与好奇感,就此笔者就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构建和谐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教学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在相互交流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过程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动向,准确把握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的兴奋点创设情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做好榜样的作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得当有法并富有激情的讲述,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激情讲述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让师生关系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与生动的教学方式。把学习兴趣作为一种精神食粮不断地汲取。
◆人物故事的渗透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对人物的渗透都是很重要的,如在学习物理中万有引力时会或多或少的介绍牛顿,学习化学中空气的构造时会或多或少的介绍拉瓦锡,学习数学中的有关圆的知识时会或多或少的介绍祖冲之等等。这些人物的渗透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中对人物的渗透更显重要了。
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资料选择适当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渗透。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这一课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如有春秋五霸还有一些谋士,如果对一些人物不做简单的介绍的话整堂课就变得很单调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了。再如第七课里面讲到商鞅和第九课里面讲到孔子,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介绍一下人物史料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理解书本内容。这就不仅给课堂增加了活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课外知识和人物故事的渗透加之史料的合理应用,即使自控能力很差的同学也能调动起上课的积极性,他们会以一种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感悟课程的魅力,在悠久的文化之中去享受时代的自豪感,把自己融入在课堂里面,就会用心去触发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在不断地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们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而且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情境的再现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认识到乡土史的再现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下来的都是文化精华,华夏之土地都有自己丰厚的文化遗产,用各自独有的方式塑造着自己的历史、记忆着中华的经典、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中学生都有一颗极度的好奇心,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基本上都能说出几点来,对自己身边发生过得历史事件都是耳熟能详的,有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渗透乡土史。相互学习与讨论使老师和同学对乡土史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可结合书本的内容讲述当地的史事,让同学们知道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他们的家乡是怎么样发展的。这样的效果很好,这是笔者的体验。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把乡土史融入课堂之中,不仅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不在限于粉笔与黑板的交流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了现代教育的动力。数字移民的高效课堂不断地在传递着新的思想营造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有丰厚的表现力,这样就给教学提供了很广阔的虚拟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视频、声音使课堂变的生动形象。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了教学方式,不断地扩展视野让文本与学生对话,增强感悟能力。动态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结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增加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环境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农村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全部住在校外且第一监护人基本上都在外边打工,学生基本上就缺少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这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更为重要了。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学校做的很好,每年校领导班子都要对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进行家访,给村子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的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营造也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制止影响乡风的不正之风,如关闭不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等等,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环境的创造也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有了保障就有了良好的环境,有了良好的环境才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刺激强烈的学习欲望与求知欲,不断地探求新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4页
[2]谢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下),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2-0011-08
[3]刘畅.《浅谈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报告(下半期),出版日期:2012-02-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