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群
论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隐性冲突*1
何艳群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高校体育本来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核心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但是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因属性、内容、评价标准及目标的一些差异,隐含着某些矛盾或冲突。为了实现二者更有效的衔接,应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指导人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亦应更多地注重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全民健身运动;隐性冲突
全民健身最早是和《全民健身计划》有关的,早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的第一部《体育法》就已经通过,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当年由国务院颁布;此后,围绕着全民健身运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文件要求和希望全国各族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协调性以及控制身体各个部分的能力,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其重点主要放在青少年身上,号召每人每天至少要进行一次体育健身运动,并且每人至少掌握两种健身的方法,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的有关体质方面的检测。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展开,国家体育总局还实施了相关措施,包括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目的就是让民众的自觉健身成为一种习惯,让我国的体育普及程度得到提高[1]。另外,为了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经国务院的批准,将2008年后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但是,当前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之间存在着诸多隐形的冲突,阻碍了全民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体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隐形冲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协调发展。
2.1 属性不同造成的冲突
高校体育的首要属性是高校教育,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全民运动的一般运动性质。高校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教育,尽管高等体育教育也承担着全民健身的责任与义务,但这只是其许多责任与义务中的一个。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是完成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各种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教育目标的各种人才。高校集中的是素质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体育处在一个水平相对较高的地位,需要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以及促使学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2];而全民健身运动的目标和要求只是社会的底线,主要是健身。因此,全民健身运动属于大众教育,而高校体育属于精英教育,这就决定了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之中,高校师生会以一种特殊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他们可能会想运动会过去的,但是教育是永远不会过去的。况且全民健身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使有的人对此不屑;或者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只是把全民健身当成例行公事,或当作业余及课外锻炼。这样一来,就会使得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被弱化,失去其领头羊的作用,最终也将会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或全民运动规划的实施。
2.2 内容不同导致的冲突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也容易导致二者一种隐性冲突。从总体来看,高校体育的内容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学习与运用为主,以全面性、规范性、教育性著称。全民健身运动也包括运动技术的练习,但主要是以健身性、实用性、趣味性作为其特点。另外,全民健身所包含的内容比高校体育要广泛得多,健身方法的选择因条件、兴趣的不同而异,并无严格的划定。当前高校体育大体上不鼓励朝着体育运动的健身、实用和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选择身体锻炼内容的余地较小。体育教育内容上的单一、缺乏弹性,是影响学生健身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也让学生对这些教育内容感到迷惘和厌倦。
2.3 评价标准不同引起的冲突
为了对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效果进行衡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二者在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这也就在评价标准上隐含了一些冲突。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属性已经决定了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衡量标准也不一样。尽管两者都重视实际的效果,但是效果的衡量标杆不一样。高校体育的精英与教育属性就决定了其衡量标准的多样性[5]。在高校体育评价中,不仅需要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增强,还需要看学生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竞技比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并且,在这么多的参考因素中,哪些占据主要考虑因素,哪些是辅助因素都得仔细考量,其涉及到的内容多而且要求规范也多。相对来说,全民健身运动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和比较单一。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宗旨和目标归纳起来就是“健身”二字。由于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在评价标准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二者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高校体育中某些项目水平较低的标准可能已经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了,而全民健身合格的项目拿到高校体育评价中却不能达标,这无疑会让人感到莫衷一是;尤其是如果两者同时进行的话还会产生一些混乱。
可见,高校体育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果评估的模糊性;而全民健身运动的评价标准简单、客观,为实际效果的评估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定量评价。所以是不一样的,弄在一起就会引起一些矛盾和不适。
2.4 目标不同体现的冲突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在目标上的不同,也会隐性地体现一些冲突。就高校体育而言,其教学任务或传授相应体育技能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而全民健身运动的目标是实现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体质和健康水平,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由此可见二者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侧重点不同,这样冲突就会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此外,二者在实施途径和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剧了二者的隐性冲突。如高校体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以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为辅;而全民健身的实施途径主要是身体锻炼。虽然全民健身运动也要采用教学、训练与比赛等形式,但毕竟处于一种为“锻炼”服务的从属地位,尚不足以称之为“ 主要途径”。当前,全民健身在高校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外业余时间进行,而课外锻炼在高校体育实施的途径中充其量仍只是一个“配角”,其安排与指导尚需增加力度。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早操、课间操等,均是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时间安排、场地保证等;而以个体形式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也无固定的锻炼模式,以随意性、个体性为其特点。可见,在高校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还需费工夫费时日。
鉴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存在多种隐性冲突,需要采取必要的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为国民体质技能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本来具有体育方面的锻炼场地,而且器材也比较集中,健身锻炼技术更为科学、先进,因此应当发挥这一优势,调试好高校自身教学与健身的不和谐,并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建设中来,协助其快速发展,从而弥补国内现阶段的社区体育之不足,同时促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双赢”。
3.1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缓解二者在属性和内容方面的隐性冲突,需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会影响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冲突的有效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体上虽然应起主导作用,但也应当重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实际上都是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全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培养民众的自觉运动习惯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大众运动本身就有更多的自由度,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参与,按照自己身体的特点或者心情的好坏与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虽然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非常多和较为严格的限制,但是我们可以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因素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在校园”的目标奠定基础。
3.2 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指导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在评价标准和目标上隐含着某些冲突,这就需要有合格的专业指导人员对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二者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体育院校承担。这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了体育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场馆设施等优势。培训工作开展以来,为全国培训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体育教师,就成为一支可以借助的、强大的群众健身活动的指导力量。他们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开办诸如太极拳、武术、舞蹈、游泳、体操、球类、气功、健美操等培训班,为社会培养科学健身指导骨干人才,也可以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为广大社区居民直接提供健身服务。
此外,为了实现场地的互通,可以在不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在节假日对社区居民开放。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市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对高校体育教学能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更多地注重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社区体育活动实践之中,从中体会到社区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休闲性,从直观上了解社区体育。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对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有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全民健身运动是造福后代、惠及当代的大事,也是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不断地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强国、增强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8]。而在这场全民性的体育事业中,高校体育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战略重点。高校体育历来就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核心,是群众体育还有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高校体育不仅要提高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而且要加强体育知识的普及;让高校学生不仅成为日后工作岗位上的栋梁,也要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带头模范与骨干力量。在全民运动实践过程中,虽然高校体育各种旧有的体制、原因以及自身的属性问题,使之与全民健身运动存在着一些隐性冲突,并影响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应当立足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成因,通过理念和应对策略上的创新,相信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冲突。
[1]廖军.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隐性冲突及对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6-68.
[2]朱从德.高校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发展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5):140-141.
[3]邹文.浅谈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的影响[J].体育博览,2011(10):35.
[4]陈立波.全民健身运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规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0-101.
[5]吴丽云,杨军.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8):197.
[6]张子莎,符欣.论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冲突与协同[J].益阳师专学报,1996(6):71-76.
[7]庄广秋,金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及高校体育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1996(S1):39-40.
[8]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11-12.
The Recessive Conflicts of College PE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HE Yan-qun
(Hunan industrial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Zhuzhou 412008, Hunan, China)
College PE is the core part of P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But some difference of the properties, contents,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target between college PE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implies certain contradiction or conflict.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cohesion of them, colleges PE idea should be innovated, more qualified professional guidance personnel should be trained, college PE mode should als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practice.
college PE;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recessive conflicts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4YBA140;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1C0417。
何艳群(1981-),湖南茶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健身学、健康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