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雅芹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了解教材内容,正确认识语文德育的优越性,并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性,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语文高效课堂;优越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成为常规目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近几年“德育首位”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德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特征,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之一。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道德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就要求“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所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教材所收录的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自然,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语文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在语文高效课堂中德育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形象性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凭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源泉。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议论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产生影响,而且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德育还具有形象性的优势。数、理、化等理科更注重学科知识及理科思维的教学和训练,学习的内容相对来说是较为抽象、客观的,所蕴含的德育方面的思想内涵较少,这就缺少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和具体可感的德育形象。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其他科目也不可能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进行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则不同,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作者也是通过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的。中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从这些具体形象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二、感染性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成功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感化教育。思想政治学科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它更注重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对语文教学来说,它就显得有些枯燥、抽象了。学生“接收”这些道德理论知识,但并不一定从内心“接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相比之下,语文德育就克服了这些不足,更具感染性。
而且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生活场景,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把这些人物、场景展示给学生时,他们容易在审美感官上获得愉悦,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使学生受到感染后与作者同爱同憎,同喜同悲,在感染中完成德育教育。“道德知识并非那种‘可编码化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要体悟的意会性的知识”。在语文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感染,这不仅是语文德育的特点,也是它的优越性。
三、长效性
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断攀升,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这些情况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的校园德育还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目前的校园德育的长效性还不明显,德育工作的效果往往停留在德育教育进行的瞬间,所以在平时学生很容易忘记曾今受到的德育教育,放松思想,放纵自己的行为。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使得青少年常常接触语文;语文学科又是主要科目,课时比例相对较重。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受到感染,记住具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长时间的有效的影响学生。这就是语文德育的长效性。
四、语文德育的渗透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德育的渗透性特点。正因为有这一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并不影响语文教学的高效性。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也指明语文是具有丰富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明,可以承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它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知识更具有灵活操作性,是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渗透德育,而不能强行灌输。
和其他学科比较,渗透性是语文德育最大的特点和优势。理科相对来说人文内涵不够丰富,所以它在教学中不具备德育渗透的有力前提,教师只能在教学之余强调教育,否则就会影响教学效率。思想政治学科虽然有一定的人文性,但它理论性太强,不易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德育则不同,它注重因文释道,披文入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中,受到震撼,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感受和体悟是不知不觉的,渐进式的,所以语文德育教育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
德育是每个学科的责任,教育教学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语文德育的形象性、感染性、长效性、渗透性都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在语文高效课堂中也可以高效完成德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这些,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同步进行,高效地寓德育于智育中,使语文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素质教育》,2005年4月第8页
[2]俞静峰.《从叙事视野看学校德育》.《素质教育》,2005年6月第4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