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运动
——积极防治人际关系“异化”的一个路径选择*

2015-12-01 09:52何文多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异化全民竞争

何文多,周结友

(1.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警体技能部,广东 广州 51053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

全民健身运动
——积极防治人际关系“异化”的一个路径选择*

何文多1,周结友2

(1.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警体技能部,广东 广州 51053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

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等“异化”现象是市场经济、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它是一种“社会疾病”,其本质是人际关系中缺少“情感”成分。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联系我国人际关系的实情,运用文献法阐释了人际关系“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功利化与冷漠化。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以国内外体育功能的实证材料和相关学者的理论观点为基础,逻辑地推演出全民健身运动在培养人们情感--道德感、美感方面的积极功能。

全民健身;人际关系;异化;情感;健康;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充满“人情味”,带有较浓厚的情感成分,具有民主平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等基本特征。然而,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功利化”、“冷漠化”等人际关系“异化”现象。人际关系的“异化”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碍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碍于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有鉴于此,党中央提出: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1]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种和谐创建活动和身心健康保健手段,其在增进人文关怀,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功能是积极而显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3]本文立足于全民健身领域,从道德感、美感(人类高级社会情感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探究了全民健身运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感、美感,防治人际关系“异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1 人际关系“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客观上表现在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性质和方法上。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4]“不同的人际关系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5]。

所谓“异化:译自德文Entfremdung。词义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4]“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而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6]对照“异化”定义,可以看出当今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是人际关系“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2 健身运动是防治人际关系“异化”的一种积极手段

在防治人际关系异化方面,体育有着其特有的功能。当前,我们要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机制首先要扫除的障碍就是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冷漠症”。实际上不论是人际关系功利化,还是“冷漠症”等人际关系“异化”现象,其实质上是人际关系中缺少“情感”成分,而人际关系中一旦缺乏情感,就会出现“异化”现象。“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具有情感(或情绪)基础”。[7]“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8]全民健身运动在道德感和美感的形成和增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而显性的。

2.1 健身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感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现代汉语词典》)“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8]健身运动之所以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感,是由于健身运动所具有的以下特性所决定的:规则性、竞争性、合作性、互惠性。而这四种特性是培养人们的道德感所必须的。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现代汉语词典》)“道德中的准则和规范”就是人们言论、行动等所遵循的规则。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看来,规则训练是道德行为的开端,道德的实质就是遵守规则。(《道德的判断 》1973年)“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9]。健身运动在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循规则的习惯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各项健身运动都有各自较为固定的运动规则,在运动参与以前,参与者必须理解、熟悉规则,在运动参与过程中,参与者必须遵循规则。这些规则一方面来自于由前人创立,并经实践检验切实可行后,然后由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等形式流传下来。“Jantz1975年的研究指出,儿童在篮球比赛中对规则的理解程度与道德发展水平高度相关”。[10]另一方面来自于运动参与者根据运动参与过程的需要而共同商讨后形成。这些规则一旦形成后,就会被运动参与者共同遵守,同时这种“规则意识”会“迁移”到运动参与者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子游戏,归纳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令他最感惊异的是,游戏的复杂而微妙的规则并不是由成人传授给孩子们的,而是由孩子们自己形成的。从平时的游戏和交往中,儿童逐渐形成了一种对规则和其理由的相当清晰的认识。这些规则不只适用于特定环境,它们还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可以将这些原则以不同方式运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又不牺牲其核心内容。”[11]第二、各种正式的全民健身运动组织都有其自己正式成文的章程,借此来制约、管理和调控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而草根体育社团,可能没有正式成文的章程,由于是自发群体,他们在组织之内可能没有明确的责权划分、隶属关系和完整的运作系统机制,主要依靠组织内成员共同的目标、爱好、兴趣等来维持组织的运行。在此基础上组织成员默认的规则可能是不成文的,但是它却是全体成员共同的心声。当出现了遵循或违反他们默认的规则时,同样自然会受到相应的赞扬或批评。很多时候,这些草根体育社团默认的规则,比我们正式健身组织中的规则更具效力。实际上不论是正式的健身组织,还是草根体育组织,其间都存在很多“小群体”,“在霍曼斯眼中,小群体是组织的基石”。[12]这些“小群体”在“归属感”的培养以及防止社会失范方面的功能是积极有效的。“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eim,1933)想知道如何能防止社会失范——一种没有归属感的迷惘状态。涂尔干发现,答案在于小群体。他说,小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要不是有这些小群体,社会这个大而无形的实体就会让我们感到压抑。小群体为我们提供了亲密关系,从而给予我们一种意义感和目的感,有利于防止社会失范”。[13]

“竞争是人的一种特性”。[6]“竞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6]“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要比打败对手更重要”。[1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全民健身运动较好地诠释了“竞争”的真正内涵。首先,“竞争”普遍存在于全民健身运动之中,不论是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团体性全民健身运动,还是台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以个人对抗为主的全民健身运动,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通过全民健身运动场上的“竞争”可以较好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其“竞争能力”。同时这种培养起来的较强的“竞争意识”可以“迁移”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竞争是“合规”而“有序”的竞争,这个“规”就是全民健身运动赛场上的各项“游戏规则”。因为全民健身运动赛场上的竞争,是重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而淡竞技性、利益性的。因此,人们都会较为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序”是“合规”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有序竞争”是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诉求。最后,全民健身运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既不是物质利益,也并非荣誉排名,而是由参与运动而带来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效果,真正体现了“所追求的目标要比打败对手更重要”的“竞争”本质内涵。从这点而言,它与职业竞技体育赛场上的那种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比赛竞争中只有“赢家”没有“输家”,真正实现了“双赢”!因为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竞争中,“胜”也好,“输”也罢,只要你参与了,你就是真正的“赢家”!赢在哪?赢在参与健身运动中健康的增进;赢在参与健身运动中体验到的愉悦;赢在参与健身运动中社区“活力”的增强;赢在体育运动文化得到广泛宣扬……

“合作是指这样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起行动”[1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就语义而言,‘合作’指称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在经验世界里与‘竞争’关系相对比构成了足够显著的差异,以致我们更愿意把它命名为‘合作’而不命名为‘竞争’。2004年10月发表在《神经呈像》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激活了不同的脑区组合。这一事实表明,经过漫长的物种演化和社会演化,今天,合作与竞争的神经元网络很可能激发出具有本质差异的人类情感”[15]。合作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其《王制》篇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在此的意思是“合作,团结在一起”。可见,荀子认为人的禀性中就已本能地包含着合群的能力和趋向,人的这种先天赋有的合群行为是社会群体组织之所以建构与成立的基本前提。“正如功能主义所强调的,在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14]。由此可见“合作精神”(或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3]“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和道德结果。体育特有的合作精神是人们解决道德冲突,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如公正、团结、对集体的忠诚)的载体。体育可以培养人的责任心”[16]。2002年5月参加南京大学百年庆典的钱伟长先生在接受南京大学记者采访时,谈到“我觉得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体育教育。因为首先,体育运动培养一个团队精神,比如球队,球队要的是合作,光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不光是球队,其他方面也是这样。……体育教育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素质培养的问题。……这个素质培养是体育训练,还有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也很重要,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不能跟别人合作。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普遍去搞体育,我就这样,所以我到现在身体和精神还是很好。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不是为了拿金牌,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而相对西方而言,国人在“合作精神”(或团队精神)方面是有一定“欠缺”的,这一点,无论从“公德”与“私德”,还是从社会结构方面,都有学者做过比较。例如:我国最早接受奥林匹克理念,并于1907年10月第一次提出中国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认为中国人私念太重,缺乏公德,“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私德并重。我同人素重私德而于公德则多疏忽,近则于公德亦渐知讲求矣”。他经常教导学生: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养成不偏、不私、不假,事事为团体着想,肯为团体负责,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的精神。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也认为:“团体与个人是西洋人的老问题;全部西洋史几乎都表现在这问题上面。他们在这问题上所受教训及锻炼既多,自然有许多长处。……关于团体一面的,可以约举为四点:第一,公共观念;第二,纪律习惯;第三,组织能力;第四,法制精神。这四点亦可总括以‘公德’一词称之。公德,就是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这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遇,乃深切感觉到”。[17]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对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结构作过比较,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团体格局”。在“团体格局”中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团体,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分得非常清楚。而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18]全民健身运动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合作机会”,一方面,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运动,常规状况下,是两个人一起才能较好地进行的运动,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开展的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棒球赛等团体性活动,同一个组的队员之间必须精诚合作。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一个杰出的棒球手要打好球,就要与自己的队友配合好,他要努力为自己一方打球。”[19]

互惠:互相给予好处。(《现代汉语词典》)“从人的道德心理形成上来说,道德是具有契约性的市场精神的,一种人性化的道德理念必然要承认人的这种道德互惠心理”。[20]“互惠性的道德心理也使每一个人都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把它作为自身道德利益的护身符,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惩罚他人的不守规则,也就是‘如果你不为我,我也不为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享受到了权力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被剥夺感,满足了其要求公平公正的自然心理”[20]。“互惠性”是全民健身运动互动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把竞赛看作是深刻结构化过程,并且强调它具有互惠性和朴素满足性的特点”[19]。但是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互惠既不是权—权、钱—钱、权—钱等方面的交易互惠,也不是一种“放账式的恩惠”(即现在对你好,现在关心你,帮助你,为的是将来让你加倍回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互惠具有“及时性”,即互动双方(或多方)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得到“好处”,心情得以愉悦,体质得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第二、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互惠具有“体验性”,即互动的“好处”主要来自参与主体的主观感受,在互动中,体验到工作生活的压力得到缓解,体验到生命活力被激发,体验到参与活动主体相互关系的增强……第三、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互惠具有“满足性”,满足了人们(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运动“欲望”,满足了互动双方或多方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满足了较高水平者展示自己“技能”和较低水平者学习对方技能的需要……第四、全民健身运动互动中的互惠使其具有“可持续性”,“个人间的互动取决于惩罚和报偿,每个人对其他人所做出的各种反应,都参照于以前接受“报偿”的反应经历。你干什么,干多少都取决于你所得到报偿的种类和数量。由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与你互动的另一方,因此互动就仅仅相当于报偿的交换。某种行为越能经常获得报偿,这种报偿的价值越大,那么你就会频繁地重复这种行动”[19]。正因为全民健身运动互动中的互动能够获得报偿,并且这种报偿具有及时性、体验性、满足性等特点,因而给予了全民健身中的互动永不衰竭的“动力”,使人们频繁重复运动行为。第五、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互惠可以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增加,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快乐向极大化方向发展。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以下这段话可以佐证此观点:“经济学的道理如何使得全社会财富极大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双赢,就是在不损害第三者的前提下,双方都得到利益。我们把经济学双赢的道理搬到追求快乐上来,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不降低任何人的快乐而使一部分人的快乐增加,可以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增加。每个人都这样做可以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21]正因为全民健身中的互动,较好地将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结合起来,在追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帮助对方得到了快乐,因而全民健身中的互惠可以使全社会快乐总量增加,如果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就可以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

2.2 健身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

“所谓美是指事物及其属性所具有的一种特征,使人在与它接触时会产生美感,即在心理上产生漂亮、好看、美丽或舒服、惬意、愉悦等感受或体验”。[6]“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8]。Michacl Stephan通过研究明确提出审美是一种迁移的理论[22]。“他在其提出该理论的著作《审美的迁移理论》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在没有学习的情况下就下意识地‘知道’一幅画代表什么,体会到了(审美的)愉悦感,还常常想评头论足等等,这是因为在某种情境中获得的审美印象‘能够在人心中生成精神变化或者迁移的复杂模式’”[23]。因此,健身运动中获得的“美感”,同样可以迁移到人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之中,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健身运动之所以能够增进人们的美感,其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创造美,作为健身运动的结果,美主要通过两种载体表现出来:人体——人体美、人格——人格美。从人体美方面来看: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自然界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也曾说:“人体美是美中至美”。这里的人体无疑是指健康的人体,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而健身运动在维持和塑造人体美方面的功能是积极而显著的,如果长期坚持健身运动,可以使男性体魄健壮,体型匀称,线条鲜明,体态协调,肌肉发达而富有弹性,皮肤柔润而光泽等;使女性胸廓宽厚,胸肌圆隆,重心平衡,比例协调,肌肤红润、光滑而富有弹性,体形匀称丰满而富于曲线美,“秀出”曲线美的核心因素“三围”等。“经常运动”被最近的德国《妇女》杂志列为女性健美的10条要诀之一。从人格美方面来看:“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8]“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8]健身运动在提升人们的人格美方面的作用是显性的,经常参加健身运动,可以使我们充满自信、精神面貌积极、朝气蓬勃,养成勇敢无畏、思维敏捷、刚毅果断、坚韧顽强的精神气质;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合群乐业、诚实守信、崇尚竞争、合作进取、永不言败的良好性格等。第二、美蕴含于健身运动之中——运动美。英国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秀雅合度的动作之美是美的精华”。例如:人们参加的健美操、体育舞蹈、芭蕾、冲浪、帆板、滑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上舞蹈、健美运动等,这些运动将人体姿势与节奏、力量与速度、表情与旋律等有机结合起来,融运动美、体态美、音乐美和服饰美为一体。第三、健身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审美实践机会,“大多数美学家认为审美就是指主体对美的对象的感受、观照、回味,是发生在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精神的、心理的联系和活动”[6]。“审美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人类生存发展享受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思想、实践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审美活动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启迪,具有特殊的认知价值和伦理价值”[6]。由此可见审美的重要性。在健身运动中,可以说从古到今审美无处不在,例如:古希腊雕塑家米隆(Myron)的《掷铁饼者》,它就是艺术家审视体育美的杰作。作品通过雕塑家的审美视角,将人体美、运动美、力量美凝为一体。今天,日常的健身表演、比赛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欣赏到,健康的人体美,和谐的韵律美,高超的技艺美,团结合作的协作美,甘为人梯的奉献美,顽强拼搏的坚强美……在此多重美的熏陶下,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增进我们的美感。

3 结语

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等人际关系“异化”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有历史、时代及个人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因而防治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等人际关系“异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是和谐社会成功构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全民健身运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感、美感等方面情感,防治人际关系“异化”,促进体育消费等方面的积极功能,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4]。因此,我们应本着多元合作、共同参与的原则,立足于各自领域,充分发掘增进人际情感,防治人际关系“异化”的载体,利用多种载体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建设和谐文化,为最终实现彻底根治人际关系“异化”现象,成功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2-07-22

[3]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 2001-09-20

[4]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第一版):373

[5]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一版):252,257-258

[6]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0,247,254,287,291,292

[7] 高友德.青年交往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63

[8]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版)11次印刷:370,438,439

[9] 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

[10] Jantz R . Moral thinking in male elementary pupils as reflected by perception of basketball rules [J].Research Quarterly ,1975:46

[11]〔美〕威尔逊.社会科学与道德感[J]. 王列,译.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93(1):36

[12]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58

[13] [美]詹姆斯·汉斯林(James Henslin).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M].林聚仁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6

[14] [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3

[15] 汪丁丁.何谓“社会科学根本问题”?东亚经济评论[EB/OL]http://www.e-economic.com

[16] Peter A , Hastie ,Alic .M.Buchana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00:1

[1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55

[18]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37

[19]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贾春增,董天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4,164,122

[20] 李湘云.论道德的文明性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171-173

[21] 茅于轼. 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N]. 中国青年报,2009-06-29

[22] Stephan M. A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of aesthetics[M].London: Routledge, 1990

[23] Stephan M. A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of aesthetics[M].London: Routledge, 1990.转引自赵伶俐.审美概念学习效应与迁移的逻辑线路探究[J].心理科学,2002,25(1):60-64

[2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02

National Keep-Fit Sports——A Selected Path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lien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HE Wen-duo1, Zhou Jie-you2

(1.Physical Institute of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510530,China;2.Guangzhou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500,China)

Human relations' “alienation” phenomenon such as “utilitarianism”, “indifference” is the negative effects which market economy、urbanizing、industrializing bring about.It is one kind of “society disease ”whose nature is short of the “emotion” component in the human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vision of sociology、psychology and economics,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state of human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by using the documentary method,the author explains two main manifestations of “ alienation ”——“utilitarianism” and “indifference”. By using the theory analysis method,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material of the function of sports and the relevant scholars' viewpoint in theory ,the author deduces the active func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which fosters morality and aesthetic feeling.

National Keep-Fit;human relation;alienation;emotion;health;Harmonious

2015-02-08

何文多(1981-),汉,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

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一般项目:(批号:GD11CTY06)

G80

A

1007-323X(2015)04-0020-05

研究方向: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异化全民竞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全民·爱·阅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含扩散项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数值模拟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感谢竞争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