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性与现代性的绚丽交锋

2015-12-02 03:02陈思琪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现代性

陈思琪

摘    要: 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被认为是奇幻作品中的“反传统先锋”,与传统的奇幻小说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方面,《冰与火之歌》涵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因素,从创作题材、人物原型、宗教等角度均受到真实历史的启发,使其具有古典性。另一方面,小说大胆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开放式结局等现代主义元素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的艺术手法富有现代性。本文从《冰与火之歌》创作的古典型与现代性两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探析作品的现代美学价值,进而通过接受美学理论阐释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关键词: 《冰与火之歌》    古典性    现代性    接受美学

194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贝约恩的乔治·雷蒙·理查·马丁,在取得硕士学位后陆续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短篇作品,擅长以感伤怀旧的浪漫笔调和略带歌特气息的荒凉氛围,糅合进恐怖小说元素的科幻作品中,受到读者瞩目。作者曾在一定时期转向影剧界发展,担任了多部电视剧集的编剧工作。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退出影剧界,转而投入《冰与火之歌》这部大型巨著的创作中,在吸收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借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将题材的古典性与艺术手法的现代性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奇幻史诗之英雄赞歌。

一、《冰与火之歌》的古典性

这里所谈的古典性是与现代性相对而言,界定为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流文论的19世纪之前,涵盖了古典主义文论的所有历史时期的创作特点。作为奇幻史诗的《冰与火之歌》本质上具有史诗风格,它的古典性首先体现在整个故事构架受到了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启发。此外,古典性还体现在作者马丁在创作时总体上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即作者站在一个冷静客观的角度真实地反映现实,不流露个人情感,不带个人好恶去评价事实。

(一)故事取材受中世纪历史启发

《冰与火之歌》与其他传统奇幻小说相比,并非一部完全意义上的虚构奇幻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多取材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作者马丁大学期间辅修的专业是中世纪史,他也曾经宣称《冰与火之歌》整部作品从宏观上来看,它的情节都是受到英格兰史和欧洲中世纪玫瑰战争这个历史事件的启发的。小说中维斯特洛大陆地图实际就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岛的翻转,古英格兰七大王国的雏形直接启发了小说中九大家族纷争的撰写。

此外,在具体情节的设置上,马丁也多方取材于真实历史或者中世纪传统。比如直接造成史塔克家族衰落的悲惨的“红色婚礼”此一情节,马丁说灵感来自于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晚餐”和“格伦科惨案”。小说中多次强调的“宾客权力”实际上是古希腊时期的真实习俗——吃了盐和面包,双方不得加害对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紫色婚礼”一段也是取材于1135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去世,其外甥布鲁瓦的斯蒂芬抢先赶到伦敦宣布继承王位。又比如,小说中很多习俗均来自于真实史实,比武审判来自于中世纪传统,呓语森林之战取材于陶顿战役等。小说在故事背景、情节的设置上均受到了真实历史的启发。

(二)人物原型可溯源到古希腊神话

饱受西方、特别是圣经与古希腊神话熏陶的作者马丁,同样借助于西方神话的人物原型来塑造笔下的人物。小说中艾德·史塔克的最终结局让人想到《圣经》中替罪羊的原型意义。“替罪羊”这一词来源于《圣经》,它寄托着一个人的罪恶,在献祭神时将其杀死,象征它已代人受过,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免除了人的罪责。艾德作为维斯特洛大陆之北的重要城市临冬城的北境守护,曾经作为现任王国劳勃的朋友,帮助他夺得了王位,艾德本人作为忠诚、正直的“国王之手”,最终也像《圣经》的“替罪羊”一样,代王后瑟曦以通奸乱伦之罪而无辜牺牲。

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兰尼斯特家族的提利昂的性格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原型极其类似。首先,提利昂的出生导致了母亲的死亡,这与酒神的出生经历是一样的;其次,传说提利昂是伊里斯二世的私生子,酒神在希腊神话里也据说是宙斯的私生子;再次,提利昂经常宣称自己是某某和美酒之神。提利昂玩世不恭、沉迷酒色又幽默讥诮、智慧多谋的性格特征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性格极其吻合,提利昂的人生经历与狄奥尼索斯的经历一样充满坎坷;他们之间最重要的相似点在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是直接推动希腊人建立法则的神,而小说中的提利昂将是推动维斯特洛王国建立新秩序的人。可以说小恶魔提利昂的人物原型出自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狄奥尼索斯。

此外,小说中其他很多人物原型亦与西方神话相关。比如瑟曦形象的塑造来自古希腊神话中善妒骄纵的天后赫拉的原型;艾莉娅形象受到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的原型启发;“魔山”格雷果·克里冈的家辉是三只狗,这与西方神话中地狱三头犬的无自我意识、纯粹听从主人安排的特征相类似。

(三)小说中的信仰受历史上古代宗教的影响

《冰与火之歌》的古典性在于马丁对于西方古代宗教的借用,小说中围绕各个不同家族、不同势力、派别纷争的描写,除了注重权力和谋略的较量外,还凸显了各个宗教信仰的不同与斗争,使得小说构架更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维斯特洛的主流宗教“七神教”实际上融合了古典西方传统宗教的母性崇拜的因素;艾莉娅所信奉的让她忘却仇恨、埋刀葬剑的“千面之神”信仰与伊斯兰教阿萨辛派的教义相似——传道员随时准备执行总传道师的命令,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巫女梅丽珊卓借助所信仰的“光之王”迷惑拜拉席恩的火神教类似于历史上的摩尼教教义——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绝对至善的光明王国;多神系统的北欧神话与布兰追寻的乌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欧神话的一大特色就是世界最终是会毁灭的,这就是诸神的黄昏,这场战役无可避免,也注定众神必定失败。但即使如此,北欧的众神依然坦率地面对这最终的结局,而在世界灭亡之后,残存的神会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

作者马丁正是在内容题材上借助了欧洲中世纪历史、西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原型和古代宗教的启发,总体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创作了《冰与火之歌》,使其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同时也充满了奇幻史诗的古典性。

二、《冰与火之歌》的现代性

《冰与火之歌》与传统奇幻史诗最大的不同点和创新之处在于作者不拘于借用古代史实、运用现实主义客观刻画的手法进行创作,而是大胆吸收各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在创作思路上采用解构型的“开放式”结局描写;在创作手法上运用多视角、无固定视角的叙事策略,形成“无主角”叙事特点,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期待视域,形成了与传统奇幻史诗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解构型的“开放式”结局描写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一种反传统的解构主义思潮,目标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解读传统,而像善/恶、真理/谬误等二元对立的形式是西方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模式,并且两个对立项并非是平等的。德里达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解构这个二元对立的模式颠覆“中心主义”的传统,重新获得意义。

马丁在《冰与火之歌》的创作中解构了主角/配角的二元对立模式,使得小说中没有所谓的“中心主角”,从而打破了传统史诗中代表唯一价值评判的主人公形象,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并且代表着不同的势力派别,随着情节发展渐次出场和退场。

相应的,小说中并没有设置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结局,作者并没有对好人寄托长久的理想,比如视荣誉和正义高于一切的艾德最终反被自己的善良坑害;作者同样不给恶人投去贯穿始终的仇视诅咒,比如第一部中的詹姆,他刚出场的时候是不可信任的弑君者,是与王后姐姐通奸的罪人,他们的孩子抢夺了拜拉席恩的继承权,也是他在乱伦之事暴露后把史塔克不到10岁的布兰推下了城堡致使孩子残废的凶犯,在呓语森林被罗柏俘虏后仍然信口雌黄不知悔改的恶人,直到他断臂之后遇到了布蕾妮,整个人生才有了反思与改变,这成为其人生真正的转折点。在马丁解构型的叙事笔下,所谓的善人会变成恶人,恶人也会改变的传统结局丧失了,传统叙事中的绝对道德判断丧失了,在作者的磨刀霍霍声下任何人都是不安全的,任何人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都被世代的权利争夺牵扯在一起,再伟大的义举都可以有一个猥琐的初衷,再卑劣的行径都可能冠上至高无上的荣誉。解构型“去主角”、“去中心化”的创作模式直接导致了小说中的“开放式”结局。

(二)多视点叙事策略

叙事视点探讨的是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叙事。按美国评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指的是“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①。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是《冰与火之歌》区别于传统史诗写作的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马丁在写作中始终坚持第三人称叙事,每一章都从某一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讲述,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特定人物,一个固定视角带领读者站在其角度感受这一人物、这一视角的想法和动机,而不会看到其他人物、其他视角的想法和动机,每一章阅读过程的积累,使得读者在阅读完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从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思考问题,全面了解整个故事。

以兰尼斯特家的詹姆为例,他作为一个弑君者、乱伦的罪人这些负面评价都是通过别人的视角看到的,而描写他整个人性开始转变则是站在他本人的视角,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才真正实现了读者对詹姆本人的认识。凯特琳派布蕾妮押送詹姆回君临交换女儿珊莎的一路上,作者站在詹姆的视角上,对布蕾妮嘲笑加讽刺恶语不断,两人争斗受伤却又共度危难。回到君临,詹姆看到的是姐姐瑟羲的愚蠢专横和冷语相向,爱情已经远去,当他最终成为御林铁卫卫队长负责撰写《白典》而不禁回首往事时,读者与他的视域完全重合,与他一起感同身受般忽觉人世倏忽:“黄昏到来,阴影渐长,詹姆独坐桌旁,燃起一根蜡烛。他翻开白典,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页,接着从抽屉里取出笔墨,用笨拙而颤抖的左手开始书写。那字体,好像属于刚向学士讨教的六岁幼童……他写完后,在左上角绯红底色上的金狮纹章与右下角的纯白徽记之间,还留有四分之三的空白……从今往后,他的路由他自己写……”②多视点叙事使得读者能够分别站在每个人物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悟,能够看到每个人物成长的轨迹和人性的变化。

(三)从接受美学看其创作的得与失

《冰与火之歌》创作的魅力之一在于作者借用了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手法颠覆了奇幻史诗的固有传统,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通过采用解构主角的“开放式”结局描写和多视点叙事策略使得读者猜不到故事结局、找不到人物的最终定位,难以寻求作品主题与绝对的价值观判断,从而给阅读本身带来了极大挑战,马丁也坦白说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就是把事情搅得模棱两可,以及制造悬念。从接受美学上来看,作者不断地突破读者的期待视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期待视域被突破得超出了读者一定的接受范围,往往也会使其丧失阅读兴趣。

期待视域这一术语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当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它只有打破这种视域使新的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构成新的期待视域。姚斯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域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③。

《冰与火之歌》以其独特而大胆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挑战了读者的期待视域从而获得了好评的同时,也由于之后的叙事过多地冲击了读者能接受的心理范畴而有失偏颇,使读者丧失了部分耐心。这种范例表现在美剧情节的设置上尤为明显,比如,作者花了整整四部的篇幅对史塔克的珊莎进行铺垫,到了美剧第五集时,花费精力铺垫的珊莎成长的意义只是为了促发一个堕落可悲之人席恩的觉醒。雪诺历尽艰难和守夜人与野人之间的复杂环境终于当上了守夜人总司令,最后竟然被巫女暗算、同伴暗杀。凡此种种结局都大大超越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使得小说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渐渐削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阅读和创作之间始终都要保持新的契合点。

结语

《冰与火之歌》作为当代奇幻史诗的代表作,已获得了阅读界的广泛好评。这得之于作者乔治·马丁成功地将奇幻史诗的取材古典性与艺术手法的现代性很好地结合在了创作中,在选取历史史实、西方古典神话与宗教信仰等古代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运用解构型的“开放式”结局描写和多视点叙事策略,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期待视域,同时,结合期待视域的接受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注释:

①艾伯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61.

②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重庆出版社,2012:219.

③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1.

参考文献:

[1]乔治·R.R.马丁.谭光磊,屈畅,译.冰与火之歌[M].重庆出版社,2012.

[2]艾伯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汪雪.视点叙述策略——论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聂时佳.从目的论视角评析《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中文译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