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再造:拨动优化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敏感神经

2015-12-01 09:59花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流程标准

花洁

课程标准,是落实课程方案的标尺,也是实现科学育人的基准。因此,优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基于课程标准是一种“坚硬”,那么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与评价工作则是一种“柔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必须有“坚硬”与“柔软”的和谐。而针对现实问题,寻找到突破口,是最关键的。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通过教学流程再造,拨动优化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敏感神经,注入在新环境下“课堂创新”的基因,在优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观念转变,是教学流程再造的前提

流程,是一种程序,有其必然性,但流程也是可改变的,更可以因遵循的理念不同而产生重新设计的冲动,并通过重组与创造产生新的效益。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般的教学流程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点的,课堂显得比较沉闷,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而立足于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进行教学流程再造,即从原先以知识的掌握与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流程,由单纯的教师“教”的固态转向学生学与教师教并重的“学”的动态,就是将教学流程置于课程标准的框架之内,用标准引导评价和教学,达成标准、评价、教学、学习的一致性。

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流程基于教材、教师经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了标准、评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作用,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既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达成,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与学的作用。

而再造的教学流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换为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前预先提出学习期望,评价标准具备精度和准度。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基于标准整合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具体化、操作化、可测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就水平,评价的策略和工具严格的与内容标准中的领域水平和描述及其本质一致。评价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或学习中的表现,并且随时、频繁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达成标准、评价、教学、学习的一致性。

在今天,进行教学流程再造有其必然性,表现为:其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从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教学转为更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得怎样,是一种更加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其二,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唤醒与共同发现。可以说,教学流程再造,是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关注人、关注学习的一种意识再现,也是“课堂创新”关注潜能开发的一种品质深造。

课堂入手,教学流程再造的重地

教学流程再造的重地在课堂。我校敏锐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能量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量,自2007年7月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学校建立的“互联课堂”,就是教学过程再造的集中体现,也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具体探索。我们认为,引入数字生活,是“互联课堂”成型的现代理念;开放性互联,是“互联课堂”成优的显著特点;环境、资源、方式“三重唱”,是“互联课堂”成势的强大支柱;数据重构教学,是“互联课堂”成名的经典突破。

诚然,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流程再造,并不是要形成划一的流程模式,而是要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自下而上地根据学科特点从多个切入点创生多样性的策略应用。下面列举4个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任务驱动,捕捉学生思维差异

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通过任务驱动,捕捉学生思维差异,基于学生的差异学习和累积的数据确立重难点,再造教学流程。

课前教师研读课标,分解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量表,基于量表,使用翼学院平台“发布课前学习挑战任务”。课前任务包括微视频学习、挑战练习和学习圈讨论等活动。当学生在平台完成课前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图表了解、分析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情况。

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单次完成情况的结果分析,包括完成情况、微课情况、练习情况和讨论情况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哪些学生完成了、哪些学生在进行中、哪些学生尚未开始、完成挑战任务前教师的微课学生看了没有、各花了多少时间、练习花了多少时间、每道题用时多少、答案正确率分布情况如何、学生个体是否发表讨论或参与讨论。同时红蓝两色可视化对比了全班整体完成情况和个体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迅速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快速鉴别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在微课笔记中、学习圈讨论中得以显现。为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教师也能根据用时长短与正确率高低,调整教学重难点,用时长且正确率低的部分予以重视。二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趋势、学习特征。教师可以更明晰重点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与学生,也可以分析学生的线上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学习效度等,帮助教师在后续的学习上做出相应改变。

学生学习持久的热情更多来源于同伴之间,来源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气氛。因此,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更多的是各种形式的学习圈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加班级圈与全班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挑战圈,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学生自行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通过个人圈进行合作学习。

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发的学生间的互评增多了,从自我的学习衍生到学生间互动学习;思维呈现的途径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文字、语音、图片、拍照皆可。

教师的指导变得更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和学生互动,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提高了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热情,课堂结束后又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通过任务驱动,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让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隐性思维差异显性化,从而以评价指标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当然,捕捉思维差异的目的,不止是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方向性。

2. 找衔接点,内化整合架构联系

在数学学科新课教学时,教师通常会寻找一个旧知,建立与新知的链接,作为教学的引入。这个链接是基于教材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并且教师往往默认这个旧知学生已经掌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学生已经淡忘,有些尚未掌握或牢固掌握。课堂中,教师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将旧知与新知频繁链接,进行整合。在旧知与新知的不断沟通中,内化新知,感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旧知得以巩固,并促进迁移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的提升。

3. 应用软件,实现教学评价融合

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应用开放的社交软件与教学、评价全过程融合,通过有效提升口头作业价值,打通学校内外无形的壁垒,实现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贯通的新格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严格控制语文的课外作业量,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外作业”。在实际学习中,口头作业从布置到完成,存在着下列问题。

由于口头作业大多在课外完成,大部分教师的口头作业形式,排在首位的是读,其次是背,再次是收集,更偏向于对字、词、文的巩固,但学生完成情况教师无法即时知晓,通常采用家长在书或本子上签名的方式,家长“被参与”,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转嫁,签名成为流于形式的负担。日常教学中,口头作业的检查会有两类现象。一类,教师轰轰烈烈地布置,潦潦草草地收场。长久以往,学生认为书面作业是硬任务,口头作业不一定会检查,可以偷懒,甚至不完成。另一类,教师非常重视口头作业,利用一切时间、结合到教学中进行检查,但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完成的怎样)还存在难度。口头作业通常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互评为辅的方式,评价标准由教师制定,教师的权威性导致口头作业“只有压力,缺少魅力”。

我校语文教师通过工具应用,使口头作业全程记录,全息化,要求明确、完成便捷,过程更精细;教师引导、圈式关注,全体交互,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快乐,形式更精致;标准前置,自我管理、影响他人,超越自我。评价更精准。两年来,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口头作业贯通的不仅是时空,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通。从课内教师的板书到课外学生的智慧分享单,贯通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能力。从教师建立评价标准到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与评价,从教师的教学流程再造到学生的学习流程再造,贯通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了人际交往与内省智能。从个性化辅导帮助到同伴相互影响,从教师家长看得见孩子的变化到养成了新的学习习惯,贯通的是师生情感、生生情感,贯通的是学习热情与持久力。

4. 利用量表,强化过程评价量化

英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将评价前移,利用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让课堂有了一致的方向和差异的比照,达成标准、评价、教学、学习的一致性。

策略的核心是“评价前置,细化量表”,即把教学评价放在教学活动进行前,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换为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量表,评价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预期目标的距离以及如何达成目标。教师清晰的目标意识是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关键。课前,教师研读课标,根据课程标准关于一级目标的描述以及研读课程标准的评价部分,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做到科学、合理、具体、准确。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以及评价对象五大要素。例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相关语境下,学生能够借助动物图片正确说出pig、cow、duck、chick四个核心词汇。其中“在相关语境下,能够借助动物图片”是行为条件,“学生”是行为主体,“正确”是表现程度,“说出”是行为动词,“四个核心词汇”是评价对象。单元目标是通过两课时教学的推进,最终达成的,并非是两个课时目标的叠加。目标撰写要注重整体性和递进性;接着,设定合理的教学评价预设,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并且要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过程,课内小组合作、课外口头作业的情况也进行分层评价预设;然后根据评价预设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分为三档,其中B档是标准档,要求70%~80%的学生能够达到。A档的同学能够出色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C档的同学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个别辅导,通过一个阶段逐步达成。教师通过整堂课的观察与记录,结合课外口头作业的情况,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根据评价量表实现过程性评价呢?教师采用口头评价,组内个人与集体过程性记录相结合的方法。Very super! Excellent!属于A档,good,nice属于B档,OK./Yes,but...属于C档。每组的小组长根据教师给予的不同评价在相对应的组员名字下方敲上对应的章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课堂中教师还会就观察到的学习习惯等给每个小组加星。

有了明晰的评价预设、评价量表以及过程性记录,教师、学生都对达成目标一目了然,整个教学与评价的过程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是一种客观标准,是一种绝对评价,个体的表现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其所处群体的其他人进行比较,所有学生都可能是成功者,教师也能更好地帮助C档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达到标准,有效达成了标准、评价、教学、学习的一致性。

提升品质:教学流程再造的价值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课程标准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尺,又是流程再造的准绳,评价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新的教学的起点,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是两个相互巩固、相互诊断、相互促进的过程。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流程再造,基于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带来了两大转变。

1. 将“以学习者为中心”显性化,发现不一样的学生

通过classdojo、翼学院等工具、平台,还原了学生在校内、校外学习生活真实和完整的全部表现,既有课堂教学中、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合作习惯等;也有通过在线学习个人化进度反映的学习兴趣、学习圈参与讨论的次数、发表的话题反映的学习深度、完成挑战时间、正确率反映的学习效度,更有两年来群体、个体学生认知语言运动发展状况的分析。多种评价任务、多维度分析评价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和个体的个性化问题都得到关注。

2.将“重塑教师新角色”演绎化,成就不一样的教师

流程再造,基于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流程,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专业性整体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做出正确的决定。学校61%的教师通过了“翻转课堂”课程学习(全国通过率仅为20%),教师通过翼学院教育平台创作、分享、传播课程以及组织翻转课堂的学习。截至2014年底,共创作微课程219节,练习318组,涉及小学各学科知识点547个。学生在平台学习微课程16827次,完成练习135080组,累计用时101784分钟,师生互动讨论48619次,日均讨论达405次,平台最高日访问量达到4万次。当然,还更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一切表现的细心与耐心,以及走进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从而让教育更加充满智慧。

学校通过鼓励教师创生了流程再造的不同策略与应用。有的是从教学与评价某个环节的设计入手,进行重组与创造;有的从整体学习进程出发,进行创造, 迈出了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第一步。下阶段,学校将从“学科滋养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基于数据的教学流程再造”“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两大抓手,加强各学科流程再造策略的共通、共融,逐步实现多样性的统一,进一步形成整体推进的策略与行动。进一步完善翼学院平台,还原教师的行为改进轨迹,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造游戏化的教与学情景,以知识网络、微课程、测试、评估为核心内容,配置每个知识节点的动态自适应练习,在知识原点的级别上对学生进行学习诊断和学习建议,动态往复循环形成的数据将帮助教师进行教室分区、学生分类、任务分层、课型分设、按“类”施教、循“个”促学,并逐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与教学评价功能。

优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承担教育使命的学科意识,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法则。而教学流程再造,就是将基于课程标准的规范与创生结合起来;就是将基于课程标准的科学育人与有效教学融合起来;就是将基于课程标准的领会与践行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流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