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云 李尊云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河南开封 475000)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体育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强化体育项目为我所用。新《标准》的实施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与此同时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自新《标准》颁布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开始发生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体育教学也逐渐向科学教育靠近,向着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迈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前教学的不足,其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及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抵抗心理,严重阻碍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身体及个性的发展。
大多数学生会在体育课前问教师,我们这节课需要“玩”什么?难道体育课就是“玩”吗?不是!体育课也是需要学习的,学到的知识不亚于我们在教室、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但是现在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偏爱、溺爱,导致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经不起挫败,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在家长对孩子的偏爱下,学校体育也没能向着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向前进,而是越来越放纵学生,体育课上的“放羊”式教育使学生从心底认为体育课就是游戏。基层教师不知道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茫然。其实,体育是对形和意的结合要求极高的一门艺术,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采用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认识到“形”,还没有体会“意”,就已经结束教学,由此开始恶性循环,学生也就照葫芦画瓢,只学个样式。
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也需要适应现代化的潮流。现行的体育教学大部分采用的是以班级为主的教学,通常是男女生混合教学、同时教授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导致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无法同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明显:女生因羞于表现,对体育模仿畏首畏脚;男生因过于表现,影响体育课正常秩序。在种种影响下体育课几乎不能正常进行,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大大超过教学时间,延缓教学进度。学生每节课学到的知识更是寥寥无几。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兴趣性和创造性。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延续,禁锢了教师教学理念,只在乎自己是否把教学大纲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导致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却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有的则产生厌学心理,认为体育课的学习没有必要。“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体育器材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样体育课因器材的多样性而受到学生的喜爱。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课可以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的保证。当前学校对器材的投入相当少,体育器材是用了再用,破旧不堪,如:足球皮破损;羽毛球拍变形;乒乓球拍只剩下木板等。场地也存在很大问题:篮球场数量太少;网球场闲置;足球场也就是一块空地;没有羽毛球场。由于学校对体育的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利用破旧的器材给学生上课,器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放弃身体锻炼。
体育课本就是以身体运动为首的课程,而身体运动是以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加重科学性、时效性和兴趣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其中,适当减少教师口头表述时间,多增加以学生为主的身体活动。教师也应根据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校场地安排合适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在体育锻炼中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
多样的组织形式可更好的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体质健康的发展。学校运动会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为得到好的成绩自觉锻炼,而且也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大家的荣誉而努力。《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说明了班级整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并进一步说明要根据学生不需求和学生的不同水平等做出合理的分组,做到区别对待。可以按兴趣、能力等分组,如此一来,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或者可以让一些己经掌握或是技能相对较好的学生来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组织要向着多样化、综合化、区别对待等发展。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并自主学习。教师传授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身体锻炼,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组织与教法的结合、练习与恢复的结合、保护与帮助的结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设施是体育课开展的基础,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学校器材是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窗口,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点。(1)教师可利用、改造现有场地。不闲置,不浪费。在改造的同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兼顾学生的需求。(2)科学地规划体育器材。要考虑器材的可持续性。在不断完善中发展。(3)适量增加新器械。运动设备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建立符合21世纪学校体育要求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科学含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说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也”。那时就已经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学校体育是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民体质水平重要保障。应以“健康第一”为中心,兼顾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学校体育的加强也依赖于教师思想的提高。在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认真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基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真正地让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的人才。
[1]马慧.社会化理论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尹小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丁雪琴.高校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