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锁成,郭 鹏,2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9)
随着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内在发展要求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车间、车站码头、矿山遗址等人类历史与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以历史怀旧和科普体验为主要动机、工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产生的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旅游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成功案例可供借鉴[2-4],已成为当今老工业地区转型发展、工业企业形象改善和工业遗产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
国外工业旅游研究始于20 世纪80年代(见图1),内容集中在工业旅游发展动机、旅游效应、公共政策、规划与管理、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其不足在于规范性学术研究成果较少,且多发表在商业杂志或书籍中[5]。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类型多样且数量众多,但整体开发质量与知名度仍显不足,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则更为薄弱。因此,本文从研究领域和成果进展角度对1982年以来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成果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今后指导工业旅游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图1 国内外工业旅游期刊论文数量比较图
1.工业旅游概念
工业旅游内涵广泛,覆盖面广,涉及“工业观光旅游”、“工业遗产旅游”、“矿业旅游”、“工业废弃地旅游”等多个概念。从发展时间来看,早期工业旅游是从工厂观光活动派生演化而来的。19 世纪末,美国工业企业将工厂参观作为一种自我宣传和建立良好社会形象的营销手段,而大众也乐于通过参观工厂来领略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魅力所在[6]。20 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怀旧景观”,将“铁锈带”(重工业衰退地区)诸多工业遗产转化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复兴资产[7],成为欧洲工业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与城市复兴的重要途径[8]。20 世纪末,伴随可持续旅游观念的兴起,工业旅游又被诠释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态旅游[9]。从旅游者角度看,工业旅游是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了解地方工业企业机会的专项旅游活动,是一种既可增强大众对于本国工业技术成就自豪感,又能减少中产阶级在休假中因无聊而产生厌倦情绪的“另类的休闲”[10]。从工业企业角度看,工业旅游是对工业资源进行二次整合与开发,力求彰显工业企业、工业系统独特魅力,提升工业企业综合效益的专项旅游活动[11]。从旅游内容来看,工业旅游是在人造厂区、建筑和工业景观中,以早期工业生产过程为核心,发展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工厂厂区、工业车间、生产流水线、机器设备、工业景观、工厂居民区、工业产品、工业生产过程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2]。
2.工业旅游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全球市场环境变化、去工业化趋势出现、传统工矿业与制造业衰退、旅游市场需求热点与现代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等都推动了工业旅游的产生[13]。工业城市,特别是严重依赖加工制造业的老工业城市中大量遗存的工业资源、独特的工业景观、悠久的工业历史与文化、完善的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14]等也促进了工业旅游的发展。同时,忽视传统工业历史与成就、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缺乏连贯政策支持、工业遗产保护限制、经济利益分配不公等也成为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限制性影响因素[15-16]。在我国,丰富的工业产业类型、悠久的工业历史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都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但产品类型单一、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缺少专业规划指导等[17]也成为制约我国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3.工业旅游开发条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工业旅游开发条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合理评估工业旅游开发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外学者主要从六个方面决定哪些工业旅游资源值得保护和开发,具体包括:一是潜力,对工业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排序,明确潜在资源优势,从而确定优先投资方向所在[18];二是利益相关者,工业旅游开发涉及不同人群,其中包括激进环保组织、工业旅游支持者、当地居民、基础设施使用者,这就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者间寻求达成统一意见[19]。三是适宜的重新利用,对工业城市、工厂废弃建筑物和工业发展历史进行重新梳理、改造与开发,强调对工业遗迹和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尊重[20];四是经济性,要求在发展壮大工业旅游的同时,减缓因逆工业化发展而造成的经济衰退[21];五是真实感,真实感是一个地区最为重要的地方精神所在,也是决定工业旅游能否发展兴旺的关键因素[22];六是可参与性,成功的工业旅游发展需要广泛的社区支持与参与[23]。国内学者从工业旅游活动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将工业旅游开发条件分为主体条件(客源数量、结构及其特点)、客体条件(旅游资源条件、企业发展潜力)、媒介条件(旅行社),并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条件侧重各有不同[24]。
4.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工业旅游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怀旧体验、国内外开发经验与模式等方面。Alfrey 将工业遗产旅游的教育学与考古学目标诠释为“对工业建筑、机器设备和生产流水线等不可移动要素进行有效保护,并对工业遗迹中景观要素进行全新的开发与利用”[20]。Goodall 认为工业遗产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怀旧感与文化体验的同时,还可强化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感[25],是地方经济特色化发展的全新途径[26]。在工业遗产管理与重新利用方面,Philip 认为对工业遗产的重新利用就是对遗址区工业功能进行改变和拓展,是将完全工业化的工业遗址转变为具备全新功能的旅游吸引物,这种变化使工业遗产旅游更具文艺气息[27]。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Stratton 指出工业遗产旅游应在秉承广泛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工业景观和当地居民进行科学规划和增值利用[28]。Hector 认为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确保地方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旅游者低环境风险相协调,在保持当地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在遗产保护和新经济机遇间寻求平衡[29]。在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数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完全废弃的工厂、矿山等工业遗迹资源较少,但各界对工业遗产旅游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对应。目前,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定义、国内外经验总结、开发模式研究等方面[30-31],这对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挖掘工业文化特色、推动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工业旅游动机研究
国外学者围绕工业旅游发展动机开展了许多研究。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传统工矿业与制造业的衰退迫使一些地区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服务型经济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减缓社会经济下滑[32]。从工厂企业角度来看,维持良好社会形象和推广产品品牌是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主要动机[33]。而工业企业不愿意开展工业旅游的原因主要包括:建设成本、人身安全、品牌风险、盗窃或商业间谍行为等[34],这些行为都可能对企业形象或产品品牌造成负面影响。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旅游者普遍对自己的过去或别人的过去充满好奇,这种怀旧情结是工业旅游产生的根本所在[35]。后工业化社会中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同电脑化、自动化的现代生产技术间的巨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求新、求异为目的的工业旅游需求产生[36]。
2.工业旅游效应研究
工业旅游效应主要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开展工业旅游能为工业旅游目的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经济效应方面,虽然工业旅游统计数据难以获得,但许多研究表明工业旅游为各国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并对推动工业衰退地区经济转型和城市复兴具有积极意义[37-39]。工业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英国、德国、荷兰、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工业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40]。但也应看到,经济振兴对于工业旅游的依赖程度比较有限,工业旅游并不能完全解决因工业衰退而引起的失业问题[23]。在环境效应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通过提升自身环境意识、强化环保措施,在旅游者心中构建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41]。在社会效应方面,国外研究指出居民对旅游开发接受程度同其对旅游经济的依赖性呈正相关,如高失业率地区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接受程度低于低失业率地区[42]。要赢得当地居民支持,就应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利益并尽可能将当地居民纳入工业旅游开发进程,并使之从中获益[43]。
3.工业旅游公共政策
工业旅游公共政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合作、资金支持、专项营销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认为当工业城市陷于衰退时,城市发展公共政策必须强化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减少因工业衰退而引起的经济与就业损失[44]。政府部门有意识的制定工业旅游政策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英国[45]。之后,许多国家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业旅游政策,为汽车、化学、能源等行业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种种便利[34],如南非KwaZuluNatal 北部煤矿地区通过实施强化社区合作、吸引外部资金和建立合资企业等公共政策,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旅游中心[13];北爱尔兰政府在旅游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三方决策力量:经济发展部(DED)、当地群众和北爱尔兰旅游部(NITB),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政策,有效降低了当地社会的失业率[15];德国政府为推动鲁尔区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实施区域性综合整治与复兴计划(IBA),加快了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与重新利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31]。
此外,各国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工业旅游专项营销政策,在优化工业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对所在城市旅游形象的改善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英国政府开展“参观产业生产现场”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了工业旅游的发展[46];荷兰鹿特丹政府成立由财政支持的工业旅游基金会,大力推动港口工业旅游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约克郡以“世界工厂旅游之都”为口号进行城市营销宣传;法国在欧洲第一届工业旅游会议上提出了“参观我们公司”的宣传口号;意大利都灵在发展工业旅游过程中提出了“都灵制造”概念,以彰显其在汽车、宇航、食品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34]。
4.工业旅游规划与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对于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国外研究认为当一个社区选择从工业生产中心向旅游消费地区转型,必然会产生许多冲突与问题,因而制定工业旅游规划是极为必要的。随着工业旅游变得更加规范与成熟,相关企业对旅游者参观内容的限制也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工业旅游规划作用将更加凸显[47]。Mary 认为应在工业旅游规划中加强人性化规划方法的应用[48]。Esteban 通过研究社会定位和社区角色对工业旅游的影响,提出了工业旅游规划社区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49]。Dodd 提出在规划中应重视工业旅游区位研究,在企业选址上应更多从旅游者角度进行考虑[50]。Caffy 通过对苏格兰麦芽酒厂进行案例研究,指出应在工业旅游规划中强制实施企业环境认证计划,通过向旅游者推销“绿色信用”来强化企业的生态环保形象[51]。Otgaar 认为应在营销规划中制定共同工作议程表来强化工业企业同旅游营销机构间的合作关系[31]。
1.工业旅游资源特征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其资源特征与传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差别较大。因此,对工业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就成为推动工业旅游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国内研究成果表明,工业旅游资源特征主要包括:资源个体的旅游寿命具有时限性和可迁移性;内在科学技术含量具有差异性和可展示性;拥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具备集求知、审美、观光、购物与一体的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52];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所依赖的吸引物只能是企业本身及周边环境,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发展具有强烈的资源依托性特点;因缺乏一般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性、参与性,工业旅游资源的重游率较低;工业旅游参与者多为当地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学生旅游者;开展工业旅游活动需要相关工业企业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完善的旅游管理服务体系[53]。
2.工业旅游空间分布
从空间分布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是工业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前提所在。国内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工业旅游空间分布同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工业经济区划密切相关。顾小光对2004 -2005年全国180 家工业旅游示范点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区域分布明显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等工业大省,不同省区工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和城镇人口耦合程度较高,工业旅游规模集群化趋势逐步显现[54]。吴扬提出了我国“工业经济不发达与不均衡区域——工业旅游基点型模式”和“工业经济发达与均衡区域——工业旅游一体化模式”等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55]。张洁根据工业旅游企业地域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热点开发省区、一般开发省区、冷点开发省区,并指出我国工业旅游企业一般位于区位条件良好的中心城市或地区[56];扬振运用份额集中度指数对我国工业旅游企业的空间集中程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工业旅游企业主要集中于四大工业基地(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和三条产业带(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陇海-兰新工业地带),但集中程度呈逐年下降态势,这与我国工业旅游开展省份、企业不断增多密切相关[57]。
3.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作为工业旅游开发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发展模式是指导未来工业旅游实践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将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的形式分为三类,即开放厂区(不做任何调整的开放工厂,如开放日等)、交流中心(在特定的旅游者接待中心展示工业产品复制品)、销售中心(厂区或周边地区的商店或销售中心),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某种特定类型的工业旅游,如啤酒旅游、食品旅游或工业博物馆旅游[58-59]。国内学者姚宏从工业旅游地区位条件出发,将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总结为都市综合型模式、特色工业城市模式、名胜旅游区模式[60];吴相利从工业旅游产品类型出发,总结了我国工业旅游十类开发模式,即大庆模式-城市型;华富模式-商品型;海尔模式-中心型;丰满模式-景观型;一汽模式-扩展型;鞍钢模式-场景型;沈航模式-产品型;汾酒模式-文化型;隆力奇模式-外延型;泰达模式-综合型[61];李蕾蕾通过研究德国鲁尔区,从资源型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再利用角度提出了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和区域性一体化模式等四种可供我国借鉴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62];康嘉从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角度,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总结为创意LOFT模式、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基地)模式、工业旅游模式、动漫城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等[11]。
4.工业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
国内学者认为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工业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不完善,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工业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缺乏专业管理队伍,工业遗产保护技术和旅游管理经验匮乏;市场化程度低,行业监督缺失;主题偏离原有文化脉络,产品同质化严重,内容组合有待丰富等[11][19][57]。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工业旅游规划角度来看,应将工业城市改造同工业旅游发展相结合,发挥老工业地区历史内涵和空间优势,制定有侧重的工业旅游规划方案;加强工业旅游开发的系统性规划;将管理和建设视为动态长期过程,处理好旅游展示和日常生产间的矛盾问题[31][63]。从资源产品开发角度来看,将工业资源的独有性和稀有性作为开发工业旅游的先天优势条件,注重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多元化开发[31]。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做好市场定位,加强营销宣传,加强企业与政府、旅行社之间合作,打造、扶持地方性工业旅游品牌[64]。从文化创意角度来看,对文化创意与工业遗产进行有机结合,创新工业遗产和文化创意融合模式[11]。
目前,工业旅游研究在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业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所在。其中,国内外学者都对工业旅游概念、影响因素、开发条件、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旅游发展动机、效应影响、公共政策、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加侧重工业旅游资源特征、空间分布、发展模式、发展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均有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同时,国内研究区域多集中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资源型省份、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以企业或地市级个案研究居多。
与此同时,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现有研究成果多强调工业旅游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复兴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对外来旅游者大量涌入给工业旅游目的地造成的生态破坏与资源保护压力涉及较少,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与工业旅游发展质量间的关联影响考虑不足,对我国工业旅游游客需求特点与市场规模缺乏研究,缺少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发展阶段、资源类型的工业旅游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传统工矿业与制造业的衰退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正面影响越来越显著,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有着巨大的溢出效应。未来,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应立足现实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与创新。
1.进一步拓宽工业旅游研究领域
不仅要关注工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内容,还应从国家、地区、省市、景区等不同层面出发,不断加强工业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与正负效应、工业旅游发展与经济转型互动机理、工业旅游环境质量检测与管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模式与利益协调机制、工业旅游市场规模与游客需求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工业旅游目的地特征与问题、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等深层次内容研究,将研究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使工业旅游真正造福于老工业地区、工业企业和当地居民。
2.进一步强化多种学科交叉研究
工业旅游空间跨度大、影响要素多、辐射领域广,仅凭旅游一门学科难以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工业旅游研究应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快多学科交叉研究进程。如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研究工业旅游的地方感与文化认同问题;应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学理论研究工业遗产地、工业废弃地、矿区工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二次开发问题;应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业旅游开展与区域社会经济转型间关系问题;应用管理学中的博弈论进行工业旅游利益相关者主体特征分析;应用供应链和价值链理论构建工业旅游地旅游产业链等;应用3S 信息技术进行工业旅游资源、游览线路和环境因素的空间结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在民俗学与历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工业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提升,应用城市规划学与园林景观学理论指导工业旅游资源评价和景观建设。最终实现工业旅游研究从关注功能、特点、战略的一般性探讨向聚焦效应、机理与模式的专业性研究转变。
3.注重经验借鉴,突出可操作性
国外工业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应广泛开展同国外工业旅游专家和相关机构的国际合作,借鉴、吸收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重点发展具备可操作性的,针对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职能特征典型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的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4.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理论研究
未来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将理论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工业旅游影响要素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第二,工业旅游动力机制、发展路径及调控措施;第三,工业旅游市场需求特点、游客行为特征和市场营销策略;第四,工业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主体特征、社区参与模式与利益协调机制;第五,工业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与提升;第六,工业遗产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管理保护、科学调理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5.完善统计体系,科学制定规划
目前,我国常规旅游统计体系和旅游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并未对工业旅游予以特别关注,且工业旅游涉及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所以在工业旅游研究中获取相关数据难度较大,这也是当前我国工业旅游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和深度研究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适时完善工业旅游统计体系,构建一批能够反映工业旅游发展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为下一步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业旅游开发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奠定基础。此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增加工业旅游发展规划与实施保障内容。
[1]王 莹,姜琴君,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业遗址旅游开发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103 -106.
[2]Stephen Wanhill.Mines -a tourist attraction:Coal mining in industrial South Wal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1):60 -69.
[3]朱 竑,柳意云,保继刚,等.老工业地区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22(S1):252 -257.
[4]李开宇,王兴中,等.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6):28 -31.
[5]Frew E.Industrial tourism: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D].Victoria University,2000.
[6]Allison C.Marsh.Greetings from the Factory Floor:Industrial Tourism and the Picture Postcard[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2008,51(4):377 -391.
[7]Halewood C,Hannam K.Viking heritage tourism: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565 -580.
[8]Miles K.Oglethorpe.Tourism and Industrial Scot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87(3):268 -271.
[9]McBoyle G.Green tourism and Scottish distilleries [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4):255 -263.
[10]Aron C S.Working at Play:A History of Va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45.
[11]康 嘉,杨彩云,胡 琴.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2,502(05):105 -107.
[12]Edwards J,Llurdes J.Mines and quarries: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341 -363.
[13]Tony Binns.The Village in a Game Park:Local Response to the Demise of Coal Mining in KwaZulu -Natal,South Afria[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1):41 -66.
[14]Piero Barucci,Emilio Becheri.Tourism as a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Southern Italy [J].Tourism Management,1990,11(3):227 -239.
[15]Robert Smyth.Public policy for tourism in Northern Ire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86,7(2):120 -126.
[16]Philip Feifan Xie.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321 -1330.
[17]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67(5):58 -61.
[18]Wilkey 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o renew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J].Public Works Management & Policy,2000,4(3):248 -255.
[19]Araujo L,Bramwell B.Stakeholder assessment and collaborative tourism planning:The case of Brazil’s Costa Dourada Project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3/4):356 -378.
[20]Alfrey J,Putnam T.The industrial heritage: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M].London:Routledge.1992:79.
[21]Crump J.What cannot be seen will not be heard:The production of landscape in Moline,Illinois [J].Ecumene,1999,6(3):295 -317.
[22]Florida 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228.
[23]Harris F.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heritage industry[J].Geographical Magazine,1989(1):38 -42.
[24]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0(6):108 -114.
[25]Goodall B.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ourism[J].Built Environment,1994(19):93 -104.
[26]Hospers G.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10):398 -404.
[27]Flyvbjerg B.Fi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ase-study research[J].Qualitative Inquiry,2006,12(2):219 -245.
[28]Stratton M.Reviving industrial buildings[N]∥In:M Stratton.(ed.)Industrial buildings: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E & FN Spon,New York,2000:8 -29.
[29]Héctor M Conesa,Rainer Schulin,Bernd Nowack.Mining landscape:A cultural tourist opportunity or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690 -700.
[30]张艳玲.鲁尔区的经验对山西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18(1):129 -135.
[31]李蕾蕾,Dietrich Soyez.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人文地理,2003,18(6):20 -25.
[32]Light Duncan.Heritage Places in Wal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A Study in Applied Recreational Geography[D].PH.D.Dissertation,Swansea:University of Wales,1991.
[33]A Otgaar.Towards a Common Agend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25(4):86 -91.
[34]Carter J.Watching work go by[J].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1991,6(4):10 -11.
[35]Charles H Strauss,Bruce E Lord.Economic Impact of a Heritage Tourism System [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1(8):199 -204.
[36]Beaudet G,Lundgren J.Industrial heritage[J].Teoros,1996,15(2):57 -65.
[37]Barnes J.Industrial tourism:An introduction.Retrieved from Tourism Insights[EB/OL].http://www.insights.org.uk/articleitem.aspx?title=Industrial +Tourism%3A+An+Introduction.2010 -08.
[38]Otgaar A.Industrial tourism:Where the public meets the private [M].Rotterdam:ERIM,Erasmus University,2010.
[39]Prentice R.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s[M].London:Routledge,1993.
[40]Peter Hall.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87(2):129 -130.
[41]Michael Pretes.Touring mines and mining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439 -456.
[42]MacNulty R.Revitalizing industrial cities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1985(25):225 -228.
[43]Gray B.The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Seeing the opportunity and ensuring success[N]∥In:M Stratton.(ed.)Industrial buildings: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E & FN Spon,New York,2000:103 -116.
[44]Noyelle T J,Stanback T.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ities[M].Totowa:Rowman & Allanheld,1984.
[45]Wooder S.Industrial Tourism[J].Insights,1992(8):63 -70.
[46]谢红彬,高 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建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5,86(6):52 -55.
[47]H J Heinz Company.Pittsburgh:Department for the Reception of Visitor[M].Historical Society of Western Pennsylvania,Library and Archives Division,1931.
[48]Mary B Lalone.An Anthro -planning Approach to Local Heritage Tourism:Case Studies From Appalachia [J].Napa Bulltin,2005,23(1):135 -150.
[49]Esteban Ruiz Ballesteros,Macarena Herna'ndez Ram?'rez.Identity an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77 -687.
[50]Dodd T.Influences on search behavior of industrial tourist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Marketing,1998,5(2/3):77 -94.
[51]Caffyn A,Lutz J.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lti -ethnic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6(20):213 -221.
[52]姚 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2):117 -118.
[53]黄 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2004,19(1):86 -91.
[54]顾小光,汪德根.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分析对象[J].经济管理,2006(19):69 -73.
[55]吴 扬.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7,21(1):22 -27.
[56]张 洁,李同升.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3):493 -496.
[57]扬 振.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组织优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1):84 -95.
[58]Marcon A.,Preuilh P,Ksouri S.Tourisme de découverte économique et visites d’entreprises[M].Conseil National du Tourisme.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2000.
[59]Alison J Beeho,Richard C Prentice.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gained by tourists visiting a socio -industrial heritage museum:An application of ASEB grid analysis to blists hill open -air museum,the iron bridgegorge museum,United Kingdom[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995(3):229 -251.
[60]孙爱丽,朱海森,等.我国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3):80 -85.
[61]吴相利.中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3):43 -47.
[62]Mader T.Produzierende Betriebe als touristische Attraktionen im Ruhrgebiet:Grundlagen,Erscheinungsformen,Probleme[M].Hamburg:Diplomica,2003.
[63]李蕾蕾.工业旅游与珠海金湾区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72 -75.
[64]冯 颖,李悦铮.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