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发展
——基于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视角

2015-12-01 09:52吴建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吴建逊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发展
——基于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视角

吴建逊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综合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当前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剖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给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寻求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发展之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设路径;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在文化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在人们生活结构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1]。少数民族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表现形式,泛指由多民族所组成的国家中,人口数量上居于少数的各民族所拥有的凸显本民族特征的体育[2]。追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渊源,可发现其与西方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具有不谋而合的相似——都承载着特殊的仪式意义,或为宗教祭祀典庆、或为喜庆丰收胜利等而诞生,成为其展示民族风情的盛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承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简称全国民运会)应运而生,使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全国民运会作为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台,它在增强各族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具有的强大社会、经济、政治、体育等功能已为人们广泛认识和认可。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继承与发展途径单一,主要通过举办各层次的民运会这一平台来实现。在社会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文明冲突”等问题的挑战,呈现出衰弱甚至消亡的危险,如何拯救民族传统体育并在发展进程中发扬光大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底蕴分析

1.1 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按我国官方目前的划分,在中国大陆现共有56个不同民族。从文化的传播学角度看,多民族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民族大团结的前提。汉民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分布地最广的民族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同时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受“华夏文化大统一”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曲折中成长:地理差异,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族群林立,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3]。历史经验证明不符合民族特点,缺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注定走不了多远,而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生产劳作过程中历练形成的体育文化结晶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绚丽悠久的区域文化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同等看待。在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中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中华传统养生健身项目的挖掘、救理和推陈出新工作。”[4]。2005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把全国民运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定期举办,国家的财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也为其提供保障。为了挽救更多濒临失传的民族体育,更好地发展民族体育我们应该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在挖掘、整理项目上。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二级学科,随后相继设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研究范围也由武术逐步扩展为包括武术、气功、养生、少数民族体育等在内的更广阔的领域,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这无疑对“脆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庇护与助长,但苦练内功,加强自身竞争力应当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历经了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自省时,要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文化的自觉。面对当今社会的主体文化或强势文化,要敢于把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话语权”,甚至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文化“逆袭”。

1.2 多元价值格局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源地多为地处远离文明中心的边疆、也是经济社会等较落后地区,属于“弱势”文化群体。现代普世价值观认为,每个人、每个族群、每种观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价值观的平等性要求,尊重异己价值观,价值观面前没有谁比谁更正确或高一等。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主流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影响,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显得势单力薄,在面临国外强势文化侵袭,国内发展缺乏应有的“土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寻求其“文化的价值”突破重围;在东西方价值观念互相渗透、融通发展的今天,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价值重塑外,加强对现代人价值观念的引导也显得十分必要。

根植于各民族社会生活沃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反映了本民族那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也体现着本民族所追求的信仰,而一个民族的信仰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在国际发展日益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下,传统的价值文明能否在现代多元价值格局的现代社会延续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现代文明的考验。从近几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部分项目的发掘、传承的现实上看,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然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其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现代价值观念面前如何使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与时俱进,实现“价值创新”并得到发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格局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启示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归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展示路径主要是依托全国民运会这个大舞台,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下,在全国民运会自身面临举办规模不断膨大(参赛项目、参与人数、竞赛表演场馆等)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全国民运会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

2.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瘦身计划”给全国民运会的启示

全国民运会是以少数民族为参加主体、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内容的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是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平台。党和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对民族传统项目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强,近1000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确定,极大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但与此同时,民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资金压力等系列问题,因而节约成本,为民运会“瘦身”成为改革的必然。从1953 年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运会到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运会,无论是参赛队伍,还是竞赛项目都呈现膨胀的态势。从参加的民族看,第一届只有13个民族参与,第二届开始都是55个少数民族全部参加;从参加运动员的数量来看,第一届395人,到第九届6773人参加,接近翻了20倍;而竞赛项目也从第一届5个(第二届只有2个)到第九届16个项目,也是在逐届上升;表演项目就增加更快了,从第二届的68个发展到第九届的186个,而且每一届都是在大幅度增加(详见表1)。

表1 历届全国民运会举办时间、举办地、参加民族数、运动员人数和项目数统计

注:资料来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938.htm,并经整理。

表1反映出全国民运会的发展规模逐渐庞大,政府投入的人、财、物也相应增加,然而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是有限的,因此对民运会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面对不断膨胀的民运会规模,从持续、健康发展的视角看,现代奥运大家族的奥运“瘦身”给了民运会的项目设置改革很大的启示:未来奥运竞赛规模将固定在“25+3”的项目,25种为必办项目,另外3种就有可能离开或续留奥运。因此,哪个项目未能进入25项的“保险箱”,就有可能离开奥运大舞台。奥运“瘦身”给我国民运会项目设置、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尝试进行必办项目结合“轮换项目”,当然这些被轮换的项目,也需要建立一个“准入”、“准出”的评判标准。这一举措能使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项目都能在全国民运会这个平台上提供展示的空间,促进共同繁荣。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全国民运会发展的对策:“四对关系”的谐调发展

2.2.1 “艺术与体育”的谐调

同为文化分支的艺术和体育均来源于生活,它们具有同源性,并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表达形态出现在体育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体育项目中,给人以体育美的享受。目前全国民运会的部分项目设置见仁见智,在体育与艺术间徘徊。众所周知,大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喜欢用歌舞来表现生活。因此,依目前的评判规则全国民运会的表演项目不可能将歌舞和运动截然剥离,且两者间也没有客观、明确的划分标准将之区别。

艺术在给民族体育带来观赏性的同时,其模式化的套路又会使民族体育陷入“花拳秀腿”的体育“花架子”之中,而过于突出运动的刚强、健力的体育表演又缺几分艺术的柔美。体育运动因有表演艺术而具备了艺术性质,从审美视角看,融合了艺术的体育更能吸引观众,更容易获得推广。民运会表演项目强化体育性,目的是为了普及推广民族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全国民运会项目发展的总体思路:切忌把“体育表演”变成“表演体育”,在传统体育盛会上把艺术和体育本末倒置。避免纯文艺类的项目被搬上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舞台,体育的盛会应该更加突出大众化的体育性和健身性。

2.2.2 “竞赛与表演”的谐调

竞赛与表演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的和谐发展能促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尽管全国民运会有别于职业体育比赛,而随着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全国民运会特殊的社会政治意义背后,仍然可以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影子。虽然在当今世界体育的西方竞技仍然是主导,但是我国民运会的竞技项目与西方主导的竞技项目却有“民族性”的本质不同,而一味的模仿带来的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化,乃至丧失的代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传统运动与竞赛项目宪章》中宣称:“传统运动与竞赛项目有其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无需加以全球化或标准化……应谨慎确保全球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不致使传统运动与竞赛项目大量灭绝。”[6]。目前在全国民运会中入选的每一个比赛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都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化而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少数民族对比赛项目的急功近利,就是“锦标主义”的再现。而全国民运会的组织机构在增加新的竞赛项目时规定:至少在上届民族运动会上获得表演一等奖才有资格被推荐为比赛项目,这不仅突出了项目具有表演的功能性,也在客观上也强化了表演项目的体育性。

目前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越来越多,已从第一届的22项发展到第九届的186项。经历近几届全国民运会的改革,表演项目的规则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其反映民族性、体育性,兼顾观赏性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为了更充分地展示少数民族丰富多采的体育文化,走出“制度困境”的民运会通过增加竞技类、技巧类的表演项目,提高综合类项目的体育性等达到改革的目的。目前表演项目的分类已日渐成熟,各参赛队对规则的理解也更加准确;裁判的评判尺度也更加明晰:竞技类表演项目关注其比赛风貌和规则,技巧类表演项目注重其技术表现形式与难度,而综合类表演项目则看重其表演激情和现场感染力。

2.2.3 “继承与发展”的谐调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唯一出路,尤其在西方竞技体育作为全球主流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只有通过不断与之交流,汲其精粹,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动力。从我国清末“闭关锁国”的封建政策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改革成果看:改革开放是中国复兴发展必经之路。同样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要发扬光大,也必须走发展改革之路。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在于如何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而其关键又在于社会发展变革中如何保住“原生态”的民族特色,这个“根”。

文化的“原生态”指活态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7]。继承不是全盘吸收,而应是对优良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不是“舍本逐末”的改造,而应是富有时代性的锐意“创新”。辩证地看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的过程。要发展首先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展;而只有发展了才有后者可继承的东西,因此,继承和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在文化更新大潮中某些民族传统项目出现观赏性不强、推广不起来等困境,为了刻意迎合现代人的品味,经过功利主义者的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大换血”,异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终导致了优良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本真。当民族传统体育失去其生存的“原生态”土壤,则其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4 “市场与行政”的谐调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以及职业体育的兴起,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里的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步入市场为人熟知,而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和价值也被开发出来。目前体育产业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我国民运会属于非盈利性组织,从其前期场馆建设到举办赛事整个过程投入资金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结合社会筹集的部分资金进行运作。我国在第四届全国民运会(1991年广西南宁)首次“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开创了民运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先河,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也标志着我国民族体育在市场机制下有了新发展[8]。近几年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民运会的推动下开发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地方特色旅游,部分地区开办了体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村等。这些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已开始发育,但是相对于国外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的运营等非盈利组织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的民族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主导的行政行为介入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意义,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展幼稚阶段。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壮大,全国民运会的举办已取得众多成功的经验,适当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激发民间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是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国情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土地,场馆设施及建设,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比赛的举办权等等,都是垄断性质国有的,存在大量闲置浪费情况,社会的自觉自发力量弱小,只能走从上而下的发展路子。放开市场,让民族传统体育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才能经受得住西方主流体育的经济侵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只有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才能突破政府行政计划与市场调节之间失衡的瓶颈。

3 结语

从历史看,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9]。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各自文化的内在法则,这种法则潜意识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意识深处。在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守住民族特色性的“根”,积极主动展示自我,与主流体育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发展平衡;在依托全国民运会发展来壮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可借鉴现代奥运会的经验(如“瘦身计划”),同时平衡处理好自身内部冲突,如项目的艺术性与体育性、竞赛与表演等,其次通过加强开放性及与媒体的沟通,相信在现代强势信息媒体的推动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民族体育之路。

[1] 张 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

[2] 丁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实效性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05):18-22

[3] 朱泳,黄滨.论民族体育文化自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102-10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A].2005,6

[5] 赵学森.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76-77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统运动与竞赛项目宪章(序言)[A].2005:1-2

[7] 苗欣.“原生态”理念与农民安置社区涉及问题研究——以长沙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03:17

[8] 朱建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回顾与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10(1):73-76

[9] 任莲香.全球化与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0(1):81-83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value pluralism

WU Jian-x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 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reason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 problems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sports, and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tents and valu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ethnic sports. It argues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value pluralism bring about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sports. It aims at seek the distinctiv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path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value pluralism

2015-01-15

吴建逊(1972-),男,广东翁源人,副教授

G812.6

A

1007-323X(2015)04-0042-04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