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枝 彭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探讨①——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
刘芳枝彭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讨论了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结合湖南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做法提出了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途径
彭祥(199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2011级在校本科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作为全国第二家创办高尔夫教育的学校,时至今日,该校社会体育(高尔夫方向)在读学生达到了1219人,成为目前全国高尔夫专业教育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系部,虽在高尔夫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我国高尔夫教育起步晚,没有成功案例可循,该校对高尔夫教育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高尔夫理论课程的开设是实现高尔夫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让学生拥有扎实的高尔夫专业理论基础,具备分析专业问题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和其他高尔夫教育高校一样,该校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也面临如下问题:高尔夫理论课程教材缺乏;师资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广而不专,落后现实等。如何改变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水平?该校开启了校企联合模式,开辟了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新路,取得了系列可喜的成就,但这远远不够,如何在此基础之上将校企结合模式得到更深更广开发,发掘更多有效途径为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服务?这对提高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水平,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提升高尔夫专业师资水平,突出该校办学特色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高尔夫理论课程是高尔夫教育中为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专业理论课,它与高尔夫技术课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对其专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高尔夫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决定了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高尔夫理论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总和。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不同类别,本文依据课程资源的分布的地域性将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分为校内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和校外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两类。以该校2012年社会体育(高尔夫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本文所指的高尔夫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球童学、高尔夫球会管理、高尔夫会籍销售、高尔夫规则、高尔夫概论、高尔夫心理学、高尔夫球场建造、高尔夫草坪养护、高尔夫产业概论等高尔夫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即围绕上述课程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2.1以满足学生和行业发展需要为原则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各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尔夫行业也不例外。一方面,高尔夫行业急需一大批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其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担,但为了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但并非唯一场所,学校教育资源具有有限性,相反,社会教育资源则显得尤为丰富。因此,针对高尔夫理论课程的资源开发,除了开发校本资源之外,应更大程度地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满足社会行业的需要。
2.2以丰富课程内容为原则
高尔夫理论课程教材缺乏是众多高尔夫教育者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高尔夫教育起步较晚,高尔夫理论课程教材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还有移植其他学科的痕迹等问题,[2]加之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使高尔夫理论教学内容略显空洞。事实上,现实中教师常常把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从而忽略了很多显性课程资源与隐形课程资源的存在,如高尔夫相关的网络资源、具有一定职业或专业经验的人士、教师自身高尔夫相关科研成果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起来,在挖掘和利用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受益匪浅。
2.3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原则
高尔夫理论课程属于体育专业理论之一,而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常常是令广大体育生头痛的问题。重技术轻理论观念使体育生往往失去了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必须考虑体育生的兴趣与爱好、体育生的学习习惯,这是在高尔夫理论课程素材资源选择方面也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时力求做到选择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带给学生直观感受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激发他们学习高尔夫理论课的兴趣,才能使其深入研究专业领域问题。
2.4以形成特色课程资源为原则
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不是毫无目的开发,而是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以围绕形成特色校本课程资源体系为目的进行开发。我国有几十所办高尔夫教育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各不相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作为首个民办高尔夫教育高校,该校以培养高尔夫竞技、高尔夫管理和高尔夫草坪本科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其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围绕办学特色为进行的,这就凸显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个性的一面,从而培养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高尔夫人才。
3.1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丰富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一般指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具体来讲,就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早在2002年,该校就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模式,至如今,学校合作的高尔夫球会俱乐部由最初的几个到现在几十个,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省内与省外的合作网络。[4]在此基础上,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高尔夫理论课程实习实训的资源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获得了职业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来自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各职位相关人士被邀请到高尔夫理论课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素材和案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企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纽带。
3.2建立高尔夫人才资源库,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该校自2002年起开始招收高尔夫方向专科生起,现有毕业生1700多人任职于全国高尔夫行业的各层次岗位,这是一笔无形的人脉资源。目前,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些高尔夫方面毕业生对我校高尔夫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力,开始建立高尔夫人才资源库,密切跟踪毕业生信息,并定期以学校、学院的名义把相关毕业生请回学校,让他们走进高尔夫理论课堂,与学弟学妹沟通交流,谈谈他们的发展历程、行业体会、对学弟学妹专业发展的建议等,目前效果不同凡响。这种做法直接为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化、具体化。
3.3邀请高尔夫行业内外人士讲学,让高尔夫师生触及行业前沿内容
充分利用高尔夫行业内外资源是开发高尔夫理论课程资源的另外一条途径。该校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相继有众多高尔夫行业人士来该校讲学,极大地丰富了高尔夫理论课堂。然而,这远远不够,该校又相继邀请了高尔夫相关学者、体育专家来校讲学,如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韩烈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吉首大学副校长白晋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马卫平教授、李艳翎教授等,这些学者讲学大大拓宽了高尔夫师生专业视野,使其触及到行业研究的前沿,改变了以往陈旧落后的专业观念。今后,学校应该邀请更多的不仅限于体育或高尔夫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还要体育或高尔夫相关的协会组织负责人或政府工作人员来校讲学,让高尔夫师生多角度了解高尔夫行业的发展。
3.4建立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面对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缺乏这一问题,建立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库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具体做法:一是要建立一个高尔夫理论教学团队,各自分工,有选择地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图书杂志,丰富师生课外阅读内容;三是挖掘高尔夫理论课教师人脉资源,整合高尔夫相关教学资源。
3.5挖掘教师科研潜力和优势,让科研成果进课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中心工作,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科研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专业性、前沿性。高尔夫理论课教师因讲授的课程和研究的方向不同而研究特色与成果不同,这些研究特色与成果本身就是高尔夫理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本课程的特色所在。因此,应该充分挖掘高尔夫理论课程教师科研潜力和优势,鼓励他们以专著、教材、论文、课题等形式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并支持他们围绕自己所授课程和研究方向做专题系列研究,从而丰富高尔夫理论课程内容,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做支撑。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0,106-110.
[2]刘芳枝.论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专业教材的建设[J].体育时空,2014(6A):63-65.
[3]赵立彬.普通高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7):187-189.
[4]辜德宏.高尔夫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82-89.
作者简介:刘芳枝(1980—),女,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
基金项目:①湖南省2014年教改课题:社会体育(高尔夫方向)的特色建设与凝练(2014539);国家特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与管理方向)建设点资助项目(TS12332)。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5(a)-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