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如何使少年体操运动员发挥出最高的竞技水平
张志敏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竞技体操飞速发展,世界级高手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激烈的竞争不仅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比赛心理不仅有助于少年体操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更是发挥出较高竞技水平的关键。该文采取专家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的少体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从培养少年体操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对提高我国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成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少年体操运动员心理训练心理素质竞技水平
体操可分为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随着竞技体操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但要承受巨大的生理负荷,还要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在双重压力下,运动员不但要消耗巨大的身体能量,还会考验自己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想要实现个人的突破、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根本和保障。在竞技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能把握机会,谁就能获得一个好的发挥。获得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优秀体操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心理训练占70%,而体能、技术训练仅占30%。因此,在高水平以及重要的国际比赛时,心理因素才是决定输赢的关键,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运动员们不仅要展现高超的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因为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个,在经过长时间训练的运动员们在技术上相差无几,因此,心理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它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甚至超常德的水平[1]。
我国的体操运动员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具有一些和他们这个年龄相符合的特点,表现为:少年时期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都还没有成熟,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表现出自我意识增强、叛逆心理特别强,遇事比较容易情绪化,心理调节能力弱,没有耐心,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静下心来。另外,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这要求我们的教师或者教练员可以了解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及科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和教学过程。
3.1由“以指导者为中心”的指导方式转换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指导方式,避免“保姆式”和“专制式”的指导
经过跟一些少年运动员交谈发现,现阶段的教练对少年运动员的指导,往往是以指导者为中心,由此采取的指导方式也是“专制式”或者“填鸭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少年运动员在心理及个性发展上面产生很多的负面作用。
专制式的指导方式往往忽视运动员自身的需求和感受,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往往是教练员制定,存在他们不理解的地方也只能无奈接受。不管是从训练前的准备阶段、训练的过程到训练结束后的休息调整,整个过程都由指导者来决定和支配。完全不在乎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的少年运动员们的心理需要以及想法。
这种专制式的运动指导限制了少年、儿童的需求和自由意志的表达,在这样指导下锻炼的孩子往往情绪低落,没有积极性,依赖性强,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也缺乏创造性和激情。“专制式”与“保姆式”的指导,共同点都是由指导者为中心。孩子们的运动都是在教练员的指导框架下进行,这其实是对孩子个性的一种扼杀,妨碍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终得到的是一批比赛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正常的运动员。因此,作为教练员来说,应该转变意识,不但注重其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关注其心理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在指导运动员时应该尽量考虑到个人的差异,根据其需要以及个性制定训练方案。并且跟运动员多沟通交流,由“指导者中心”转变为“运动员中心”,这样能够促进少年运动员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其身心健康发展,富有创造性和激情[2]。
3.2确立正确的比赛动机
在比赛动机上,国外运动员多数是个人化,没有硬性目标,自由发挥。相反,国内运动员代表的东西太多,往往被寄予厚望,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的荣誉,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自尊心。以刘翔为例,在他明知自己旧伤复发,不能跑的情况下,他也要出战,也要站到起跑线前,去做最后一搏。这会给运动员带来过大的压力,过重的心理的负担,对于他们的比赛的发挥也是不利的。那么对少年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作为教练员,应该给他们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每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一次只要你战胜了自我,你就是赢得了胜利。
教练员也可以用一些方式方法来激励运动员们,比如用名人效应或者是英雄的例子来感化运动员。少年运动员正在进行心灵生长的时期,很喜欢听这些有感染力的故事,特别是真人真事,教练员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这一心理时期,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进行榜样教育,激发他们心理上的斗志,让他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以及树立理想的标准[3]。
3.3增加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对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教练员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应该多用一些积极的鼓励,而少用一些消极的词汇和批评,让其充满自信,发挥出最大潜力。
首先,要避免相互比较。一些教练员往往喜欢将队员与队员之间相互比较,这样不仅会紧张成员的关系和对内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少年运动员也应该受到尊敬。虽然他们年龄尚小,当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个体而生活着。最后,让运动员积极的挑战自我,不要给他们任何的威胁。鼓励帮助他们,让其在挑战自我当中树立起自信。
3.4重视文化教育
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本质还是一种“智力与体力”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两者就可以相
互促进,相得益彰。
少年体操运动员是正在学习文化课程的重要时期和关键环节,扎实的文化基础可以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接受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地影响到少年体操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运动心理学的专家指出,未来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将不再依靠超负荷的发挥运动员的身体技能,而是去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智慧。美国NBA篮球运动员则大部分具有大学文化,他们的高水平的篮球技能水平跟他们所有具有的文化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体操是展现人体柔美的一项运动,是一种艺术。这种美不仅是外在,更是运动员个人内在气质的一种散发。体操运动是需要技能性的一项体育项目,动作难度很大,更新换代快。同时,体操运动也是一项复杂的运动,运动员需要具有一些音乐、舞蹈的基础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完美的运用肢体动作将体操运动的内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竞技体操的出现,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而我国的许多少年体操运动员,他们往往被集中起来进行训练,主要的任务就是训练,为了将来能够摘金夺银,而忽视了文化教育。这实际上是将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人为的割裂开来,殊不知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以,我们的教练员、管理人员应该转变思路,正确认识这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在对运动员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运动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文化教育。
3.5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秦巍峰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少年运动员情绪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现在的新旧体制交接,观念更新,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以及领导过分地强调以成绩论英雄,这样就容易导致少年运动员出现种种不健康的情绪问题。情绪包括认知、表情和生理反应,其中认知和生理反应对一个运动员状态的发挥至关重要。然而少年运动员往往缺乏调试情绪的知识和技巧,自我调控能力比较低。所以根据少年运动员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授他们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情绪管理的技巧与技能,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比赛成绩的稳定发挥十分重要。比如表象训练、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自我喊话等[2]。
这要求我们的教练员也要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首先是态度方面,教练在教育青少年运动员的过程中要持有爱心、耐心、信心、平常心和平等心,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知识方面,教练要掌握少年心理情况,了解每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运动员其身心发展的现状,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第三是能力方面,教练要随时了解少年运动员情绪,并且灵活处理他们产生的情绪问题,还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少年运动员学会调适情绪的能力和方法。最后,情绪辅导是一门艺术,它基于教练对少年运动员深厚的爱,沟通、理解和信任,体现在整个指导教学过程之中。
[1]梁辉,沈国华.心理训练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专项控制能力[J].科技信息,2010(31):289-290.
[2]秦巍峰.少年运动员情绪健康问题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02 (3):31-33.
[3]张贺亮.陕西省9-12岁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2.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63-02
作者简介:①张志敏(1989,7—),男,湖南衡阳人,武汉体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