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民间情怀

2015-12-02 18:51刘亚群
雪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汪曾祺民歌

刘亚群

【摘  要】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最为汪曾祺所青睐,他将民歌与小说中的故事有机融合,增添了小说浓厚的民间气息与地域色彩。一方面,这些民间歌谣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渲染了环境氛围、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自然率真的民间歌谣以它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等因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气与活力;小说中民歌的大量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汪曾祺的平民立场与深厚的民间情怀。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中的民歌为研究对象,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民间情怀。

【关键词】汪曾祺;民歌;民间文学;民间情怀

作为一位具有浓厚民间情怀的作家,汪曾祺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汪曾祺的小说一直被学界称为“风俗画”小说,总体美学趋向于和谐与唯美。他的绝大多数小说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故乡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的记忆与梦想。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最为汪曾祺所青睐,他将民歌与小说中的故事有机融合,增添了小说浓厚的民间气息与地域色彩。一方面,这些民间歌谣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渲染了环境氛围、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自然率真的民间歌谣以它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等因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气与活力;小说中民歌的大量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汪曾祺的平民立场与深厚的民间情怀。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中的民歌为研究对象,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民间情怀。

一、民歌:抒情的诗与哲理的歌

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它记录这劳动人民的丰富的生活记忆,与普通民众的道德、思想、社会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民间文学中的民歌

作为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深层积淀,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通过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未曾退出过历史的舞台,这种激荡着蓬勃的生命力的民间文学,滋养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民歌的抒情性较强,有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常常运用衬字调剂节奏,而句法一般比较整齐。”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虽然也有些思想上不太健康的内容,有些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成分,但是它的主流和本质是健康的,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的情况,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它随着生活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这是流传在人民口头的重要社会历史资料。”汪曾祺小说大量引用的民歌中,以现代传统歌谣为主,主要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经过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现代歌谣。

(二)汪曾祺小说中的民歌

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走向民间,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对民歌如此熟悉,一方面得益于他生长的高邮盛产江淮民歌小调,另一方面也缘起于50年代一直做文艺编辑,先后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接触了大量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精巧”都使他惊奇不置。汪曾祺十分喜爱民歌,他认为读民间文学的好处在于“涵泳其中,从群众那里吸取甘美的诗的乳汁,取得美感经验”。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歌不仅数量众多,题材类型还十分丰富。这些民歌不仅参与了小说的叙事,同时也渲染了小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也为情节的铺垫和人物的塑造增色不少。

二、民歌:文学作品的“风俗画”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域魅力,构成了文学作品中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汪曾祺自幼生活在风俗弥漫的江南水乡,这里有淳厚朴素的风土人情,也有属于当地极具特色的生活习俗、节日娱乐以及歌谣谚语,这些民俗文化对汪曾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民间性贯穿了他文学作品的始终。他深知民间文学是一个海洋,一个宝库,在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其“风俗画”创作的内涵,而民歌无疑是他的“风俗画”小说的点睛之笔。

(一)小说中民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渲染了小说的环境氛围。汪曾祺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因而其作品中也创造了很多诗的意境,有的意境是通过诗化的语言,有的意境则是利用民歌。

其次,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汪曾祺曾经提到老师沈从文指导他们创作时反复讲的话“要贴到人物来写。”照他的理解,沈从文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也就是说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汪曾祺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当他塑造小说中的民间人物时,也充分采用了民间话语,其中民歌就是其表现人物形象的一种典型的方式。

第三是丰富了作品的情节。“散文化”小说是重意境而轻故事的,但是情节的淡化并不意味着不讲情节和结构。汪曾祺的风俗小说结构松散、穿插自如,洋溢着浓郁的地域风情。民歌的引入则丰富了小说松散的情节,形成铺垫。

(二)小说中民歌的审美价值

民歌的引用,同时也展现出了汪曾祺的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随着文学的“向内转”,作家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追求也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或者字面上所表现的意境,而是“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境有多广阔。”即古人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民歌:文学与民间的桥梁

汪曾祺曾经提出文学创作应该“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他认为在中国“不仅是知识分子,就是劳动人民身上也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民间的劳动者有些可能没有读过老子、庄子的书,但是却有可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一个真正有中国色彩的人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并不能将民间的传统文化全部当做糟粕而否定掉,即使我们听到的民歌或者看到的民间艺术表演有很多带有某些落后、腐朽的成分,但是在本质上它们依然表现了这个地方最真实最淳朴的民风,这是任何的知识分子写作所无法描述出来的原初本色。民歌和民间故事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含糊费解的。汪曾祺认为他的文学语言虽然是书面语言,但是包含了口头性,如果说他的语言“还有一点口语的神情”,那么“跟他读过上万篇民间文学作品是有关系的”。

四、结语

汪曾祺的小说中有民歌,他的民歌既是抒情的诗也是哲理的歌;汪曾祺的小说中有风俗,他用风土人情描绘了意境深远的“风俗画”;汪曾祺的小说中有文化,他用传统文化构筑了文学与民间的桥梁;汪曾祺的小说中有情感,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慰藉了他的民间情怀。他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凸显了强烈的民间化倾向,他通过平实的情节、诗化的语言表现出对世俗人情、人性的渴望与向往,对带有俗世特征的人生乐趣的沉迷与追求以及对人性理想之民间意义的解释;通过自己的现代文学创作,建构了文学通往民间文化的桥梁,在表达自己的民间情怀的同时,通过情感的慰藉寄托志趣、寻求理想,挖掘属于自己的最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3).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1).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4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汪曾祺民歌
看汪曾祺写绝句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