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英
【摘 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古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运用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储备贫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身临其境地品味诗词韵味儿,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
一、多媒体设境,激趣引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如,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诗中的第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认为不好理解,提出疑问:洞庭湖怎么能把吴国和楚国分开呢?乾坤之大,无与伦比,怎么会在湖里浮动呢?我把课件中“登楼观湖”的视频调出来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立刻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连,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天地似乎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的景观。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作者采用实写和想象结合的手法,是为了要表现洞庭湖的壮阔气势。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
二、配乐朗诵,以情感人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化虚幻为现实,感情诗歌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就是指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情”即诗歌的意境。诗歌通过语言文字构建一幅幅看不见的画面,它的美不仅在于它所描绘的形象美,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意境美。一首只有几十个字的诗歌散发着浓浓的诗意,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展示古诗歌的意境,有助学生迅速地、深刻地感知,体会诗人蕴含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就自然会披文入境,很快感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四、整合图像,扩写诗意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每一首传颂至今的古诗都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深蕴的思想,优美的韵味。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此时,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这是对诗文理解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大容量
与常规手段相比,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一节课中,教师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品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譬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适时拓展品读李白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使得学生更加感动于李白与孟浩然的这份深情厚谊,课堂尾声时拓展品读送别主题的古诗——《赠汪伦》、《别董大》等等,整合了古诗主题,以一篇带多篇。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