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保根
摘要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各地也在探索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但就目前来看,存在培训效果低效问题。本文进行了简要的归因分析,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培训理念存在偏差,即培训过度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适应性特征而忽略了其胜任力特征。因此,胜任力要求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是培训理念的必然转变。
关键词 适应力;胜任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337-01z
加强农民培训,培育现代农民,努力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已将农民从身份定位转变为职业的定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业专业化的一个基本保障。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1]。应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看成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岗前职业培训、岗后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和后续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培育对象了解新型农民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营、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的思想。作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持,得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培育对象对培训不重视,对培训课程不关心、不感兴趣,认为培训课程空洞乏味、不切实际。甚至很多农民认为,培训就是为了获取一次散心的机会,走个形式就可以。这就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被认为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科学和文化素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农民职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一个基本环节[2];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却给人一种低效无用感,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一种农民职业化、农业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不得不坚持,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得不在低效的质疑中坚持。
2 新型农民培训低效的原因
有人认为培训的低效是因为管理的缺位,但正如笔者所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各级组织及实施单位都已经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措施。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低效的原因归因于管理的缺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缺乏深刻认识所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相关组织和实施部门的无端指责。也有研究者认为培训低效是因为培训的路径设置不当,比如培训模式的设计、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方法的选择问题。但是培训模式的选择、内容的设置、方法的筛选均是在合理的培训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合理的培训理念、科学的培训目标,也就难以设计合理的培训模式、难以设置合理的培训内容。没有合理清晰的培训理念,仅仅从技术层面上更改培训模式和方法,无疑容易陷入误区,培训效果难免受人诟病。
因此,当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低效的根本原因是培训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不是管理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培训理念偏差体现在强调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对农事操作和农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而忽略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的本质之一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职业操作过程中的胜任性培养[3]。
职业适应力在管理心理学中有着较多的研究,不同研究者的取向不同,其研究的重点也不同,其对适应力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同,但均包含有适应新环境的含义。适应力理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转化和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适应力理念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注重的是适应,而不是对农业职业岗位的胜任,这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偏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对象是广大职业化农民、半职业化农民或在农村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劳动者,他们在培训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具备初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经营和管理知识。这时如果在培训中仍坚持适应力理念指导下的培训,继续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适应、对新环境的适应,而忽略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职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胜任力特征。培训理念不恰当,导致培训目标不具体、不清晰,培训内容设计不科学、不完整,也使培训课程设置显得僵化而缺乏弹性。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前提是胜任其新型的农业职业或农业生产专业岗位。既然是胜任该岗位,那么在培训上就不应该强调其适应而是淡化其适应性培训、加强其胜任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的职业培训。过度的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适应性,使得培训模式的设计低估了广大培训对象的现有水平,明显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和作用。
3 胜任力要求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
胜任力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的概念,为我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理论视角。麦克利兰的胜任力指“绩优者所具(下转第346页)
(上接第337页)
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一般认为,胜任力由2个部分组成:基准性胜任力(包括知识与技能)和鉴别性胜任力(包括能力和个性品质)。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具有外显的特点。而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则具有内隐特性。以此理论为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该是基准性胜任力的培养。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的是,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模式不是以工作分析为出发点,而是以工作绩效差异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对“一般业绩者”和“优秀业绩者”的差异提出“胜任能力模型”,从而建立培训的“需求分析”,再进行培训设计和实施,最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来说,这种绩效分析就是要分析出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胜任力要求,找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胜任力要求和培训对象现有职业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而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胜任力理论从绩效差异分析入手,使得分析结论与绩效具有很好的表面效度。从人才的性质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型人才。人才成长理论认为,专业型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3个阶段:学习和掌握完整性知识、技能结构为主的初级知识、技能的获得阶段;熟练理解与解决不完整的知识、技能问题为主的高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阶段;专家型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创造阶段。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的基准性胜任力培训的目的是使得培训对象尽快掌握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村社会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而不是适应岗位[4-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现代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他们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基准性胜任力,而不是对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这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理念上必须从适应性理念转向胜任力理念。
4 参考文献
[1] 杨虹,杨怀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9):107.
[2] 李金文.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07(11):21-22.
[3]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7-11.
[4] 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3):51-55.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