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 马志君 于潇 张彦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信息技术技术手段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愈加重视,不少专家与学者纷纷加入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这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增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真正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历史任务,这是所有教育部门以及高校体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收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资料,以及国家及省内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会议纪录,并进行归纳、演绎、整理和分析。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亲自到各地市高校进行调研,对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访谈,并随时记录。
综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环境所形成的Opportunities、Threats、Strengths、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沿用多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抹杀了积极性与互动性,虽然这些体育教学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功效,但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体育人才,因此,很有必要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分析。
现阶段大多高校仍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虽略有改动,但都是以传统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这一被动思想为主体构建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体育课堂应有的积极和互动性。旧的教学模式曾经发挥过一些作用,但面对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现实,这些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其弊端愈加明显,对教学效果的掣肘显得愈加突出。要想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对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源自苏联,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系统全面批判和否定人本主义思、完全吸收苏联经验的结果。是对苏联教学模式的照搬,其特点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统一性,不但教育制度要进行统一计划,连教学内容也要统一计划。该教学模式把学生、教师、教材作为教学基本要素[1]。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是有帮助的,但其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首先,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是看到了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抑制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会表现出不爱运动怕累怕苦的行为,对体育教学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其次,由于教学上只重视章节片段的教学,从而忽视了知识的内部衔接和知识的整体统一性,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上效果也不尽相同,是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最后,无论是模式、方法,还是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对体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导致老师厌教的情绪滋生,使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目标难以完成顺利完成。
该模式是一种适宜互动交往的体育活动模式,它既强调教师的指导,也重视学生的参与。这种教学模式出现在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先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然后开展通过相互合作发挥群体合作功能性,共同解决或讨论某一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比较重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都比较重视[2]。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先驱指导思想是完成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各领域的通力支持与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同样也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基本教学程序为:分组→设置问题→寻求解决方式→协调合作→竞赛→体验合作乐趣。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也经常被称为“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内“成功学”思想指引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群体,所有体育项目都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为主,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主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运动学习乐趣,同时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心理素质的考验也很严格,要求学生跨越心理极限,挑战能力极限,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获得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以及奋发学习的信心。
这种教学模式于20世纪引入我国,它重视素质教育和快乐体育的结合,但因为引入时间短,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它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和意向,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全面发展[3]。这种模式能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和统一,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俱乐部模式”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制度下引进而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有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需要辩证的分析,使其“东方化”本土化才能适应中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在我国高校显然引进后的消化、再造工作没有做好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适合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发达地区的高校和师资较高的学校可以先进行试点,然后有的放矢推行到全国,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薄弱地区国家投入较少的高校现阶段难以全面普及。
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将朝着自主化、现代化、全面化、终身化、开放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未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更加地开放、合理,将采用多种途径、方法、形式来满足学生不同体育教学要求,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体育课堂也将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在此基础上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秉承优化教学结构的思想,共同为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1]杨丹.关于学校体育阶段交叉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2(3):60-62.
[2]仝东峰,何少钧.竞争合作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4):78-80.
[3]王燕桐,徐成立,杜光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80-82.
[4]董胜利,林克明,徐虎泼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