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玲
一、“活动板块”的特点
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其形式涉及思考、对话、讨论、设计、探索、图像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绘制图表、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和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活动”形式,其在教学功能上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通过教材栏目提供的“活动”素材和范例,让学生在所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在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活动”范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活动”在素材内容选取上,注重紧密联系社会问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在问题设计上,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探究价值;在方式选取上,注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活动”引领下,教师可以利用“活动”问题的开放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可以利用“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和“活动”方式的趣味性体验及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实现教材作为范例对于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基本功能。
二、“活动板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切忌教师“活动”学生却不动
在初中地理“活动板块”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都注意读图用图、视野地理模型和挂图、绘制黑板略图,但基本上都是教师活动,没有变成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在讲“活动”,而不是让学生做“活动”。这样,就不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切忌“活动”分工不明,没有形成相互合作关系
在“活动板块”教学中,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每个成员都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通过对同伴的影响,促进彼此的学习,使任务顺利完成。
3.切忌照本宣科,缺乏创意
在学生的活动形式安排上,不一定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一成不变地组织学生活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不是唯一的标准和依据。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自己设计有创意的活动内容。如,有的活动设计成角色扮演法,有的设计用地理游戏法,还可以设计成地理辩论法、观察探究法、实践调查法等方法。
三、如何巧用“活动板块”
1.将“活动”设计为课堂引入
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我借用人教版教材的一个活动作为课堂引入,通过畅畅和姨妈的对话中时间的矛盾,提出问题:“为什么畅畅和姨妈的时间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因为地球上的时间不一样”“因為地球在转动”等等,然后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确实是因为地球的运动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随后利用地球仪作演示,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这样的“活动”引入还有很多,如“你家乡的气候是怎样的?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你对印度了解多少?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谈谈你对印度的印象。”只要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其实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切入点。
2.将“活动”设计为课堂思维训练
新教材的最大变化就是将知识内容隐藏在“活动”内容中,教师讲解新课内容时,“活动”教材里的很多提问就是分析过程很好的思维训练。如经线、纬线的基本特征和经纬网的应用、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世界语言的分布等就是通过观察地图及学生活动来完成的。
在讲经线、纬线时,利用经纬仪,结合教材中的“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变化、指示方向、经纬度排列的规律等基本知识。在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时,可通过让学生做教材中的读图题,总结出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再通过做“活动”题,分析得出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这样的“活动”内容很多,教师一定要去挖掘,只要把“活动”内容应用充分,学生就能真正地学会思考、分析,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3.将“活动”设计为课堂小结反馈
新课内容讲解结束后,教材安排了很多巩固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请你阅读“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资料后,思考:日本和印度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各存在哪些不利的影响?再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俄罗斯印象”和“比较澳大利亚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等活动题,都可以设计为课堂小结,通过学生对这些活动题的掌握,可以反馈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
4.将“活动”设计为动手制作
在新教材“活动”中有很多要求学生动手的小制作,这样的训练就短时间来说,效果不太明显,有些教师不太重视。其实教材上安排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其用意和特殊性,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落实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中“活动”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这对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中“活动”的教学功能。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