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015-12-02 03:00王河堂吴慧韫王玉平
关键词: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

王河堂, 吴慧韫, 王玉平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上海 201306)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部分高校都持续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形势之下,目前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以避免高校信息化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高校服务.目前较多文献研究如何建设信息化和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等[1-5].关于信息化绩效的研究也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是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13-17].目前和教育相关的信息化绩效研究,主要是教育信息化绩效[6-8],而涉及到更全面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9-11]则较少,而且也多受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为了更合理地评价高校信息化绩效,本文站在与已有文献不同的视角,单纯地从信息化用户的角度出发,围绕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管理,建立一套高校信息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以下分三部分:首先总结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其次系统性地给出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最后指出构建模型的方法.

1 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程

总体来看,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阶段,属于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主要开展网络基础线路的铺设和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的采购和升级工作,实现了校园网络的畅通.

第二阶段是高校走向数字校园阶段.这个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传统的纸质办公转到电子化办公.同时校内各个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各自都建设相应的应用系统,如人事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科研系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用的发展,这些系统分别成为信息孤岛.

第三阶段是数字校园统筹及平台化的一个阶段.高校经过几年的信息化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要重新构建数字校园,提高信息化水平.这个时期,完成了信息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全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突破了信息孤岛;同时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整合及平台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等.

2 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

2.1 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未来如何来决策高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是否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绩效?怎样避免高校信息化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如何发挥已有的信息化建设的最大能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它能客观地评价高校信息化绩效,使其更合理地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服务.概而言之,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帮助高校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高校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高校信息化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高校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资源,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效果,促使高校在更大的空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2 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是使高校信息化更加完善,进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我们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5].

(1)全面客观性:必须全面客观反映所要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既要保证所选择指标与层次划分符合基本的逻辑要求,又要保证所选择指标能够体现高校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与运动规律.

(3)动态性原则:它是一个有时空变化的复杂系统,将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4)方向性原则:紧紧围绕信息化对于高校的任务效果进行评估.

2.3 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自然是帮助高校更加有效的完成其使命.所以对高校主要业务所投入成本的有效性越高,发挥的价值越大,那么信息化的绩效也就越大.

很多文献已经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做了研究,高校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化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等方面.但无论建设何种水平的信息化,最终都是为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服务的(见图1).当然,信息化的绩效最终会反映到高校发展绩效上.所以应该根据其对高校的核心业务,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来制定相关绩效评价指标.

图1 高校信息化支撑结构

按上述设计,我们把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大部分:人才培养信息化绩效、科学研究信息化绩效、服务管理信息化绩效;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化绩效分支结构

2.3.1 人才培养信息化绩效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能所在,而教学是实现这一职能最重要的方式.高校在教学信息化的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成本投入,使其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将传统的黑板粉笔作业本的教学手段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等来替代;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方式等等.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如上所述都可以看作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绩效.我们对其进行概括抽象,得到信息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绩效指标如下.

(1)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程度:人才培养的实现方式是否可以做到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此指标绩效反映在给高校带来的各种招生种类和招生人数方面.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程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现实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程度;考试系统、备课系统、作业系统等等的利用程度.

(3)学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使得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更加智能优化,带来用户更加便捷的获取学校资源的绩效.

(4)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易实现程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易操作性.

(5)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使学生更有条件接受开放式教育,养成不断关注并有效获取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的信息素养,并具备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2.3.2 科学研究信息化绩效

科学研究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其信息化模型构成[9]包括:科研基础环境信息化、科研方式信息化和科研管理信息化.

高校科研信息化环境的基础包括:信息资源数字化,完善的校园网和全面的信息服务.

科研方式信息化,科研人员、仪器和信息被聚合到同一网络共享平台上,促使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式发生变化,实现了科研方式的信息化.

科研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实现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科研的扁平化管理、动态管理等.

对于科研信息化每个高校基本上都做了大量投入,根据科研信息化模型,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科研信息化绩效.

(1)科研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是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科研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获取途径及获取内容的准确度等等都有好的体验和易实现性.

(2)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的难易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是支撑科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易实现和易操作,使得科研人员较容易的分享自己和他人公开的优秀成果,促进科研的开展.

(3)对协同科研的支持程度:科研离不开讨论和交流,科研人员通过协同科研平台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实现多人协作、知识共享和沟通交流,提高效率.信息化对协同科研的支持程度很好的反映科研信息化的绩效.

2.3.3 服务管理信息化绩效

高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内部的服务管理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改进,高校的服务管理也在不断进行着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很多的支撑业务,主要涉及办公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日常校园生活,改善了学生生活质量,使高校统一协作,资源共享,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所以服务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绩效应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

(1)师生办理日常业务的便捷度:管理信息化手段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与共享等的建立,使得学校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流转顺畅,业务办理便捷,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2)行政业务信息化实现效率:高校的运转离不开每个部门对于其自身所管辖的常规业务的服务,通过对常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和帮助,使得业务的实现效率有所提高,其业务完成的效率和便捷程度反映了其信息化的绩效.

(3)行政业务信息化协作效率:随着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多情况下都强调的是一站式服务,而一站式服务背后往往是几个部门共同协作与努力.目前基本每个学校都做了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所以其协作的效率情况决定了信息化的绩效如何.

(4)校园生活信息化便利度:师生的校园生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如移动校园、感知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社区网络等等的建设,使得校园成为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数字化校园,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师生的购物、用餐、住宿、交通、娱乐、健身、听讲座和举办活动等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 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架构

如上所述,最终我们得到了,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本文主要是得到绩效评价架构,其中的指标设置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变动或者细化.这里的指标侧重于导向性,不容易量化.对于模型的求解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和AHP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再继续深入和建立最终模型并求解.

3 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为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历史使命服务的.所以高校信息化的终极目标不会改变.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管理角度,建立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变高校信息化盲目投入,盲目建设的局面.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办学资源,为高校的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1] 张永利.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99-100.

[2] 张成洪,朱宇红.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4(7):15-16.

[3] 李春兰,周增国,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27-29.

[4] 黄晋.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福建电脑,2013(8):68-69.

[5] 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1-38.

[6] 邵国良,王满四.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J].教育导刊,2008(3):26-29.

[7] 王丽红.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制定[J].教育理论研究,2013(24):253-254.

[8] 焦宝聪,赵意焕,董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4):38-41.

[9] 陈巍巍,张雷,陈世平.我国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51-54.

[10] 王兴华.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临沂大学学报,2012(10):94-97.

[11] 王兴华.基于SEM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枣庄学院学报,2012(12):85-93.

[12] 李世收,仲伟俊,孙宙.高校科研信息化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5-92.

[13] 高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新西,2010(20):128-129.

[14] 杨晓敏.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企业管理,2012(4):96-99.

[15] 王玮.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8.

[16] 王慧英.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06-109.

[17] 覃发兵.信息化绩效评价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99-102.

[18]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