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剧情,应该回到真相的探究上来

2015-12-01 01:23:02刘雪松
IT时代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食药监假新闻安全事件

文/刘雪松

博主简介:财经评论人士

责编:张里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媚子

事实证明,将“不明真相”这个概念按在围观这场反转剧情的人们头上,最贴切不过的。人们的判断跟着撕扯的双方而逆转,似乎谁占上风,谁的支持率就高。这足见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之高,也证明了真相对于民众生活的无比重要。

针对同行“资深记者”洪广玉公开发文指称新华社“‘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五问‘僵尸肉’”的新华社记者李丹“五问洪广玉”,凭什么得出“僵尸肉”是假新闻的结论。至此,一块僵尸肉的追踪已经演化成新闻真假的互掐,受众围观的已经不是有没有僵尸肉了,而是媒体的职业素养与操守问题了,跑题跑到这个份上,对受众的智商、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智慧,都是一场挑战。

事实上,剧情再怎么翻转,本质并没有变化。这便是,危害人们食品安全的所谓僵尸肉,确实存在。这一点,可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一则通报,得出基本的判断。

国家食药监总局等发布的通报,核心两层意思:一,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漠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并已全部销毁。二,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做到真实、公正。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今年、“四五年”、“销毁”,表明在今年以来的时间段上,确实查获到了长达四五年的过期肉,查获到的已经全部销毁。

但回过头来看,这则通报并没有对以个人名义互掐的媒体记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如果突破“今年”的时间概念、突破相关部门所掌握的“已经查获”的范畴,那么,僵尸肉的时间长短、交易与否,就有不能确定的空间。

对于媒体来说,打几个电话的采访,就对僵尸肉的存在与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报道,这在严谨程度上确实存在疑点。所以,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对媒体报道提出“真实、公正”的要求,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

但在这场媒体人之间互掐多日的反转剧中,以截然相左的表达而被双方报道所引述的采访对象,以及这些采访对象所在的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是与非的准确回应,这个“观众”做得不是太妥当。

新华社报道的僵尸肉,究竟是70后还是80后,顶多是肉龄长短问题,有没有被报道夸大,受访者和职能部门应主动澄清。

只要是过期的肉,四五年也好、四五十年也罢,都是不安全的肉,所以,“僵尸肉”剧情,应该回到真相的探究上来,而不是比谁的嗓门高,谁的腕劲大。

猜你喜欢
食药监假新闻安全事件
数字化技术助力食药监管 为民生安全保驾护航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6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4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北京市2016年第四季度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的公告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调和油的消费提示
消费导刊(2017年12期)2017-09-29 01:04:26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现榨果蔬汁的消费提示
消费导刊(2017年13期)2017-09-15 03:06:26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太空探索(2014年2期)2014-07-12 09:51:57
公交车公共安全事件调查
南风窗(2014年16期)2014-05-30 08: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