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T OP S I S评价

2015-12-02 04:27:32李慧芳
山西农经 2015年10期
关键词:均等化财政支出公共服务

□ 李慧芳

(1.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山西 太原030008;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国民福利的普遍提升,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不断呈现,越来越影响着社会有序进行的公平正义原则。

当前,我国已经把公平正义确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关键。有效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仅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但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均等,而是一种合理的、可比的均等。吕炜、王伟同[1]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判定标准之一:大区域公平,即按照经济发展或税收能力相近原则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然后首先在各区域内实现均等化,再调节并缩小不同均等化区域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文章选取了中部六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研究对象,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以便于更直观地评估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差异化,为该地区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借鉴。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评价体系的确定,首先要选择各项评价指标,本质上是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国内学者[2]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界定,大致有4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先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第二种观点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指纯基本公共服务,不能笼统地将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确定为基本公共服务,只能将其中的公共文化、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社会救济等界定为基本公共服务,如丁元竹[3]认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就业服务、社会福利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低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常泽修[4]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益性基础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第四种观点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经常新项目,不包括资本量类项目。经常性项指一般政府服务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安全等,还包括一般性的公共支出。资本项目主要指投资类项目,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

综上所述,从政府供给的角度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那些一旦中断政府供给,经济就会出现局部或者全面的崩溃的服务项目。文章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应该包括: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与就业、公共文化、基础科学研究支出、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代表性,选定中部六省以以下9项指标分别来衡量上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具体表现:

X1:人均教育财政支出( 元/人);

X2: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亿元);

X3: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亿元);

X4: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

X5:人均科学技术财政支出(亿元);

X6:人均公共安全财政支出(亿元);

X7:人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亿元);

X8:人均交通运输财政支出(亿元);

X9:人均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亿元)。

2 数据的来源与评价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0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财政支出数据,结合当年中部6省的人口总数,经过计算得到各项人均指标,填入表1,即为决策矩阵X=(xij)6×9:

表1 中部6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指标(单位:元/人)

2.2 TOPSIS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TOPSIS因为其简单直观,成为多目标评价方法当中普遍被采用的一种。该方法用理想解求解多属性决策问题,通过构造多指标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以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两个基准,作为评价各可行方案的判据。文章按照TOPSIS的一般步骤[5]对中部6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评价。

2.2.1 指标规范化。文章用向量规范化的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对评价指标(表1)进行规范化,具体公式为:

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原始评价指标数据xij转化为指标评价值yij,并均有0≤|yij|≤1。所有yij形成一个规范化决策矩阵Y=(yij)6×9,见表2:

2.2.2 确定各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实现系统目标和功能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合理确定和适当调整指标权重,体现了各评价因素轻重有度、主次有别,更能增加评价指标的可比性。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依赖经验和判断,难免带有一定主观性。客观赋权法依据客观指标信息决定权重,若能有效避免指标信息数据采集的干扰,则可靠性较高。本文采用熵值法,客观赋权法的一种,即依据各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大小确定指标权重[6]。具体步骤如下:

表2 中部6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标规范矩阵

对于规范化决策矩阵Y=(yij)6х9

(1)先求出各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

2.2.4 确定正理想解R*负理想解R0。由于,文章选取指标均为效益型属性,所以正理想解R*为Rij中最大值,负理想解R0为Rij中最小值,则有:

R*=(0.0440.0160.0430.0470.1120.0580.1080.0800.060)

R0=(0.0300.0130.0270.0320.0470.0340.0480.0400.031)

2.2.5 计算各省市评价向量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各评价向量到正理想解的距离为:

根据以上计算数值进行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数值越大则表明该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供给情况越好,数值越小,则表明该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供给情况越差。运用TOPSIS方法对中部六省的排序结果是:

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中部6省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均等化水平不一。中部6省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理位置相近、基本经济发展情况相似,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根据TOPSIS排序结果,在我国中部6省中,山西省的综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最高,然后是安徽,最差的是河南。其中,山西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其它5个省份高出较多,安徽、湖北次之,江西和湖南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相近,但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差,与其它5个省份构成较大差异。

3.1.2 中部6省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一。由于文章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减少了主观判断在综合评价中的干扰,相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项指标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程度。并且,根据熵值法的含义,权重越大则差异化程度越大,权重越小则表明差异化程度越小。这与借助变异系数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致的。所以,根据文章计算所得权重结果,可以看出中部6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高到低是: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住房保障>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环境保护。

依据上述结论,可以认为中部6省在医疗卫生供给方面的均等化程度最高,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均等化程度较高且两值基本相当,是在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均等化程度最低。分析其原因,大致可以认为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排序前三位的公共服务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要实现均等化的领域;二是从政府供给的角度出发,各省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使得各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但是,其它6个指标的均等化水平相对要差,各地区间差异明显。如安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支出明显高于其它5省,山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明显高于其它5省。这与现阶段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先后顺序有关,同时也与各省份的政府财政支出偏好有关。

3.1.3 评价体系具有一定可信度。文章关注的是中部6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选取了各省份在2010年度在各项指标上面的人均财政支出,既考虑了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重要供给方的原因,又结合各省人口规模的差异考虑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对性,同时又考虑到了中部地区的可比性,有一定的可信度。

3.2 建议

3.2.1 注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满足的先后顺序。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认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急需满足的方面主要体现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实际当中政府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这几个方面的均等化服务,但是随着优先层次需求的满足,居民会进一步寻求较高层次的公共需求的满足。政府应该重视其它6项基本服务指标均等化情况的进一步改善,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投入。

3.2.2 发挥政府财政职能,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财政职能应该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公共财政职能转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积极作用,使各地政府逐步拥有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保障居民公平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保障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34):4.

[2]马海涛,姜爱华,程岚,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3.

[3]丁元竹.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及其绩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18-19,

[4]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2):66-71.

[5]陆伟锋,唐厚兴.关于多属性决策TOPSIS方法的一种综合改进[J].统计与决策,2012(19):38

[6]张军仁.基于TOPSIS法的东部10省域经济实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20):85.

猜你喜欢
均等化财政支出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中国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2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