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东树
中国车市近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主销量暴增、合资销量停滞,这是前期不可想象的变化,由此导致了合资企业的价格战。
日本媒体错误的认为价格战是产能过剩的简单原因,这是不了解中国车市的剧烈变化的非专业看法,而且认为自14年下半年以来的自主走弱,更是不知其不了解市场,还是别有用心。
《日本经济新闻》5月6日载文《中国汽车业产能严重过剩》,文章说,由于经济减速,销售增长缓慢,担心市场份额下降的厂商又很难止住增产能力,招致了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比亚迪、吉利汽车等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本土企业,从2014年后半期开始业绩开始出现恶化。
以上事实和分析是不准确的。
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是德系、美系、韩系等合资企业最高,1 4年近1 0 0%的,这也算世界范围内超高的产能用率。只有日系的产能利用率自钓鱼岛事件以来的近几年偏低,这是其自身原因。欧系产能利用率低是因近期审批长安P S A、广菲克等较多新企业的特殊情况。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很低,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其中老企业和半停产的壳企业仍有较多。虽然产能利用率低,但近几年自主品牌车企没有采取降价等激进措施,反而是实施价值高端化的S UV发展线路,对挣钱少的微轿等车型压低产销,调整结构,不是为了产能而盲目增量。从表中可见,3-5万元的乘用车在0 5年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5 5%,现在1 5年是4%;而5-7万的从0 5年年的1 8%上升到3 8%,7-9万的车型从0 5年的1 2%上升到3 1%,而且更高端的车型也是都有增长的,这是自主品牌理性成长的标志。如果按照日本媒体的说法,自主品牌的5 0%产能利用率,这几年价格战必然打疯了,低端车的占比应该保持较多水平。但事实的产能过剩并非价格战,反而是自主努力升级。
日系车企虽然产能利用率相对稳定在70%多,但近期的价格举措频频,其依托新品逐个调整的力度超强。与此同时,日系借助日元贬值在美国市场也是采取价格攻势,日本企业以日元贬值为武器大幅调低出口产品售价,以占据更多海外市场。以美国汽车市场为例,韩国现代汽车主力车型——索纳塔2400CC的售价为20471美元,而比其排量更大的竞争车型丰田凯美瑞2500CC售价仅为20350美元。这也是日本安倍政府的货币大贬值的促销效果。
日本媒体说比亚迪、吉利汽车等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本土企业,从2014年后半期开始业绩开始出现恶化。我搞不懂其说话的根据。
15年各车系零售同比销量增速差距较大,日系同比去年4月增速达到1 5%属较强,而自主厂家同比增速3 3%较快。德系和韩系相对表现偏保守。
15年的批发增速差距也较大,自主品牌的增速在高增速区间,其他合资主力车系同比零增长。自主品牌中的吉利和长安、长城、比亚迪等表现都是超强,这也是日本媒体的报道不准确的地方。
由于合资车企全面低迷,只有自主品牌较突出,可见问题出在合资自身的问题,并非产能利用率的简单数据。
15年车市的重大特征就是中国品牌翻身,合资增速放缓,形成走势翻转的重要因素是两者对SUV潮流把控的差异性,也就是中国品牌站到SUV的风口上。
今年中国品牌的SUV热潮推动了轿车消费群体的分流,放缓了合资车企的增速。其原因也是13-14年合资品牌在A级轿车市场靠新老车型的组合取得主流轿车市场中巨大的市场优势。但合资的A级低端新品轿车有一定的产品硬伤,黏住客户等能力不强。部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低,好面子、重实用,消费者偏好SUV车型的大空间和通过性强,尤其新购消费群体跟风效应明显,因此很多购买合资A级中低端轿车的群体也分流到中国品牌的SUV车型中。随着特大城市限购,大中城市抢购降温,小城市和县乡市场增速回升,SUV类车型增长仍可持续。中国品牌的优势是有产品创新主动权,SUV的自主突破也是中国品牌产品调整能力强于合资品牌的体现,这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品牌保持优势具有很大的支撑。
此次车展体现了自主品牌车企的SUV系列化和新能源车标配化的特征。大部分自主厂家都有新能源车展示,而SUV的产品系列已经是自主车企增量的主要动力。自主品牌通过最节能的新能源车和稍费油的SUV的完美组合,使自主油耗压力不大,近期主要目标是增量赚钱。
而车展的外资品牌展示的产品缺乏强势增量的新品,体现了合资企业的被动,很多合资企业的SUV产品线布局机会已经变成致命短板了,都知道有SUV车就能赚,但就是没有SUV车型。速度与激情在中国道路并不适合,自主品牌的SUV相对高大威猛符合主流审美,合资的SUV部分车型风格轿跑跨界偏小众市场,难以形成类似自主品牌的SUV强势增量特征。
日本媒体分析中国的合资企业降价,有点唱衰中国市场的感觉,实际没看到主力合资车企原有的促销幅度超过15%,降价主要是对促销的修正,同时也是很好的宣传攻势。而中国车市的价格体系不合理,未来的价格回归是必然的长期趋势,不以产能利用率为主要评价依据。(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