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研究

2015-12-02 01:29周廷勇
复旦教育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向量理论大学生

周廷勇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24)

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研究

周廷勇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24)

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是美国大学生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形成一种坚固的自我意识和内在的掌控感与归属感。其二,大学生发展包含发展能力、管理情绪、从独立自主到相依共存、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培养目的感和塑造品格七个向量。这七个向量以“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为核心,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三,院校目标、院校规模、师生关系、课程和教学等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齐克瑞的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学术界亦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及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价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阿瑟·齐克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向量

一、齐克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发展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大学生发展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美国学术界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这个宏大主题,借鉴心理学关于个体发展的研究成果,发展了精致的实证研究范式探索大学

生成长和发展的维度与结构,解释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机制,产生了许多至今在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仍有重要影响的学生发展理论。[1]齐克瑞(Arthur W. Chickering)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齐克瑞于195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先后供职于歌达学院(Goddard College)、孟菲斯州立大学(Memphis State University)等高校。他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做访问学者期间曾受到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阿斯丁(Alexander W Astin)的指导。他于1969年出版了其标志性著作《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Education and Identity),该书首次阐发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他赢得了“学生发展理论研究学者”的称谓,让他闻名于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界。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基于齐克瑞1959年至1965年任教于歌达学院期间的研究。当时他在歌达学院负责评价该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他管理着针对大二和大四学生的个性问卷调查、学生学业成就测试等工具。与此同时,他还要求被试学生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写成日记,而且还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大量访谈。[2]为了对其前期研究成果和其他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个解释性的概念框架,他于1963年开始写作《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一书。在写作该书时,他预想的读者对象是大学教师,其目标是为大学教师提供关于如何组织教育活动和课程的理念,从而更为系统地促进学生发展。正如他自己所说:“《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对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贡献和影响完全是出于偶然,在写作该书之初,我根本没有将这个领域列为我的读者对象。”[3]当该书出版后,美国许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不断邀请他去做报告,他这才意识到将这个领域纳入其思考范围的重要性。

齐克瑞写作《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一书的时代,美国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是中产阶级的白人和男性。但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质疑他的理论对于非白人、非中产阶级以及女性学生的适用性等问题。为了回应这些问题,齐克瑞与林达·雷瑟(Linda Reisser)合作,于1993年出版了《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一书的修订版。修订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第二部分从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规模、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学生社团、学生发展项目和服务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修订版在坚持原著的基本观点的同时,提供了许多新的论证材料,不仅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更为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而且还整合美国学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发现,同时总结了其他发展理论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相关性。美国大学生发展研究史表明,齐克瑞的学生发展理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当前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质量意识和诉求激发了人们研究大学生学习经验和发展的浓厚兴趣。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齐克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齐克瑞在勾勒美国大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尤其是从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提炼出“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概念,作为解释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工具。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处于“同一性-角色混乱”的人格发展阶段,“构建稳定的同一性”是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4]齐克瑞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在桑福德(Nevitt Sanford)的著作问世之前,只有埃里克森的理论能够解释大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模式”[5]1。齐克瑞的大学生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大学生就读大学期间在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综合图景。总结起来,他的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第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Identity Development)是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在齐克瑞看来,培养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沟通、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硬功”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性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大学教育最必要的目的。但是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社会里,这样的目的还不完整和充分。大学更重要的教育目的不但是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而且是要让学生构建强大的同一性,懂得相依共存的必要性,使之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于自身的文化。齐克瑞指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包含着个体对构成自我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熟悉程度,包含着个体理解自己特有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模式,并将之整合到先前的模式之中,逐步领会代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就像墙上的家庭合影或壁炉架上的奖杯,个体由此了解

到自己所属群体的期待与希冀,并且在这样的探索中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5]206同一性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坚固的自我意识”(solid sense of self),表现为个体内在的掌控感和归属感。齐克瑞认为,以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社会化”,让个体学到符合社会需要的态度、行为和必要的技能。但是,在以变革为特征的全球社会中,教育的核心目的和任务则是个体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他说,“为了培养个体潜在的所有天赋,我们需要有能力全面地看待个体并相信他们自身的核心价值。”[5]41他将教育比作一场交响乐。在以往的教育中,主题和旋律都很清楚,乐器的类型和位置都已确定,而个体仅仅需要选择一种标准的乐器,学会如何演奏这种乐器,学会如何奏响其中的乐章。但是接受过以“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核心的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将不再被限制在一种乐器上,他们能够在古典乐曲和前卫乐曲之间变换自如,无论学生扮演何种角色和表演何种任务,他们都知道如何最好地展示自己的天赋,从而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甚至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创作新的乐章。

第二,详细划分和界定大学生发展的具体内涵,提出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并对每个向量的内涵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度解释。在第一版的《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中,齐克瑞提出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包括发展能力、管理情绪、发展自主性、确立同一性、构建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培养目的感以及塑造品格。修订版仍然是以七个向量定义大学生发展,但这七个向量的一些名称、内容和顺序得到了相应的调整。第三个向量“发展自主性”在新版中被调整为“从独立自主到相依共存”,即在承认自主和自足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了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第五个向量“构建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在新版中被调整为“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而且它被放在“自我同一性发展”之前,凸显了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核心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齐克瑞认为,他所提出的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是“学生个性化发展历程中的必经路径”,就像不同的人虽然驾驶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但最终都会共同走到交通主干线上去一样。而且大学生在七个向量上的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向量”这个术语本身除了具有“方向性”“重要性”“力量和优点”等含义外,还有“螺旋式上升”的意义。正如齐克瑞所说,“学生每方面的发展都有它的方向及其重要性,这些方向更多地是以曲线而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5]37不过,不同的学生在这些向量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学生不但会在同一时间面临不止一个发展向量方面的问题,而且常常还会发现自己在不同时期反复地遇到同一发展向量方面的问题。

表1 七个向量的常规发展方向[5]38-39

齐克瑞对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方向或特点进行了综合性归纳,深入阐释了每个发展向量的内涵、功用及其在学生态度和行为中的表现(见表1)。同时,他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这七个向量中的核心。从这七个向量的内涵及其行为特征看,“如何处理好自我和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七个向量也因此可以划分为面向“自我”和面向“关系处理”两个部分。大学生在能力、情绪、自主性与相依共存、人际关系、目的感和品格方面的不断发展能够帮助个体确立自我同一性;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以及变得更为坚定,能够为个体的目的感和品格发展构筑基础框架,也会促进学生在其他向量上的发展。另外,其他发展向量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例如,品格发展与自我同一性发展和辨明目的紧密相关,它能够让学生为自己的价值观而生活。品格的发展不仅意味着行为和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意味着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的增强以及始终如一、深思熟虑地运用伦理原则的能力。正如齐克瑞所言:“强烈的价值或信念承诺能够决定目的的走向。……价值观组成了深化目的和增加行

动背景的重要参考框架。信念给予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图像。因此,在辨明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超越所感兴趣的,找到真实的观念和善的原则,让我们在广阔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5]234

第三,在综合当时美国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齐克瑞对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的分析是以假设的形式呈现的。在《教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第二版中,齐克瑞谦虚地指出,他对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有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基础,而且这些文献和实证研究没有拒绝他的这些假设。这原本可以让他放弃原有的关键影响因素阐释中的“可能”“或许”等假设性的语言,而使用肯定性的语言来陈述他的观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沿用该书第一版中以“假设”的形式呈现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些关键影响因素有七类:一是院校目标。院校有清晰的目标,并且让院校的多样化行动和项目内在一致地服务于这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影响大学生在七个向量上的发展。二是院校规模。院校规模发展过大时,大学生在能力、人际关系、自我同一性和品格方面的发展就会减少。三是师生关系。当师生互动是经常性和友好的,且发生在需要不同角色和关系的多样化的情景中时,会促进大学生的智力、能力感、自主性和相依共存、目的感以及品格的发展。四是课程。具有较强教育性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人际能力、自我同一性、目的感和品格方面的发展。五是教学。在教学中要求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师生互动和同伴合作,给予及时反馈,强调及时完成任务,给予高的期望,尊重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在智力、人际能力、自主性、自我同一性和目的感方面的能力发展。六是同伴友谊和学生共同体。鼓励学生与同伴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推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生亚文化团体,能够让大学生在七个向量上都获得发展。七是学生发展项目和服务。当从事学生发展的专业人士将自己视为与教师一起合作的教育者时,他们增强了学生发展项目和服务对大学生发展七个向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5]265-281

三、齐克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影响

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实践界也获得了广泛应用。

在学术界,许多研究人员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具有评估和验证性质的再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检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有效性;评估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的方法;运用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来调查大学生发展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就读经验和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佐治亚大学和爱荷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齐克瑞等人提出的大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做出了评估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齐克瑞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为基础,开发出《爱荷华学生发展量表》(Iowa Student Development Inventories)和《学生发展任务和生活方式评估量表》(Student Developmental Task and Lifestyle Assessment)这两个测量工具。怀特和胡德等人运用《爱荷华学生发展量表》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测量工具调查了225名大学生,对齐克瑞的大学生发展七个向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6]《学生发展任务和生活方式评估量表》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测评工具,它被认为是齐克瑞的理论在评估实践中应用得较好的一个典型工具和案例。这个工具有153道题目,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齐克瑞大学生发展七个向量的早期版本中的三个向量——辨明和形成目的、培育自主性、构建成熟的人际关系。第二部分是健康生活方式量表,主要从学生拥有的行为特点、态度或情感等方面测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7]

在高校实践层面,齐克瑞的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尤其是在课程或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实践证明,齐克瑞的学生发展模型在开发课程或活动的总体策略和优先性上尤为有效,大学生发展的向量已经成为课程或活动规划中开发需求评估工具的依据。他的理论也可用作评估和解释课程或活动的影响作用。另外,七个向量所体现的大学生发展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实践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查找学生面临的发展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发展。齐克瑞对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美国学术界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日益凸显,齐克瑞的相关分析为美国学术界和实践界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和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行动方案提供了重要线索。1987年,齐克瑞和甘木森(Zelda F. Gamson)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改进本科教育实践的七项良好原则。这七项原则

包括:鼓励师生交往;养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惠习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强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向学生传达较高的期望;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8]该文一经发表,出版机构就收到了15万份订单和其他出版物的大量转载。[9]这七项原则大多根源于齐克瑞对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的研究。

总之,齐克瑞的理论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良好的理论概括性,同时还采取了比较实用的研究和叙述方法,这些都使得他的理论易于得到理解和应用。因此,齐克瑞成为时至今日仍受美国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学生发展理论研究专家。黑格比认为齐克瑞的理论是他所处时代的杰作[10]。瓦伦汀和陶布认为齐克瑞的理论“仍然是理解和描述大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最有名、应用广泛和综合性强的模型”[11]。帕斯卡雷拉等学者指出,“齐克瑞对大学生发展的研究或在推进学生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也许比心理社会学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12]。

四、结语

从“学”的角度、以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和发展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这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现实中仍然无法避免金钱合谋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高校大行其道,但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实现,会推动甚至加剧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可以预期的是:分化过程中,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将会落到学生身上,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的位置。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成为高校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以及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等领域的行动和改革,都需要大学生发展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其所面临的关键的现实问题,齐克瑞的理论对此于我们有借鉴作用。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近些年来,我们在大量引入或借鉴欧美国家相关理论过程中,逐步涌现出对“本土”理论的呼声。这种呼声主要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所引入或借鉴的理论的适用性和效果问题。实际上,尽管齐克瑞的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有广泛的影响,但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情境在时间流逝中出现新变化,以及美国大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和他们带入大学的经验和观念不断拓展,他的理论在新时期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适用性问题也是广受美国学界关注和讨论的。本文认为,在思考齐克瑞的理论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现实中的可能效果及其适用性问题时,要注意如下三方面:

首先,齐克瑞关于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七个向量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厘定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对个体发展的预期以及不同社会机制中个体发展的实际轨迹存在一定的差异,齐克瑞关于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七个向量的界定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现实。譬如,就“大学教育的核心目的应是培养学生自我同一性”这个观点来说,就需要结合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结构或性质来进行具体分析。传统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另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反求诸己”“内持定见”的自我修养的归旨是“以天下为己任”。长期以来,“自我”的价值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是受到抑制的。但随着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开放,自我的价值在当下中国民众中受到相当程度的肯定,也因此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不断弱化、异质性不断扩大。而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意义上被消解,“精致的个人主义”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提倡“自我同一性”的教育理念,就需要对中国社会传统和现实的变迁有自觉的反省意识。总之,在理解齐克瑞的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时,应有文化的自觉,思考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在中国情境中的内涵、可能的行为特征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尤其需要从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真实情境和问题出发,对“认知、情感和品格”“自我和他者”“心理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几组关系进行恰当的平衡和处理。

其次,齐克瑞对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对于我国高校在实践中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清晰的培养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高水平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和学生学业指导,整合高校各行动主体的努力方向等方面,都具有启发性。但另一方面,就齐克瑞概括的关键影响因素来看,它们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意义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以同一个名称定义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发展不同“向量”的影响路径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指向的师生关系,“研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与“系统性”、“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基于不同目的和动机而参与的社团活动和同伴交往等,对大学生发展的

影响路径和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另外,还需在齐克瑞分析的关键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影响大学生发展的独特因素。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伦理观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对大学生发展尤其是道德发展和品格养成的影响路径和效果,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再次,齐克瑞的理论影响了美国许多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测评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如他所说,大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是帮助我们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地图集。[5]34虽然齐克瑞的理论对于我们开发基于“结果和能力”及“经验和过程”的测评工具有借鉴价值,但在借鉴他的理论开发中国本土测评工具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上文所论的齐克瑞有关大学生发展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等观点在中国教育情境中的适应性问题。例如,我国大学生当下的价值观、心理状态、认知和行为方式,以及我国高校当下的教育行动和实践的特点等都亟需用中国的语言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最近十多年以来,域外相关的测量工具要么被引进并运用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和研究,要么被当作开发中国本土测量工具的参考依据。然而,在引进和参考时,我们较少关注这些工具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本文介绍和分析齐克瑞学生发展理论的初衷也是为了表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测量工具或调查工具的引进、开发及运用,需要中国本土的、适用的学生发展理论研究的支撑,只有建立在深厚的、现实的、适用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测量工具才具有更好的信效度、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当然,借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理论或工具既具有超越性,也具有地方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所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印迹。因此,在借鉴“他者”的理论时,应注意其在中国文化和教育情境下的适切性,竭力在全球视野下构建大学生发展的“地方性知识”和本土理论。

致谢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胡寿平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18.

[2]EVANS N J,FORNEY D S,GUIDO F M,et al.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ition)[M].John Wiley&Sons,Inc.,2010:8.

[3]THOMAS R,CHICKERING A W.Education and Identity Revisited[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4,25(5):392-399.

[4]ERIKSON E.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

[5]CHICKERING A,REISSER L.Education and Identity(2nd 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

[6]WHITE D B,HOOD A B.An assessment of the validity of Chickering's theory of stude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89,30(4):354-361.

[7]WINSTON R B.The student developmental task and lifestyle inventory:an approaching to measuring students'psychoso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0,31(2):108-120.

[8]CHICKERING A W,GAMSON Z F.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OL].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AAHE)Bulletin,1987.[2015-07-12]. http://www.aahea.org/aahea/articles/sevenprinciples1987.htm.

[9]CHICKERING A W,GAMSON Z F.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s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9,80:75-81.

[10]HIGBEE J L.The application of Chickering's theory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o student success in the sixties and beyond[J].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2002,18(2):24-26.

[11]VALENTINE J J,TAUB D J.Respon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 athletes[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1999,2(2):164-179.

[12]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20-21.

A Study on Arthur W.Chickering's 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ZHOU Ting-yo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rthur W.Chickering's theory ofidentity developmentofcollege studentis one of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theories.The theory consists ofthree arguments:Firstly,the aim ofcollege education is to help individuals develop sense ofidentity,which means to aid in forming a solid sense of self-awareness as well as an inner sense of control and belonging.Secondl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is composed of seven vectors,including developing competence,managing emotions,developing autonomy, establishing identity,developing purpose,and developing integrity.Chickering's seven vectors,centered in developing identity,have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support.Thirdly,the key influences o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include institutional objectives,institutional size,student-faculty relationship,curriculum,teaching, and so on.Chickering's theory possesses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developmentand the evaluation of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in contemporary China.

Arthur W.Chickering;College Student;Sense of Identity;Vectors of Development

2015-06-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71173022)

周廷勇,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评估和大学生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向量理论大学生
向量的分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五种“变身” 玩转圆锥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