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11-30 04:00:16武斐婕
关键词:贸易变量检验

武斐婕

(1.山西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2488)

一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和制度等要素禀赋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格局,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206.4 亿美元,到2013年达41 600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 096 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19 504亿美元,同比增长7.3%,顺差额度为2 592亿美元。同时期,我国服务贸易也呈增长态势,1982年为44 亿美元,到2013年达5 396亿美元(按国际收支口径计算,剔除政府服务);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三,其增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为6 个百分点。

然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量上的“爆发式增长”并没有带来二者在贸易差额上的协同发展,伴随着货物贸易顺差增速递减的同时,服务贸易进口增速远远超过出口增速。1982年至199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现持续顺差,虽然其额度并不大,但从1992年至今,只有1994年例外,我国服务贸易出现了21年的逆差,突出问题是,逆差额呈持续扩大的特征,近几年尤其显著,逆差额从2006年的89 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1185 亿美元,7年内增长13.3倍。2013年,我国服务进口也达到了历史高位,达3 2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与2012年的18.2%基本持平;出口2 106 亿美元,相对于2010年的32.4%,其增幅显著降低为10.6%,弱于进口增速近7%。这种情况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情况相违背,在这些国家,货物贸易顺差额的减少往往伴随着服务贸易逆差额的缩小或顺差额的扩大。

上述分析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额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者差额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在促进我国货物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提高服务业的水平,降低服务贸易逆差的增速?本文试图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回答。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研究角度主要分三个方面:(1)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总量互补关系。研究普遍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在总体上互相促进,二者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陈兆军[1](2001)把迪尔多夫的变体模型运用于实证分析,支持了一个结论,货物贸易与广义的要素服务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显著,与产品服务贸易之间没有互补关系。郑辉、张捷(2008)[2]偏重于从国际贸易格局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一国的贸易平衡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的总体平衡,而国际分工的深化正使贸易失衡主要体现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钟晓君[3](2009)利用我国1985 -2007年的数据对二者的总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在总量上是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2)一些研究侧重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差额的逆向相关关系,即替代关系。加拿大学者Melvin[4](1989)提出了该命题:服务贸易长期顺差的国家必然导致货物贸易的逆差,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双顺差”或“双逆差”是几乎不可能的。Jones和Ruane(1990)[5]将竞争模型应用于分析二者关系,认为一国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会使货物贸易的出口减少。Hoekman 和Braga(1997)[6]通过研究也论证了Jones 和Ruane 的观点。但国内学者谢康和李赞(2000)[7]分析指出,这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差额的替代性在当今的发达国家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并不显著。(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Marwijk[8](1996)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去分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可以快速拉动货物贸易的增长。程大中和陈宪(2000)[9]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源于货物贸易大力增长所引起的服务需求,即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核心效用的派生效用。李静萍[10](2002)的研究也认为货物出口对服务出口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和推动作用,货物贸易的发展本身蕴含着服务贸易发展的机会。夏晴[11](2004)、曲风杰[12](2006)则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的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创造引致需求,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基本一致,主要沿用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论来解释服务贸易,且已有文献多运用统计分析和协整检验方法论证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总量关系,但考虑差额关系的文章不足。另外,相关研究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高度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会由于一国所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使其动态影响程度不同[13]。在一国工业化初期,服务业必然还处于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贸易不发达,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低,服务贸易在总的贸易份额中比重很低;工业化中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同作用开始显现,尤其是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引致需求加强,使得服务进口大于出口,就会出现服务贸易逆差而货物贸易顺差的情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货物贸易的出口依存度高于服务贸易的出口依存度,而服务贸易的进口依存度高于货物贸易的进口依存度,所以服务贸易逆差在逐步扩大;直到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本国服务业竞争力增强,服务贸易才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服务贸易顺差成为常态,货物贸易则表现为逆差,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个阶段。

三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量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和货物贸易总额的样本区间,定在1982 -2013年之间(数据均以美元计价,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在此对数据按1982年的价格为不变价作了相应调整,从而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现象的出现,并且要保持原序列的相互关系和性质,对变量作对数化处理。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记为lnserv 和lngoods,对其取一阶差分为dlnserv 和dlngoods。

在检验方法上,在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前提基础上,利用Johansen 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中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波动的相互影响程度。这两种方法将所分析的经济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研究,进而反映系统的完全信息,并能够估计出变量冲击的时滞及影响程度。

(一)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首要步骤是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而防止“伪回归”问题。通常一个时间序列检验式的DW 值通不过自相关检验,即被检验序列是一个高阶自回归过程,应该在检验式中加入被检验序列的差分滞后项,所以作者在此采取ADF(Augment Dickey——Fuller)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serv 和lngoods均接受了原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对它们取一阶差分的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变量,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

表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二)VAR 模型最优滞后期的确定

在满足平稳性条件后,一定要确定滞后期K,因为对滞后期长度的选择对协整分析的结果影响很大。滞后期太小,会导致误差项的自相关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而适当加大K 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就能够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 值又不宜过大,以避免自由度减小,从而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依据一般选择滞后期k 值的方法,首先用LR(似然比)统计量、FPE(最终预测误差)、AIC(赤池)信息准则、SC(施瓦茨)准则与HQ(汉南-奎因)准则5 个常用指标来进行选择。根据检测结果,笔者选择VAR(2)模型。

(三)协整检验和稳定性检验

尽管序列lngoods 和lnserv 是非平稳序列,但通过运用Johansen 协整检验(其中包括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发现,以检验水平0.05为标准,因为迹统计量检验有12.58 >12.32,0.50<4.13;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有12.08 >11.22,0.50 <4.13,所以lngoods 和lnserv 序列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表2 变量的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整方程为:

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51.63,赤池信息值为-2.87,施瓦茨值为-2.40,可决性残差为9.74E -05,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良好。部分系数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在同一个方程中有同样变量的多个滞后值产生了多重共线性造成的。

接下来有必要对估计出的模型给予稳定性检验,因为不稳定模型或带来无效的结果(如脉冲响应函数的标准误差)。通常的检验手段是利用AR根,如下给出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图1)。图1 的结果显示,所有单位根的倒数都落于单位圆内,即特征值都要小于1,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确定性的长期稳定关系。模型稳定的条件满足之后,我们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

表3 单位根检验

图1 单位根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

1.方法说明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RF)用来分析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又或者说对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系统受到的动态影响。它描述某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大小后的冲击,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在此需注意的是,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其他变量在t期及前面各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追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其前提假设是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还可以用方差分解描述系统动态变化,考察其自身或系统内其他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作用时滞;另外还可以估计出所有变量效应的相对大小,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

2.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利用前面所得出的VAR 模型,做出货物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总额之间的相互冲击动态响应路径。图2 是由差分序列得到的脉冲响应图,可以发现,在第7期之后脉冲效应消失,充分证明了VAR系统是稳定的。

图2 脉冲响应图

图2(上)表明,货物贸易一个标准差的扰动对其自身是正效应,但其增速逐渐趋缓。具体来看,这种正效应在第1期很明显,上升幅度达0.12;对之后两期的影响则迅速下降,第2期和第3期分别上升0.03 和0.008。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冲击反应整体上呈现负效应,第1期的反应为0,到第2期略微有所显现,为-0.006,第3期负效应最大,达-0.03,到后期则逐渐趋向于零。其经济含义为:货物贸易在初期对自身作用为较强的正效应,到后期则趋缓;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则呈现负的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并没有表现在初期,是一种延期效应,但是这种负效应逐步减弱;说明服务贸易初始的扩大使得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力从货物贸易中转移出去,货物贸易总量随之降低,之后,服务贸易的溢出效应货物贸易的效率使提高了,负面作用开始减弱,正效应逐步凸显。所以长期来看,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将带来货物贸易的长足发展。另外,之所以我国要大力要发展服务贸易,除了加速服务贸易本身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货物贸易产生的长期积极的溢出效应很明显,进而可以提高我国整体的对外贸易水平。

从图2(下)可以发现,服务贸易一个标准差的扰动对于其自身而言,从初期就显现出很高的正效应为0.09,在第2期则快速下降,表现出0.01 的负效应。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一个标准差响应同样在初期显现为正效应,且这种效应在第1期就非常明显,为0.08,第2期很快降低为0.002。这两种效应在第3期都实现了反弹,之后便趋于平稳。从经济角度来看,服务贸易自身和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都有正面促进效应。在初期,服务贸易的正效应占主导,并总体上超过货物贸易自身的正效应,是因为服务业投资回报率高且迅速,所以其在起步后会进一步推动服务领域的更快投资。但到后期,货物贸易自身的正效应较明显,是由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有较强的引致需求和支撑作用。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虽然以倍加的速度在发展,但是服务贸易自身的溢出效应还比较弱,主要依赖货物贸易的较强的引致需求。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必须注意其同货物贸易的协同发展和它本身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3.预测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用来计算不同时期内在所分析内生变量总方差中不同内生变量结构冲击所占的比例,然后在影响相互交织的VAR 模型内生系统中有效评价不同结构冲击对所分析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即方差分解度量的就是这些内生变量的变化对于分担外部冲击对系统所造成压力的贡献。

表4 DIngoods 的预测方差分解

表5 Dlansery 的预测方差分解

表4 中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上升主要是自身的贡献,在10期内其贡献都达到90%以上;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预测方差的贡献度相对较弱,在第1期贡献为0,之后各期虽然逐步增大,但在第10期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不过才6.42%。

表5 数据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各期对其自身的影响较大,在10期内贡献都大于58%,同时货物贸易对其影响也较强,在10期内都超过了39%,且贡献度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而服务贸易对其自身的贡献度却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逐步衰减的趋势,再一次说明货物贸易(或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差额关系分析

从图3 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实施了出口导向政策和积极的引资政策,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增速很快,同时,服务贸易却呈现出逆差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二者之间并没有呈现出如发达国家所呈现的明显的差额替代关系。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差额关系具有趋势性特征,但差额并没有出现数量上的平衡,如在2008年之后,货物贸易的顺差额逐步减少,则服务贸易的逆差额也应逐步减少,直到服务贸易出现顺差,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和前文所述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相反的。这就说明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减少,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外部需求的减弱,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依然很弱。

图3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差额关系图

具体而言,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增至1185亿美元,相对于2012年的897 亿美元,同比增长32.1%。除了其他商业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则实现较大数额顺差,顺差额分别为196 亿美元、170 亿美元、95 亿美元和68 亿美元外,其他服务贸易项目普遍存在逆差,其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仍然为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运输服务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第一大来源,但2013年降到第二,产生的逆差为567 亿美元。由于我国运输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低下,我国运输服务非但没有走向国际,反而在国内也占据较低的份额,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国内货物的进出口主要物流渠道大量依靠进口国外运输服务来完成,于是运输业形成了大量逆差。如目前我国进出口货物中,集装箱和干散货由国内船运公司承运的比例很低,而主要由国外航运公司承运。我国航运企业长期以来对进口铁矿石、原油、粮食、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承运控制能力也很弱,给我国能源和资源保障带来较大隐患。

近年来,旅游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第二大来源,其贸易逆差在2009年首次出现,为33 亿美元,2012年则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来源,2013年产生高达769 亿美元的逆差。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增长比例失调。近几年由于欧美和亚洲国家出境游疲软,日本游客大幅下降,人民币汇率导致在华旅游成本上涨,导致我国入境旅游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下滑。2013年来我国旅游人数为12 908 万人次,比2012年下降2.5%,其中,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 569万人次,同比下降3.5%。与亚太、中东整体增长两位数的差距很大,并且长期落后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与入境旅游相比,出境旅游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达9 819 万人次,同比增长18%,使境外观光、购物等旅游支出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近年来持续扩大的巨额逆差。

五 结论

通过对我国1982 -2013年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量和差额分析,显然二者之间存在“总量互补”但差额无替代的关系。那么,如何让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同时,既保证了货物贸易适度顺差的同时,又让服务贸易的逆差减少,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1.通过协整方程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总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方差分解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贡献最大时才只有6.42%,但由于有长期均衡的关系,这个数字是趋于逐渐增大的;货物贸易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自身的贡献,其贡献度达9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贸易还停留在低级水平,还不是依靠优质服务来推动货物进出口增长,相反,由于货物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对服务进口带来更大的引致需求下的增长效应,导致服务进口需求比外部需求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在我国出现服务贸易的连年逆差就不可避免了。

2.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差额分析,可以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差额替代关系,这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账户的失衡是由新中国建立后的产业基础、国家政策导向和工业发展速度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参与全球化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体系,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因此,我国在短期内还难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利用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当前重点是加强服务业发展意识,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有效剥离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环节,通过进口促出口,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网络通信、人力资源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工业设计咨询和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相对货物贸易而言,我国服务业总体竞争力还较弱。我国服务贸易现在还处于世界低端,出口较多的是建筑、软件开发外包、咨询、金融支付服务、旅游等服务,同时大量进口高端服务,比如信息服务、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与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性服务,而针对该服务,我们目前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差的,以至于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能给货物贸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伴随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迫切需要形成优质的金融、通讯、运输、保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行业体系。我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具备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先决条件。未来要着力提升我国服务业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货物贸易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

4.我国经济转型必须建立在更高水平和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上,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前提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更多地依靠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努力打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效均衡、协调发展。关键就是要打破垄断,将“非禁即入”的政策切实贯彻,取消对非本地要素或者非国有资本的不平等做法。让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享受公平竞争的环境,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利用好国内国外优质服务业要素资源,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5.国内企业要把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与货物贸易紧密融合。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制造商正在依靠服务努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使产品的利润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都在转变,把过去的单纯制造转变为服务和制造并重,甚至某些产品的服务收入增值快于制造收入增值。因此我国的企业也要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追加到货物中去,甚至把生产追加型变为服务核心型。

[1]陈兆军.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补性问题再研究[J].国际商务,2001(4):48 -53.

[2]郑 辉,张 捷.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平衡新解[J].国际经贸探索,2008(5):63 -67.

[3]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9):3 -6.

[4]Melvin James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5):1180 -1196.

[5]Jones R W,Ruane F.Appraising the op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2(4):672 -687.

[6]Hoekman B,C A Braga.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A Survey[J].Open Economics Reviews,1997(8):285 -308.

[7]谢 康,李 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9):47 -52.

[8]Marrewijk C van,Stibora J and A de Vaal.Services Tradability Trade Liberalizatiom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ment[J].Economica,1996(63):11 -31.

[9]程大中,陈 宪.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现实基础、总体状况及初步设想[J].上海经济研究,2000(12):59 -64.

[10]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14 -17.

[11]夏 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4(8):17 -20.

[12]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1):28 -32.

[13]庄丽娟,陈翠兰.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54 -60.

猜你喜欢
贸易变量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贸易统计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