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余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职业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周玲余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文章对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职业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试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导师制的困难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途径。
高职院校;职业导师制;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制的前身就是我们传统的师徒关系即“师带徒”制。“师带徒”制源于手工艺人传授徒弟技艺的教培方式,之后扩延到其他行业[1]。后来,中国的专家学者把职业导师制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把职业导师理解为职业生涯指导师,重要使命在于协助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的顺利实现。
职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较为普遍,近几年在本科生中也慢慢实行,如文献《“职业导师制”在师范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1]所述,而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的是辅导员工作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以及目前高职院校面临辅导员人数有限、知识结构单一、生师比例高等现状,探索一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导师制模式势在必行。[2]
(一)现实需求
1.生源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招生对象层次不一(如对口单招、普高单招、普通高考等),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严重导致了生源质量的降低。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特殊性。针对这样的学情,更需要有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需要有专门的富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帮助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进行职业的规划设计等。
2.师资条件
2000年前后,全国一大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重组,多数学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电视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师资的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不少专业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学习,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指导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辅导员多为刚毕业的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一般以1∶200的师生比进行配备,不论从精力上还是能力上,都无法解决学生初进大学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二)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由于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教师和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学生直面教师的机会越来越少。辅导员忙于应付常规管理,无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所带班级人数增多,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对班级管理较多流于形式,未能深入了解本班学生;普通教师教授班级增多,除了课堂教学外,课余时间基本没有和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如此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学生更多的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更多需求。
(三)学生就业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对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将来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因此,急需引入职业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知识水平基础,从心理上进行合理的疏导,从学习上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能力上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这无论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还是终身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3]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坚持以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为目的,积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大胆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同时,一方面借鉴本科生职业导师制的理论和经验,同时又立足实际,从13年起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院实际的职业导师制。课题组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为研究对象,针对全体13级职业导师和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发放问卷143份,回收138份,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为96.5%,有效率为100%。利用EXCEL软件和SPSS19.0软件的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类型主要以百分比为主。
(一)未回收问卷分析
经调查统计,未回收的5份问卷来自于学期中途更换导师的学生,说明职业导师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学生无法客观、完整地进行导师评价。
(二)师生交流情况分析
据问卷调查反馈职业导师每月与学生据面谈2次以上的学生人数达55%,未被面谈人数占6.6%。说明职业导师制的实行,一方面借助制度的量化约束,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优势,职业导师有更多的精力组织学生谈心、通过QQ搭建沟通渠道,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能较及时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师生了解程度分析
职业导师的职能应全面引导与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与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师生之间彼此了解、具有充分的信任感。图1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在遇到困扰时,只有27%的经常会跟老师倾诉,56%的选择偶尔,17%的从不愿意,这也表明职业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不高,由此也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深,正如图2所示,仅有14%的同学认为职业导师对自己很了解,其余基本表示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
(四)职业导师满意度分析
同学对职业导师解答问题的满意程度如图3所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认可度如图4所示。总体数据显示,职业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较受同学认可,充当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解惑者。但对于思想、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认可度不高。
(五)师生比合理值分析
经调查统计(见表1),学生认为职业导师辅导的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的较为理想,这样可以保证导师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对学生进行较为有效的辅导和指导。
图1 学生主动找职业导师倾诉人数分布
图2 职业导师对学生了解程度分布
图3 答疑满意度分布
图4 教育观念认可度分布
表1 辅导学生人数分析
表2 学生最期待的导师角色(可复选)
(六)职业导师期望值分析
要将职业导致制真正落到实处,导师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表明(见表2),学生对职业导师期待很高,涉及方方面面,总的归纳至少应该承担四种角色,即要充当学生人生生涯规划的顾问、专业学习的解惑者、心理健康的调剂师、就业与职业的领航者等四种角色。
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导师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职业导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解决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改善学生管理工作。但由于实行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有待改进。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及征求相关职业导师意见,笔者发现在职业导师制试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些问题。
(一)队伍缺乏稳定性
职业导师聘期一般为三年,在这期间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但由于时间具有相对的长久性,在此期间会出现职业导师部门调动、专业调整、考核不合格等现象,为了把好职业导师质量源头,保证职业导师制运行效果,往往中途会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导师,选择和学生专业相一致、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老师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了解和互信程度,也导致无法客观的进行导师的评价和考核。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
职业导师和学生每月能通过面谈、QQ等方式沟通交流,在数量上有了保证,但实际成效不大,流于形式,从调查数据反映,学生和导师未能深入了解,相互信任。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职业导师来自一线教师,伴随着学校相关的管理与考核制度的出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等的工作负荷较重,对于职业导师工作往往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在思想认识上较为忽视,未能真正投入。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职业导师制比较陌生,习惯于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制度,在观念上未能在短期内适应。因此,学生遇到困扰时,仍习惯于向辅导员倾诉。
(三)角色转变不彻底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负责授课,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在职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下,导师需要承担从学生入学至毕业乃至就业及以后的全面引导与指导的职能,从调查问卷也可看出,学生对于职业导师的期待很高,涉及学习、生活、思想、就业等方面。而职业导师基本都是一线专业教师,习惯于专业教学,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在履行职业导师职能时,侧重于专业学习的辅导答疑及学习方向的指导确定,缺乏对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关心和帮助,难以在短期内进行角色的完全转变。
(四)师生比例难控制
不管从师生期望比例,还是从职业导师制运行效果来看,师生比例均应控制在1∶20以内,但目前的师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导师制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由于扩招,生师比已超过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红线,职业导师制中的职业导师充当的角色多、责任大、工作量巨大,这更加突出了生师比严重不足的矛盾。
(一)做好职业导师选拔工作
职业导师是导师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职业导师来源充足的情况下,要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把好质量源,选拔一批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关心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职业导师。但在生师比例高,职业导师来源十分有限,基本上每一位老师、甚至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都参与进来的情况下,可吸收一部分校企合作单位的优秀专家与员工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人,同时可以有效减轻学校职业导师的负担。
(二)加大职业导师培养力度
职业导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担任,必须具有让学生信服的高超专业知识、技能和德行。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职业导师培训制度,具体可以采取三方面的实施措施:其一是业务培训,主要是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教学研讨活动;其二是短期学习,主要是分期分批集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规划指导等课程;其三是信息交流,主要是向职业导师通报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得导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实习效果。
(三)实现职业导师与学生的结对工作
职业导师与学生间的结对是导师制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一项十分需要注重艺术的工作,为了便于师生的交流,尽量满足双方的意愿和诉求,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职业导师组,由辅导员任组长,全面负责指导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管理。根据学生的德、智、专业方向与特长以及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授课班级等实际情况,借鉴研究生选配导师的模式,釆取学生自主选择与辅导员协助调配专业导师的方式,校外导师的选择则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想真正调动职业导师的积极性,必须完善考核评优制度。一方面需要从战略层面的高度细化到导师们的工作职责、师生们的行为规范及与导师们紧密挂钩的职务职称晋升、薪酬结构等。另一方面要保证这个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采用定性与定量、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承认导师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因此,学校各级部门要通过激励导师们的责任感,肯定导师们的工作成就,为导师们的工作开展提供和谐、宽松的环境。[4]
(五)加强职业导师制规范化管理
职业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1)制定师生定期交流制度。比如规定每月面谈次数、建设QQ群交流指导、形成“亲情”小组参与班级系部活动、CRP系统及时录入交流内容等,帮助师生提高互信度和及时解决问题。(2)定期开展职业导师经验交流会。在学院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系部每学期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导师经验交流会议,相互总结担任导师过程中的得失,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导师制。(3)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学院需通过多种形式全面考核职业导师的工作,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学期、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与晋级、奖励、聘任等挂钩。
职业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实现将专业教师(职业导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学业以及职业指导。目前,职业导师制在试行过程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现实问题与困难,高校应结合实际,全面分析和研究职业导师的职责、职业导师制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职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
[1]刘路光,蔡朝旦.“职业导师制”在师范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49-51.
[2]李显良,冯灿,李东祁.体育类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现实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0):99.
[3]刘国平.高职院校建立思想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0):82-83.
[4]刘曦.高职院校施行学业导师制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4(4):77-80.
(编辑:张薛梅 张雪梅)
Stud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Tutorial System in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ZHOU Ling-yu
(Institute of Software and Service Outsourcing,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cang 215411, Chin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career tutorial system i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n it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practice through questionnaires.Finally,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approaches after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career tutori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areer tutorial system;career tutor
G 719.21
A
1671-4806(2015)02-0073-05
2014-12-03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4-R-30462)
周玲余(1979—),女,江苏太仓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技术。