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湖南娄底 417000)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一体化改革研究①
张劲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针对当前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教学内容重复相互交叉渗透,实验项目过于简单,教学方法陈旧滞后,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并对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学时数、课程学分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独立运动人体实验课程在内容一体化改革方面要做到“模块化”、“专题化”、“层次化”三点思考,旨在为体育专业开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课程改革运动人体科学一体化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生命科学和体育学的多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识点众多,且更新较快,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1]。但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长期受重实战轻理论的传统思维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课程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不受重视地位。
针对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高度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通过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体育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作用。
1.1实验课程教学依附理论课程教学,有被边缘化之趋势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体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现象,教师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因此,有关的实践课程的管理、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完全是配合理论课程教学设置的,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在理论课程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时。此外,这种依附状态还导致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其独立性,实验的课程不足也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最终导致了实验课程教学被边缘化。
1.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互相交叉渗透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平台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课与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等专业课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导致有些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且相互交叉渗透。例如:PWC170的测定,人体体成分测评、心肺功能测评等,这些实验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指导书中同时出现。类似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既是低效又有浪费之嫌。
1.3实验项目设置过于简单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大多以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也就无法充分让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而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进行操作,使得实验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实验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与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单一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很多体育院校的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标准,而且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小。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没有规范性,不同教师的考核方法和标准都不一致,有的甚至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来评判,这种没有科学性和信服力的考核方法无法反映教师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着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势在必行。
为了紧跟高等教育体育改革的步伐,达到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手段、考核标准等进行规范和改革集中体现在一条思路——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性质。必修课是指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一般能够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的核心课程。为突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一些畏难情绪的干忧,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确定为必修课。
(2)课程开设时间。独立实验课程的主要功能是综合运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知识指导实践,理解和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实验知识,该实验课程的设置只有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提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为第4学期或第5学期,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微调。
(3)课程学时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时数是课程结构合理的关键因素。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教育环节,分别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对长期以来理论课霸占学时计划的局面进行改革,使实验课在学时计划中占有科学合理的比例。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学时数定为36~40学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4)课程学分。在课程学分设置时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独立实验课程应设置相应的学分,有关具体分值的确定,按照相关规定,建议16~18学时为1个学分,认为2~2.5学分比较合理。
(5)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独立的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重点是要加大操作考核所占的比例,重点考核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题问答(10%)、实验报告(10%)和实验操作(70%)等,具体的比例可依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3.1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
根据专业特征和课程特点,对相关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把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人体素质等3个课程模块,专业模块划分为国民体质监测、运动伤害防护、康复治疗和运动能力提升4个课程模块,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特点[2]。如体育教育专业(方向)可以选择重点学习国民体质监测模块和运动伤害防护模块,而体育保健专业(方向)则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运动伤害防护模块和康复治疗模块。
3.2课程内容“专题化”设置
专题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堂课有个明确的核心问题,问题可以来自于教材的提炼,也可以来自于运动实践。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能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实现相互结合,对于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3]。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三门主干课程整合后根据所有专业的学习特点可以提炼形成60个左右的专题库,供各专业的任课教师选择讲授,这三门课程目前共开设学时约为144个,按照每2~3课时可以完成一个专题的讲授,每个专业可以讲授50个左右专题的教学内容。
3.3课程内容“层次化”设置
开展层次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依据,做到因材施教。设立多个教学层次更具有针对性的优势。专题根据内容特征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验模块+自选模块+自修模块”等5个专题模块[4]。其中前3个模块构成基础层次,后2个模块构成进阶层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浅到深、由被动到主动,形成知识内容深度的层次性,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主动自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技能性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通过独立设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变了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作为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的课程,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1,23(3):225-227.
[2]葛孚章,元建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4-125.
[3]李娜,吴国梁.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专题化教学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4,29(6):124-126.
[4]徐玉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重塑与整合[C]//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研室,2009:26-29.
[5]李欣.普通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2):105-107.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25-02
基金项目:①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研项目(编号:RKJGY1432)。
作者简介:张劲松(1975,10—),男,汉,湖南冷水江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