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与此同时,外贸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外贸物流(国际物流) 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2]。外贸物流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加速器;同时,通过与制造业、农业和相关服务产业间的衔接与互动,正成为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近些年全国范围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与国际物流及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随着物流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也变得越来越系统化,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和实验配套设施也日臻完善。但从总体上看,其整体的创新性教学体系还有待改善,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3]。国际物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及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综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侧重于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4]。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在2005 年设立之初并没有“国际物流”这门课程,而是开设了“国际货物与通关”这门课程,主要讲解国际贸易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报关制度、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制度、保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其他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进出口税费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的侧重点在于国际贸易以及货物通关的相关理论和知识。2008 年,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通过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该课程变更为“国际物流概论”,其目的是拓宽原有课程的范围,增加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运代理以及检验检疫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国际物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目前,该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之一,其培养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实际务实技能,使学生可以在将来所从事的国际物流与外贸工作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主要国际物流业务的流程管理,如海上货运物流管理、港口物流、国际航空物流流程管理、陆路口岸物流流程管理、国际多式联运及大陆桥物流流程管理等,以及国际物流中的检验、检疫与通关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以及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与实务等相关内容,重点介绍海运、铁路、航空和多式联运方式下的运输单证、运输费用、运输程序、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运输保险、外贸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以及检验检疫和通关业务等。教学重点是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报关、国际物流运输业务与仓储业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难点包括国际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国家管制与报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保税仓库与保税区。另外,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已经具有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设施,比如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软硬件设施,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讲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现阶段,我国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相关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对比较丰富,同时知识结构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这种情况致使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趋于固定化和同质化。一般情况下,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思路以教材为主辅以少量的参考书,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按照传统模式下的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脉络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使得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而缺少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并灵活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对工作不适应,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另外,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缺乏应有的特色。由于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了解,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有些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培养体系,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港口资源丰富的院校对于海运国际物流应该有所侧重,而邻近边境的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则应侧重于陆路或航空国际物流。因此,从教学思路上来看,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仅以授课老师的视角和思路向学生讲解知识结构。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在国际物流课程上更是非常不适用。由于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掌握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方面的积极性很难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相关业务的主动性。尽管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极大改善,可是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使得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国际物流的相关工作中。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多种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物流知识。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而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并没有充分的考核。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大多只是临时的死记硬背,从而形成短期记忆,一旦考完试就会很快忘记,非常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国际物流这门课而言,理论知识涵盖了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物流运输、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同时涉及工业、经济、法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体系[6]。如果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准备考试,由于短期记忆会很快的消失,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从考核方式上来看,对国际物流的教学改革是非常紧要和迫切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对应每一个知识结构,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还可以在老师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应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活学活用,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透彻。经过了实际案例的历练,当他们以后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因缺乏临时应变和分析能力而感到惊慌。同时,这种将国际物流知识与实际国际物流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多得。
由于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它与“国际”二字紧密联系,因此,双语教学在国际物流教学中也必定要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物流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源自于国外的经典学术文献,而这些学术文献中只有一少部分被国内的学者翻译成汉语。另外,因为国际物流本身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这使得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之间都有着不同视角[7]。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双语教学与国际物流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中的外语专业知识,更加直观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此课程相关的、经典的以及最前沿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与案例,而不受因国内信息有限以及语言障碍的影响。同时,对国际物流进行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关注视角。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物流的专有特性,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从事的物流业务以及贸易活动。实行双语教学的益处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物流活动中各种英文单据和信用证的填写和审读,各种英文货运单和提单的填写和审读,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洽谈和拟订合同,书写各种英文贸易电函等,都应该在国际物流双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国际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国际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范畴。如果遵从传统的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物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会进行物流的实际工作操作流程,那么国际物流的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样,在国际物流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锻炼学生对如海运、港口物流、航空以及陆路口岸物流流程以及相关手续的模拟,以及各种单证的填写和通关实务的模拟。在这方面,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实践课程以及实验室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已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如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但在设施改进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各项实验设施的不断完善,教学与实践会更加紧密的结合,使本课程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为了使学生对实际的工作能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内的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作报告,谈谈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感想,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国际物流的信心。
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传统国际物流课程体系的分析,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思路上改革,应该注重将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教学模式上改革,应当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
[1] 鄢小蓝. 湖南家具外贸物流通道选择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庞燕. 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王宇露. 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06(19):144-145.
[4] 吴金卓,高珊,许恒勤. 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森林工程,2014,30(3):190-193.
[5] 曹明兰,刘恒. 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 科技视界,2012(29):147,89.
[6] 张莉. 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66.
[7] 梁尹杰. 开展国际物流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形式[J]. 新课程(中旬),2012(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