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的情感挖掘

2015-12-02 18:51陈珊
雪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空山王维英雄

陈珊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对于诗歌情感的挖掘往往不够深入,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设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挖掘诗歌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诗歌;设问;细读;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古代文人丰富的感情,凝结着他们的修养与品格,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诗歌思想方面的教化作用,忽视了对诗歌情感的挖掘。分析诗歌时,常常把个体感悟纳入到公共话语体系中,使古诗教学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意义抽象,使文学的多元解读变得简单和僵硬。

在我国,自《诗经》开始,诗歌便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作用,诗的确可以“言志”,但诗歌的动人之处更在于它的抒情功能。朱熹说:“大率古人做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性情,几时尽是讽刺他人?”朱熹批评一些解诗者非要将诗歌作“美刺”之解,将诗人的意思“尽穿凿坏了”。

那么如何挖掘诗歌的情感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见,领悟诗歌需要直觉内省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可以用引导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更细致的推敲,大胆揣摩诗歌的情感。

一、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的情感往往隐藏在起承转合中“合”的部分。比如,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以就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引导设问,作者这里为什么说“已忘言”?因为最深刻的生命领悟往往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可以就“真意”,让学生讨论。袁行霈先生说“抱朴含真,意味着保持朴素真淳,既保持未曾沾染名教与智巧之人性,真与世俗立法相对,指人之自然本性”。陶渊明在诗中这种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情,应是教师引导的重点。

诗歌的深意也常常隐藏在关键的词语里。读诗需“咬文嚼字”,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就是字字推敲的。比如,讲王维的《鹿柴》,学生都知道王维归隐山林,参禅悟道。可是他领悟到了什么呢?难道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世事纷扰那便是禅吗?事实上,王维写的是一种心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这个“空”如何解释呢?诗中前两字说“空山”,接着却又说“人语响”,作者想要突出显然是后者,空山的主人是人,作者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首诗中,无论是阳光还是植物都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机。到了晚年,王维或许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便是:生命、自然、永恒。

二、联系作者生平

作者的生存处境往往是其情感的来源。教师在讲《登幽州台歌》的时候,经常会讲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这样的评说往往流于形式,难免空洞。事实上这首只有短短二十二字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称为“齐梁以后二百多年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恰恰是因为这其中蕴含了深沉情感,教师应联系作者背景,深入挖掘。陈子昂24岁中举从政,一生冒死直谏,清廉正派,却不得重用。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是说前面的英雄已经远离我们,却又不见后来者,此刻孤独的英雄在咀嚼着英雄的孤独……每个人在国家危难之时,都有英雄情节,陈子昂作为有使命感的国家栋梁,一个时代的英雄,身边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面对滔滔江水他怎能不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天地之大,我到哪里去找同路者呢?运用设问,一步步将学生带入情境,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就深刻了。

参考文献:

[1]迦陵诗词讲稿选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44.

[2]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12.

[3]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6.

[4]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

猜你喜欢
空山王维英雄
英雄犬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空山
空山与鸟鸣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空山新雨后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